APP下载

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时代意蕴

2018-12-06展海燕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34期
关键词:幸福观本质马克思

展海燕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千百年来,幸福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哲人关注的重要命题。马克思在继承、批判前人关于人的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幸福观。马克思幸福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幸福领域的辩证统一,内涵丰富,在新时代的今天依然闪耀光辉。对于指导当代人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塑造和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共进,增进人类社会福祉和幸福具有重要的价值。

1 马克思幸福观的科学内涵

研究幸福问题,重点是廓清三个问题:谁的幸福?幸福是什么?如何实现幸福?也就是说要明晰幸福的主体、幸福的内涵以及幸福实现的途径。马克思对此三个问题的科学回答,构成了其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1)现实的人是幸福的主体。

人是幸福的主体。这里的人,是现实生产生活中的人,不是抽象观念中的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思考和研究,是建立在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思想的辩证分析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解构中。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理解,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认为,现实的人“不是以‘无’为基础,而是从经验的、肉体的个人出发”,将人放在其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思考,不是抽象意义上的概念人;二是现实的人,以其自身的生产活动为前提,实践活动是人存在的前提和出发点。需求是现实的人追求幸福的动力来源。第三,现实的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人在其现实意义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第一次摆脱了人对外在之物的约束,还原人现实本色,把追求幸福交到了人自己的手中,是对主体的人的认同与肯定,同时指出现实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人获得幸福的动力,将主观精神的幸福建立在客观的现实基础上,为人类追求幸福提出了现实可能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精辟论述,引导我们在思考幸福问题的过程中,尤为要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幸福是物质与精神幸福的统一,是个人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幸福的最终归宿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辩证分析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关系,认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充分肯定物质生活对于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同时,马克思又对人的精神需要给予了高度肯定:“一个民族想要在精神上更自由地发展起来……首先必须留出在精神上创造和享受的时间。”

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一个人的幸福只有与社会幸福统一才算获得真正的幸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界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而开始把人类自由和解放作为人发展的终极目标。个人幸福依赖于社会幸福而存在。离开了社会,个人无法实现他的幸福,个人幸福的获得和感受社会和他人的影响。同时,个人幸福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幸福。社会幸福的不断发展是由每个人的劳动创造来形成的。离开了个人,社会幸福就没有形成的力量;个人没有幸福的目标,社会幸福就没有发展的动力。

幸福最终的归宿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既是马克思的崇高理想,也是他价值观的核心,他的所有理论探讨都直接或间接与之有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第一,每一个人都应不受阻碍地发展,即“每一个有拉斐尔的才能的人都应当有不受阻碍地发展的可能”。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人的发展必须是每一个人的发展,一部分人发展而另一部分发展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人的发展。因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有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第二,每一个人的各方面本质都应不受阻碍地发展,即人的潜能、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自由个性等有关人的自然本质和“类”本质方面都不受阻碍地得到全面发展。第三,人的精神本质即人的道德不受阻碍地发展。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人的发展方面,必然受到特定时期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道德的影响。这是从马克思关于社会关系的含义中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至于这种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则是无关紧要的”。“人的实质也就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 。

(3)实践是幸福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幸福产生的源泉,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实践,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形成也离不开实践。“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实践是人类独特的生存方式,人们通过一代代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在改变自然形态的过程中,也实现着人自身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实践使人类不断创造价值,不断超越自我,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幸福目标迈进。在自然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向运动中,人的精神生活不断充盈,人的精神追求不断升华,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加强,这种自在地自然地追求的过程就蕴含着追求幸福的过程之美。概而言之,马克思的幸福观,根植于人的生存实践,是实践批判的幸福观,是改变世界、追求解放的幸福观。感性的生存实践是其现实基础,实践批判、内在超越是其内在精神和实现路径,改变世界、追求解放是其价值旨趣。

2 马克思幸福观的时代意蕴

马克思的幸福理论基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涵极其丰富,哲理十分深刻。该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熠熠生辉的感染力。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境,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幸福观,对于化解社会矛盾,激发民众斗志,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和谐幸福的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具体而言,对于现实中的个人反思人生价值,克服物质的奴役,追求精神的自由与幸福提供了思想导向。对于国家和政党而言,要关注人民的幸福,关心和解决民生问题,为民谋幸福。对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1 马克思幸福观有助于人们反思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当今世界,实用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等无不充斥着一些人的头脑,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和质疑,反映了其人生认知的迷茫与不解。现实生活中,“口袋饱饱,脑袋空空”的现象无不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何谓人生?何谓幸福?常常引人深思。深刻解读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帮助人们剥开疑云,还原人的本质追求,解决人们的精神迷惘、幸福感缺失问题不无裨益。马克思幸福观强调,真正的幸福要关注人的真实主观感受,既要满足于物质的需要,更要注重精神的追求。个人的幸福要与社会的幸福紧密相连,要在服务他人,增加社会福祉的实践中体会崇高与尊重。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价值人生的创造,幸福生活的拥有,都需要我们在正确认识人的本质的基础上,在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的实践过程中实现。

2.2 马克思幸福观有助于社会民生建设,助力人民幸福梦的实现

马克思的幸福观,不是个人幸福观,他始终将个人的幸福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利益与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的一生生活潦倒,极其贫困,但他从来没有放弃为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的奋斗。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的光辉的一生。为人类谋幸福,为大众谋利益,是马克思为民情怀的真实写照。这种情怀启示我们,在当今社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要高度重视民生问题,重视人民的现实需要和精神诉求,牢固树立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的观念,执政为民,执政靠民。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为民谋幸福,积极发扬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民共享。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系统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第二条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当前,我国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居住、医疗、养老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难题。针对这些突出短板,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围绕当前,马克思幸福观成为社会主义中国促进社会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行动指南。

2.3 马克思幸福观有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利益纷争、局部危机等不和平不安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危机依然潜存。马克思一生致力于为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而奋斗,这种宽阔的政治胸怀和人类命运关怀超越了地域国家限制,充分彰显了其伟大的抱负和追求。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致力于世界和平的发展,为人类解放事业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致力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已逐渐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核心理念,提倡在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建“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世界格局。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于人类解放和幸福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与马克思幸福思想一脉相承,充分体现其思想内核,必将开创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类新文明。

猜你喜欢

幸福观本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回归本质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