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以第三方支付为例
2018-12-06温保凤
温保凤
(信阳师范学院商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全球经济正在由电子商务引导着向数字经济的转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金融行业的革新创造出新机遇。新兴科技与传统体系的不断碰撞再到高度融合,社会新时代观念的更新,共同迎来了这种全新的网络金融服务的业务模式。商业银行作为我国传统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成员,受到很大的影响。商业银行应该谨慎思考如何应对这种新兴的金融模式所带来的挑战和难题。
1 互联网金融概述
1.1 互联网金融概念及特点
在新时代背景下,上网用户与日俱增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应运而生,这种金融模式是根据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技术的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新生事物,是为资金融资、投资和信息中介等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是时代发展的新秀,将会对以往实体性的传统金融体系的各方面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金融良好态势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鲜明的特征逐渐显现,主要特征如下:
(1)普惠性。
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够更好地为大众群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不局限于传统金融服务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客户无需再去金融机构办理相关业务,只需利用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机构对接,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交易,迅速受到小微企业的喜爱与支持。
(2)成本低。
互联网金融借助于本身优势,不需传统媒介、不耗费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积极完成信贷审批、管理与运作。客户可以在平台中快速找到对应的信息,找到适合的金融产品,省去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财力消耗。
(3)高效,便捷。
互联网金融主要依靠计算机数据处理业务的优势,运作过程标准快速。例如阿里小贷,客户贷款的整个过程只需几分钟,平均每日可以完成1万笔的贷款。类似的还有快捷支付,客户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网银,输入密码完成支付过程,让生活消费更加方便简单。
1.2 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原因
(1)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高。
第三个研究问题旨在探索把英语作为二语或外语学习的大学生的词汇量与语言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中高级水平受试者的控制产出性词汇知识量与其语言能力存在相关性以外,其它各变量间并无显著相关性。对此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可能性是测量工具本身,可能还没有在不同的层次之间进行足够的区分。另一种可能是因为学生的词汇量非常接近。因此,这一结论排除了将词汇量测试作为独立评估工具,来作为我们这样的教学背景下语言能力水平指标的可能性。然而,词汇量测试的结果也可用于教学目的。通过调查学生的二语或外语词汇知识,将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合适的教学计划,以提高他们的词汇能力。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到2017年底,中国境内在线网民活跃用户量达到7.72亿,超过全世界总人口数量的10%,普及率达到55.8%,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2)消费需求的提升。
社会经济的进步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对于投资和财务管理的需求上升。然而商业银行缺乏及时变革,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创新方面缺少突破。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秉承多样化的金融理念,并迅速风靡,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需求。
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1 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地位下降
现代社会的资金交易已不仅仅只需要依靠传统商业银行这个金融媒介,客户通过新的方式来达到资金交易的最终目的,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资金交易双方简单快捷地了解到所需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匹配,不需要实体金融机构参与。所以,商业银行面临更加危险的处境,并且自身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都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
(1)信用中介。
传统的商业银行在金融交易过程中起着信用中介的作用,但市场信息往往不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互联网金融凭借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在感知信息方面具有特别大的优势,从而起到信用中介的作用,且信息采集的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大幅降低。因此,商业银行相对而言比较高昂的成本代价会使其自身的信用中介职能被弱化。
(2)支付中介。
商业银行在支付中介功能中扮演着双重角色:首先,节省流通成本;其次,削减银行融资成本,扩大银行资金源泉。第三方支付冲破了商业银行基本的支付中介职能,使商业银行的利润源泉被逐步分流。客户使用互联网购物,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支付,整个交易过程并不需银行参与,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被弱化。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使用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支付中介业务量锐减。
2.2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
2.3 商业银行收入渠道缩小
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简单便捷性使得银行客户分流,存款能力和盈利能力下降,商业银行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类型丰富,对银行存款造成的影响很大。社会资金逐步流向其他渠道,银行存款严重减少。在许多方面,银行理财产品与互联网金融相比缺少优势,例如余额宝,不仅可以给客户提供收益,还可以进行支付结算和网购支付等功能,流动快速、便捷。收益与便利的差距,使商业银行客户分流,存款减少,银行收入下降,这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压力。
3 案例分析——以第三方支付为例
3.1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1)小微企业贷款市场份额的改变。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为降低风险,商业银行一般倾向于向大型企业贷款,而小微企业往往很难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第三方支付利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的优势,及时抓住小微企业客户群,商业银行贷款量受此影响,必然有所降低。互联网金融平台有效地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不可避免地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带来冲击。
(2)商业银行存款量锐减。
尽管第三方平台与银行之间经常接触,且第三方平台的资金终究会回到银行系统,但存在泄漏效应,商业银行的存款会受到不可避免的一些损失。第三方支付平台会利用不同银行账户的资金进行转移,操作快速简洁。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进行存款,银行存款额度就会被分流。所以,伴随第三方支付业务范围的扩展,两者之间的竞争会对商业银行的存款造成巨大的影响。
3.2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如日中天,都得益于互联网金融的进步。根据相关数据,2013年以来,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交易量年均增长50%,在2016年,已经达到59.7亿元的总交易额。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完善与应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将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支付环境,提供更为全面的保护,风险性会降至最低,这会对银行的中间业务造成一定的影响。
(1)支付结算业务量减少。
随第三方支付的推广,商业银行最基本的支付结算业务受到了打击。近年,第三方平台的交易规模呈现爆发性上涨。2013年以来,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增速保持在50%,但银行的支付结算规模却在下降。从2014年起,银行卡取现增速大幅下降,在2015—2016年期间,甚至出现负增长态势,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受到巨大冲击。
(2)代收代付业务的萧条。
传统商业银行利用自己众多的网点惠及群众,为居民提供各种代收代付业务。但是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人们更愿意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利用网络进行各种代收代付业务的支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价格趋于大众化,手机网民人数越来越多,且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在目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支付将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使用。
4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4.1 转变经营理念,加强金融创新
金融与互联网相融合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创举,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节奏,在短期内迅速崛起,抢占了金融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是,商业银行发展历程较长,根基牢固,这是互联网金融无法超越的。商业银行不能固步自封,应保持市场敏感性,积极应对时代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冲破自身的缺陷,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积极变革。同时,银行可以寻求互联网与银行业务的结合,大胆创新,时刻保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扩展业务范围,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4.2 完善金融服务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和
为了更好地贯彻以客户为先的工作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商业银行必须创新外部和内部业务模式,完善金融服务系统,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基于以往业务的发展,发挥优势,积极促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慢慢地扩展业务范围,增强服务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整理协调线上线下各种资源,取长补短,互补发展。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发展,虽然是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竞争对手,但是也可以相互配合,成为战略伙伴,优势互补,共同扩展新的业务。
4.3 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谋求合作共赢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更加了解市场需求,并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而传统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沉淀,线下网点广泛分布,地位不可轻易撼动,且安全性、风险防范性也是互联网金融无法企及的。两者各自的优势为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础,商业银行可以加强与互联网的合作,积极创新发展,加强银行市场竞争力。互联网金融也可以探索线下新领域,依赖银行完善的体系,减小自身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