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文精神探析
2018-12-06郑木溪
郑木溪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人文精神是一种体现于人类生活中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各种美好追求的维护和关切,既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秀文化的高度珍视,更是开启未来社会人们理想人格的探索和塑造。
高等职业教育有着高等教育的属性,是通过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达到进一步影响更广泛人群的过程,影响的过程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从而达到对自然的改造,对社会的建设。没有人文精神,这个过程将可能是盲目的和混乱的,因此,人文精神之于自然改造和社会建设的作用就体现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过程中。
1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文精神象征
1.1 “互联网+”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象征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生产生活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社会生活各领域之中,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新生活形态。
“互联网+”概念的内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技术领域,更是表现为人类生活新形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象征,“互联网+”既指技术,也包含载体,指向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象征。
1.2 创新创业教育是生产关系变化的人文启蒙
在生产力发展触发的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向既针对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并进行改革,也对新一轮产业革命推动下对新的生产关系的追求。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种浪潮,而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的生产关系的一种人文启蒙,是在面对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时的理论思考并引领实践探索,必然会推动各生产生活领域运作方式的重新构建。
“互联网+”象征着生产力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象征着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文化启蒙。“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象征是在世界面临的难题的发展现状下,依据生产力的发展调整生产关系,既是解构也是建构,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自然的改造和社会建设。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必须对时代发展趋势做出回应。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文精神理路
2.1 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构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高职院校经历了规模扩张的蓬勃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数量庞大,专业门类较为齐全,学生人数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推动国家的社会经济转型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参与到该进程中来。围绕高职院校内外部资源所形成的生产关系将面临新的变革,定位不明确将不能有效集中和运用资源,失去发展的动力,不能发挥推动发展的作用,同质化将会成为创新创业的思维阻碍,但谁能够抓住机遇,率先创新变革,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谁就拥有话语权和发展优势。
在“互联网+”背景下,在大国工匠精神的熏陶中,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构建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人才培养规律,更要深入分析社会需求的正当性,依据价值引领进行创造性地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实践,履行高职院校作为行业发展引领者和相应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2.2 从文化觉醒到文化自觉
在高职院校创办之初,其主要目标是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相应规格的人才,主要定位是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属于服务的定位。但在生产技术更新换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因人才需求而培养的服务定位往往会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促使所培养的人才能主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应突出推动的定位。
从服务到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文化从觉醒到自觉跃迁的本质是价值引领的凸显,高职教育的文化发展动力不仅仅来自于外界的需求,还应该具有由内而外的文化建构能力。而文化建构的指向是针对现实世界生活和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解构基础上的建构,是高职院校培养推动型人才的出发点,文化建构的力量既来源于对世界各国家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来自于对这些优秀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创新的想象力。
从文化觉醒的“服务发展”到文化自觉的“推动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依据科学的发展理念从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逐步转向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3 从世界工厂到引领发展
在世界产业链条的分工中,全球化视野下的用工选择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下的用工需求结构性变化,人口规模带来的红利逐渐减少的情况下,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将是行业企业发展的优势和竞争力,他们的创新创业实践是行业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潜力。
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凝聚点。面对来自生产一线的污染、浪费以及不科学不合理发展,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发挥价值作用,高职生们不能熟视无睹,应该发出价值引领的声音,哪怕是世界范围的,这是以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文化自觉为基础的,正是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成为高职生创新创业的源泉和持续动力。
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人才要力争在国家的重大项目如“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中发挥作用,从理念融入细节开始,汇聚成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标准,形成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生产关系,使发展理念和生产能力得到认可,推动行业企业发展,进一步引领发展。
3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文精神实践途径
3.1 高职院校的行业聚焦
每所高职院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都有独特的位置,但又有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共性功能,高职院校的独特性表现为其对共性的探索和深化。
高职院校的特性就在于其有浓厚的行业背景和依托,高职院校正是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所培养的人才在行业生产力发展中的定位,梳理校内外各种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运用,将高等教育特有的人文精神和理念融汇其中,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既掌握行业专业知识,也有行业发展的批判性眼光,更有专业领域的构建方向和主张。
3.2 高职院校的人文启蒙
高职生的人文知识基础薄弱与高职生知识实践的引领发展的重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更显示出高职生人文启蒙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急迫性。高职院校的人文启蒙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高等学校而言,应该更加注重人文精神融入专业性,专业性中体现人文精神。优秀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先进生产力所需的专业性的文化基因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合适的载体展现出来,为学生探索创新创业方向提供思想来源和动力。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正是要通过场景构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愿景,实现各种优秀文化精髓所滋养的生产关系和先进生产力所需的专业性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建构,指导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实践。
3.3 人才培养模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专业知识并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考核的全部,然而目前考试更多的是考专业知识,“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考核方式提出如何持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的问题。高职生创新创业的动力既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校外,不仅来自于第一课堂,也来自课堂之外。学生不仅需要到生产第一线去考察实践,也要走进社会去思考为什么要生产这些产品?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专业工作中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流程?产品或设计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如何?等等。
从解构到建构,高职生的专业知识发展是要有社会认知和价值引领作为基础的。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中,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指引这些专业知识运用的社会认知和价值引领更是不可或缺。
3.4 终身教育与持续动力激发
创新创业的认识和实践需要持续的动力,高职教育毕竟具有阶段性,仅仅是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阶段,学生在走出校园后,很多问题还没有完全涉及或得到有效地关注和解答,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学生毕业后能够为其创设持续提升的平台和机会。
因此,高职院校一是要完善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轨迹,成为其个性化提升方案设计的基础;二是要有体系化的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毕业后持续的个性化的服务;三是要有持续跟踪的机制和渠道,既能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反馈,更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升级。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调整和适应的表现。当生产力以“互联网+”为象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走进全球社会经济领域时,高职院校走在了这个进程的第一线。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构建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生产关系调整的实践途径,但为了保障发展方向的正确和正当性,必须要有文化支撑,优秀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先进生产力所需的专业性必然成为高职院校有价值引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的推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文精神本质就是通过高职院校培养出适应生产力发展,且能够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有价值引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的推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