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药减施增效类项目述评

2018-12-05徐长春

植物保护 2018年5期
关键词:化学农药十三五农药

摘要

植物保护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药作为一项重要的植保投入品,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农药减施增效已成为植物保护的一项重要目标。“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中设置了40个农药减施增效类相关项目,对农药减施增效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应用开展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本文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药减施增效类项目的立项背景和研究内容,分析项目设置和立项实施的主要特点,展望预期研发成效,并对项目组织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农药减施增效; 植物保护; 资助概况; 述评

中图分类号:

G 31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688/j.zwbh.2018132

Introduction to and comments on the research projects of reduced application and

increased efficacy of pesticides supported by National Key R & D

Program of China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

XU Changch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Beijing 100122, China)

Abstract

Plant protection has been the foundation for food safety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esticides as important plant protection inputs promote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hile impose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food security. In the context of gr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duced application and increased efficacy of pesticid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 a National Key R & D Program of China titl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techniques for reduced application and increased efficacy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has been initiated, of which 40 research projects focus on reduced application and increased efficacy of pesticides. These projects are designed throughout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fall into three categories, i.e., fundamental research, key technical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integration and demonstr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and contents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of reduced application and increased efficacy of pesticides, analyz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s, provided an outlook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made suggestions for project management.

Key words

National Key R & D Program of China; reduced application and increased efficacy of pesticides; plant protection; financial support;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s

農药施用是植物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包括农药在内的植保投入品为农业稳产高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效解决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然而,我国化学农药过量施用较为严重,施药方法不够科学,农药有效利用率长期偏低,由此引发农产品残留超标、生产成本增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1]。“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启动,对农药减施增效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集成示范应用3个层次的项目予以资助,通过组织相关科研单位、推广部门、企业开展协同攻关,为实现农药减施增效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概述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药减施增效类项目立项情况,分析项目在布局设置、组织管理、落地实施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并对研发的成效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科研人员和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1 项目立项背景及意义

随着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日趋严重和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措施,化学农药过量施用已逐渐成为植物保护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严重威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2015年,农业部提出“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部署[2],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3]。按照《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分年度发布《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方案》,为农药减施增效、减量控害和农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然而,目前我国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发水平仍不能满足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需求。从基础科学研究来看,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种植体系中农药损失规律和高效利用的机理缺乏深入系统研究,阻碍了农药限量标准的科学制订;从技术产品研发应用来看,化学农药替代产品研发不足,施药装备总体较为落后,农药“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针对不同种植体系的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发水平和系统性有待提升,迫切需要强化技术集成和应用模式创新。因此,科学制定农药施用限量标准、研发绿色防控技术、新型农药、大型智能精准机具,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是我国实现农药减施增效的重要途径。

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统一部署下,根据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科技部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专项(以下简称“双减”专项),作为6个先期启动的试点专项之一。该专项立足我国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需求,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对农药减施增效研发任务进行了设置。相关项目聚焦主要粮食作物、大田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的农药减施增效重大任务,按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集成示范应用”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联合产、学、研、用多方力量,协同解决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为推动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4]。

2 项目研究内容概述

2.1 项目整体设置

在“双减”专项的49个项目中,有40个项目专门开展或涉及农药减施增效研发内容,见表1。其中,基础研究类项目5个,主要研究农药减控基础及限量标准,为我国主要农区不同作物生产的农药减施增效技术、产品与装备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标准;关键技术研发类项目10个,为下游的农药减施增效示范应用提供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集成示范应用类项目25个,为全面实现农药减施增效的总体目标集成技术模式并示范应用。通过部署相关研究任务,对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限量标准、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开展系统研究,构建农药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2.2 主要研究任务

2.2.1 基础研究

以我国主要农区为研究区域,开展不同类型化学农药在不同种植体系中的归趋特征与限量标准研究。探索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等靶标作物种植体系中化学农药向靶标作物与防治对象高效传递与沉积机制及其调控。开展生防真菌、细菌、病毒、昆虫、螨类等活体生物药剂增效及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机制研究,挖掘活体生物药剂高效利用潜力,形成精准高效生态调控技术。利用生物组学等手段,探索农业生物药物分子靶标,建立从活性分子到靶标的作用模型,开展绿色药物分子设计。研究耕地地力影响农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机制与调控,提出基于耕地地力的有害生物防控新途径[56]。

2.2.2 关键技术研发

针对我国农业降本增效、生态环保的需求,研发新型高效生物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除草剂和天敌昆虫防控技术产品。研发天然生物农药的合成生物学与组合合成技术,高效低风险小分子农药和制剂,以及种子、种苗与土壤处理技术和配套装备。开展作物免疫调控与物理防控技术及产品研发和集成应用。在研究作物-施药参数-药效-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开发地面与航空高工效施药技术及智能化装备。研发主要农区和不同种植体系中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关键技术及产品,实现化学农药有效利用率提升和施用量的减少[5-7]。

表1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药减施增效类项目设置情况

Table 1 Related research projects of reduced application and increased efficacy of pesticides supported by

National Key R & D Program of China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

2.2.3 集成示范應用

各项目分别以农产品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相应农产品和区域有害生物防治指标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集成配套与区域生产相适应的高效安全农药新产品、地面高杆喷雾等先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优化、融合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结合高产栽培和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形成我国农产品主产区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技术规程。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开展农药减施增效的环境效应评价、技术应用及评估[5-7]。

2.3 项目申报立项进展

2015年11月、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双减”专项农药减施增效类40个项目的申报指南分三批陆续向社会发布。根据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部署,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作为专业机构负责该专项的具体管理工作。申报单位通过渠道部门推荐,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中向专业机构提交预申报书。经过形式审查、网络评审、答辩评审等环节,按照评审得票数和分数排序,每个指南方向确定1个拟立项项目。在科技部网站上公示无异议后,专业机构开展任务书签署、经费拨付、项目启动、过程管理等环节工作。目前,前两批项目正在实施阶段,第三批项目于2018年6月8日立项公示后启动实施。

3 项目主要特点分析

3.1 从项目布局设置来看,实现了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

根据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部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整合了原先“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各类计划中的项目,探索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科研资源碎片化问题。在“双减”专项实施方案和指南编制过程中,按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集成示范应用3大类项目全链条设计,避免不同项目研究内容重复设置。以形成面向农业产业的技术解决方案为最终目标,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集成示范应用3大类项目的不同实施主体之间紧密结合,一体化开展项目联合攻关。

3.2 从项目组织管理来看,实现了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依托专业机构管理项目,是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专业机构按照公正、规范、透明、高效的原则,坚持为科研人员服务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不断提升项目管理水平[8]。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优化项目管理人员配置,项目申报、形式审查、专家遴选、评审等环节操作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中全程留痕,及时向社会公开申报指南、专家名单、拟立项项目清单等信息。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9],优化专业机构内设机构和人员,健全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风险防控、绩效管理、保密管理、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提升了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水平。

3.3 从项目落地实施来看,实现了资源高效配置和协同创新

一是各项目通过组团申报、联合实施的方式,聚集了农业和其他相关行业部门的优势科研资源,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科研教学单位协作互补的格局。其中,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类项目由具备较好研究基础的农业类科研单位和大学等牵头承担,集成示范应用类项目主要由贴近区域农业生产实际的地方农业科研和推广单位牵头承担。二是注重科研与产业对接,引导各项目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开展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等工作;在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典型生态区召开现场会,促进项目成果示范应用、项目承担单位之间交流、项目研发活动与示范点的对接。三是鼓励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部分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任务方向的申报指南中要求有科技型龙头企业参加并提供配套资金,以期提升技术示范推广效果。

表2 项目牵头单位基本情况1)

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institutions leading the projects

1) 项目牵头单位列中部分单位名称后括弧内数字表示该单位承担的多个项目数量,其他单位分别只承担1个项目。

In the column “institutions leading the projects”, the numbers in brackets after the names of institutions represent the number of projects each institution takes on; other institutions without brackets takes on one project, respectively.

4 项目研发成效展望

通过开展项目精细化过程管理,确保各项目完成指南规定的考核指标,强化项目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紧密对接农业产业发展和行业部门中心工作,形成作物全生育期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农药高效利用的机理与限量标准研究、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构建农药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在2015年以来我国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的基础上[10],到2020年项目区化学农药利用率由35%提高到45%、化学农药减施30%、农作物平均增产3%[4],与“双减”专项内化肥减施增效类项目有机融合,实现作物生产提质、节本、增效。与“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技術研发”、“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等相关专项项目进行合理分工与有效衔接,为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积累人才与成果储备,为提升化学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水平,推动实现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曾衍德.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努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N]. 农民日报, 2018-02-05(6).

[2] 农业部. 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EB/OL].[2015-04-13]. http:∥www. moa. gov. cn/zwllm/tzgg/tz/201504/t20150413_4524372. htm.

[3] 农业部.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EB/OL].[2015-03-18].http:∥jiuban.moa.gov.cn/zwllm/tzgg/tz/201503/t20150318_4444765.htm.

[4] 科技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实施方案[R]. 北京:科技部, 2015.

[5] 科技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R]. 北京: 科技部, 2015.

[6] 科技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R]. 北京: 科技部, 2016.

[7]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R].北京: 科技部, 2017.

[8] 徐长春,郑戈,熊炜,等.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建设运行若干关键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3):23-26.

[9] 徐长春,郑戈,熊炜,等.ISO质量管理原则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1):32-35.

[10]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化肥农药利用率稳步提高 提前三年实现零增长目标[EB/OL].[2017-12-21]. http:∥jiuban. moa. gov. cn/zwllm/zwdt/201712/t20171221_5985009. htm.

(责任编辑: 田 喆)

猜你喜欢

化学农药十三五农药
日本计划到2050年将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半
化学农药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与防治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控对策建议
2014年第四批农药生产资质合并企业名单
统计局:2013年11月我国化学农药产量同比增长2.79%
第十八届全国农药信息交流会
关于召开“第一届中国农药行业HSE培训班”的通知
2013年第一批农药企业原址更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