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氏散文特色
2018-12-05邱向荣
邱向荣
摘 要:余秋雨是我国当代最为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以自身渊博浑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高度且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揭示和反思,充满了忧患意识。与此同时,余氏散文突破了传统小品散文的文体约束,进而形成了只属于作家自己的独特美学风格。本文即着手于作家余秋雨散文的文化价值与语言艺术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余氏散文;作品特色;发掘探究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他对历史文化方面的关注以及在上面的造诣尤为深厚。其文学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文人的忧患意识,以一种庄严的审美与反思以及多种表达形式并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他采用文化散文的形式进行文化反思,使其文学作品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文化意蕴,开创出了一代散文作品新风象。因此这种“余氏散文现象”也就必然引起了无数学者的关注和学习,成为文学理论界的一面鲜明旗帜。
一、文化价值取向方面
在余氏散文中,文化,是其作品中永恒不变的鲜明主题。因而,其作品中的文化价值取向值得我们重点去关注。首先,从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来看,对余氏散文的文价值取向的主要论述如下:在学者吴俊看来,“余秋雨散文将审美与审智做了一个完美的结合,这是其超越以往散文风格的主要特点,结合余秋雨本人渊博的历史文化功底与思想情怀来看,这种对前人的超越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就可以看出,在余秋雨的笔下,其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文化智慧与理想情怀,是其对历史文化的关照和智慧洞察的最鲜明体现。蔡江珍道,“民族文化的重建与发展在当代的大陆显得尤为悲壮,受政治与商品时代的约束与冲击,精英文化的前行之路十分不易,而作家余秋雨在其作品中,在在反省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在努力做着从历史中认识现实,通过追寻文化与传统的内在神光,从而寻求民族精神文化的出路。”由此可见,余氏散文中强烈的现代意识与文化反思,构成了其散文文化意蕴的主要亮点。
其次,从作者自身以及其作品来看,余秋雨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其独特的文化意蕴与其本身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密切相关的。在其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这一著作,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在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的次年便荣获北京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更获得文化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其另一本《戏剧审美心理学》一经出版,次年便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由此可见,作家在历史文化以及自身文化功底方面的造诣是何等渊博。再透过其主要散文著作《文化苦旅》来看,《文化苦旅》著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独特的散文风格让当时的文坛挂起了强劲的“余氏散文现象”风。在这部代表作中,全文以作家在全国各地文化遗迹的游览过程为线索,通过饱含深刻思想和极具震撼力的语言,揭示了我国文化的内涵、考问历史及人身的深层次意义,作品中对于社会和历史的反思随处可见,无不给人以启迪和深深的思考,例如其中对黄河文明的追溯以及兴衰思考的《道士塔》《阳关雪》;对中国女性表示悲叹和同情,对中国传统文化压抑生命理性地思考和批判的《牌坊》等。
二、语言艺术方面
余秋雨散文较之传统散文来说做出了较大的突破,例如散文中那些通过语言艺术对旅途中对历史现场惟妙惟肖的“还原式虚拟”,以及生动且完整的叙事情节。
首先就是对旅行途中对历史现场的还原式虚拟。以其散文作品《庐山》为例,“从高级云端的山顶上,一副巨大的银帘奔涌而下,气势之雄,恰似长江黄河倒挂。但是猛的一声,它撞到半山腰的巨岩,轰然震耳,溅水成雾。它怒吼一声,更加狂暴的冲将而下,没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屏障。它再也压抑不住,狂呼乱跳一阵,拼将老命再度冲下,决意要与山崖作最后一次冲杀……”这是段关于庐山景观之一的三叠泉描写。“银帘倒挂”,这是瀑布的外观,恰似“长江黄河倒挂”,这是其气势,接着是“撞”、“怒吼”、“压抑不住”、“拼将老命”、“决意”、等虚拟词的加入,毫不夸张的来说简直恰到好处,在把三叠泉的形象清晰明了的交代给众人的同时亦赋予三叠泉生命,且更能让人被其中生命的情绪所带动和感染,心灵深受震撼。
其次余秋雨散文中完整生动的叙事情节是传统散文少有的。传统散文一般都采用以点带面,从而突出主题的方式,但是余氏散文中,对于故事情節的塑造十分注重。以《道士塔》为例,在这篇关于敦煌文化沦丧过程的散文中,作家从王道士刷白壁画、到与外国人进行廉价交换、再到讲述中国官员对珍惜古文化的冷漠,再到后世研究者想要研究敦煌文化只能通过外国人来获得相关文献资资料。散文中整个事件的叙述完整生动,无不使人由情入境,感同身受。特别是文中这段,“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吗,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更是让人如同身临其境,痛心且愤慨。这些生动且完整的叙事情节即是余氏散文的另一个语言艺术特色,让人印象深刻,深受感染。
三、结语
余秋雨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他那理性思考与诗性情感的结合成为近代散文的大家典范,其散文中文化瑰宝值得我们继续更为深入地去发掘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吴俊.余秋雨散文创作略谈[J].当代作家评论,2000.
[2]蔡江珍.寻绎于民族精神之林——余秋雨散文论[J].当代文坛,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