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8-12-06周士博
周士博 边 柳
(南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1 地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指导进行社会化的实践运用,将概括的理论性的事物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想或产物构型,将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而不是进行学术研究。理学类的专业一共有36个,地理科学专业在理学类中的就业排名为17名。深圳对本专业的需求占全国的28%,是占比最高的区域,专业需求量最多的行业是院校、培训机构。一方面,教师是人类敬重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精神层次的铸造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担,这一神圣的职业对于思想素质和自身素养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把学生作为教育者进行培养训练。
学校的教学计划要点是突出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归纳性,尤其是课程野外实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接受现代教育模式,并能顺利的应用到教育实习中。比如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规划管理、气候气象监测、水利资源的利用管理、无人机技术应用、地理信息应用和其他。
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2.1 有效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
当前引起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很多因素,社会各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比例失衡成为基本原因。近些年,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都不是很稳定,加上金融危机的作用导致人们的消费需求降低,投资需求削减,从而也致使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大幅度缩小。各企业选择收缩战略,放缓对人才引进的策略,甚至许多单位取消了人才招聘。但是高校每年招收大学生的人数却是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毕业人数也是不断增长,伴随而来的就业形势也就越发严峻。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是378万, 2007年是448万,十年后的2017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795万,从2001年开始,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就在一路上升,所以如果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进行明确增长,毕业生逐年增加造成的就业压力不得而知。
2.2 改进社会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
从整个社会来看,还面临着“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冲突。因为学校教育脱离社会需求,并且学校教育的发展缓慢,以致高等教育的价值不能充分显现出来。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传统本科教育只是将高等教育资源用于培育科研型人员和领导层人员,而忽略了技术型人员和普通劳动力,使之成为限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但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个问题。
2.3 为我国提供更强的人力资源
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当于技能和理论相结合的过程,是必能双赢的,它不仅为自身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也给国家提供更好的人才力量,创造更高的GDP。随着科技创新和进步,国家推出了很多的竞赛项目,大部分创新型项目都需要动手能力很强的人去参赛,但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纸上谈兵,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为增强科技创新提供了大批人才。
3 地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3.1 培养在校生相关知识与能力
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校重点学习地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并接受地理研究方面的科学思想和实践训练,他们往往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对于地图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测绘技能的操作有一定的掌握。大学生在毕业的同时也应该具有下列几方面的学问和本领:掌握生物、数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的核心理论与知识和实践技巧;掌握相近专业如城市与区域规划及区域旅游与规划的原理和方法;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具备高度协调应变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3.2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大学一、二年级为地理师范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及教师教育模块的时间,大学三年级为地理师范学生教学技能学习、训练和竞赛的时间,大学四年级为地理师范学生教育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做一些改革:从第六个学期开始,学校应该及时调查学生就业意向,并把就业意向相同的一部分学生分为一个班级,增加相关课程的科目,增加学习时间,着重培养,以至于毕业后可以从事学生想要的职业。
3.3 创新教学技能培养方式
3.3.1 课堂教学体现师范性
高校地理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质应该将专业知识、学术研究、艺术展示、和师范教育融为一体,务必体现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形势。因此,高校地理老师应该认真分析中学地理的课程改革,研究中学地理新课程系统,注重对课本的整理归纳,悉心备课并挑选授课内容,课下多举行说课比赛,提高自身的地理教学技巧,掌握地理课程中的重难点,进行精心和耐心的讲解。
3.3.2 建立校外导师负责制
从选择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入学起,就可建立学习小组,并配备一名具有较强地理专业知识的老师作为导师。这些学习小组必须根据制定好的时间进行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师范技能的学习,并能每两周进行一次讲课大赛,请三位或以上导师当评委,对参赛学生评点。另外,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要定时观摩指导老师的课堂,集中学习教师授课的方式方法,帮助导师制定教学计划。
3.3.3 以竞赛促学习促提高
地理科学专业每年可举办一次“地理风情”系列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如地理课堂媒体制作、讲课大赛等竞赛活动。学校应该定期举办教课讲座等,来增添学生的教课兴趣,并且增加学生们的参赛欲望,在此基础上,院校可举办一年一度的由各院系竞赛选拔出3名优秀学生参与的全校性师范技能竞赛活动,在校级比赛中,再评选出优秀授课学生,推荐到省级的技能竞赛活动,促使学生们发散思维制定地理教学目标,研究地理教学对象,分析地理教学任务,最终得到质的飞跃。
3.3.4 集中教育实习,试教活动
创新教育培养模式,需要提前做好教育实习的前期工作。有实验表明,将学生集中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实习教育较为合适,教育之后学生可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像“地理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论”等教师教育类课程要求在第六学期的第六周前完成任务。第七周后尝试让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和试教活动。另外一方面,精心制定教育实习活动的方案也相当重要。我们可以由我们的院系领导班子和相关技能教育培训的老师组建一支教学技能师资团队,经过不断的会议协商,制定出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集中实习方案,将学生完美地分派到各类学校进行实习试教。
3.3.5 强化教育实习活动
教育实习第一到四周为见习时段。在此增加教育实习活动,比如要求实习生最少要听原班级老师的13节课,听其他班级老师的10节课,以此来熟识将要实习的学校和班级环境。第五周到第六周,实习生要与班级学生互相认识,与学生保持近距离的熟悉感。第六周后,实习生要主动帮助原班级老师批改作业并写下评语,理解新课标的精神,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选定教学方法,精心备课,编写教学计划,教学计划需要得到导师的认可,以得到导师的引导。
3.3.6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当今社会,学生的科研能力十分重要。在实习生实习过后,要求每位学生撰写一篇相关地理实习方面的论文,并上交一份对现代地理教育看法的论文,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并要求学生上交的论文后面标注撰写本篇论文所参考的书籍或文献,结合对教育实践积累的最新态度,根据地理教学论课程中的相关教育研究方法,在导师的帮助下,认真编写和改正,直到交上一份使导师满意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