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研判、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及特点

2018-12-05张宜

祖国 2018年20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把握演变

摘要: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研判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包括曲折发展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处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社会历史过程,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体现出的新特点,公平正义就是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必然要求。

关键词:研判 把握 社会主要矛盾 演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且广泛存在,主要矛盾衍生并从属于社会基本矛盾,作为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在某一阶段、某一时期发挥着主导作用,它规定和影响着其他次要矛盾的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集中体现为中心工作和工作重点。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社会主要矛盾也在持续发生变化,主次矛盾之间也可能会发生相互转化,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了准确的研判,并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作为我党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及表述,为明确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过程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特定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主要矛盾是不同阶段发展现状的客观反映。自1949年以来,我国主要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社会矛盾演变,相应地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重大的结论性判断共有三次。

(一)曲折发展时期,以阶段矛盾为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不断确立与完善,基于当时的社会新的形势变化,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了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矛盾,人们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求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实际需求之间矛盾的论断,并认为,这一时期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国外形势发生了巨的变化,波兰事件与匈牙利事件的出现,使得社会主要矛盾逐渐转向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中,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提出,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在随后的八大二次会议中,刘少奇主席提出了我国内部主要矛盾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段的斗争以及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社会矛盾论断的根本性转变,直接导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由此对我国各项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党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研判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客观上讲这与当时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息息相关,国内不安定因素日益增多,国际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的围困封锁,都误导着领导层的思想决策,我们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这一改变。

(二)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改革开放时期

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党积极开展拨乱反正工作。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中,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同时,这一论段的提出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打下了铺垫,经济建设逐渐取代了阶级斗争,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逐渐得到开拓。

1997年党的十五大指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同时也认为,这一阶段我国存在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其它矛盾。这一论段的提出,使党的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更加完善,至此,我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航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三)以社会发展为重点的新时代

在21世纪初期,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快速实施,我国逐渐实现了总体小康的目标,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各个领域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放眼当下,人们在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要求同时,也逐渐对环境、法治、民主等内容有了新的要求,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在持续的改革开放中得到了有效提高,社会生产能力也逐渐跻身于世界优势地位。这一阶段,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是影响人们实际需求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主要的社会矛盾。2017年10月18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长期不变的历史得到了重新书写,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一这论段也显示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逐渐物质文化需求向美好生活需求进行转化。由“落后的社会生产”变为“不平衡不充分”,不仅标志着我国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崭新高度,更标志着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之后,我党治国理念和理政能力的一次伟大飞跃。这也意味着我党要提出新的发展方略,以切实应对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

二、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

(一)需求侧的新要求

从需求侧看,“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对于我们来说,首先就要弄明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什么,在2017年7月26日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进行了说细的描述。认为,新时期下人民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层次性与多方面特点,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社会保障、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以及民主、安全、法治等方面的优化,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原有的物质文化需求上,人们的新生主观需求从精神文化到政治生活、从经济社会到价值认同、从社会安全到环境优美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于公共服务供给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供给侧的新判断

基于供给侧分析可以得出,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取代了落后的社會生产,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目标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尤其是在综合国力、国防、经济等硬实力上,已经位居世界前位,这一发展形势之下,我国的基本国情显然并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通过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发展过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同时也包含区域和城乡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差距总量仍在不断扩大,尤其表现在农村地区的差距上,同时又叠加了南北差距和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地区的差距,地区发展差距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内部景象。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以及资源利用不充分,缺乏创新能力等,除此之外、精神文化、政治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等都亟需得到提升。由此可以得出,发展不平衡是不充分的具体表现而不充分是造成不平衡的客观原因,从而使得发展的效益与质量受到了消极影响。

(三)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我国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整体形势之下,我国的社会矛盾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也难以发生改变,这些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基本国情保持一致的情况下,要重新解决新的社会矛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且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途径不同,前者可以通过发展来解决,而后者解决过程中,只能以发展做为手段,在实际解决矛盾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需要面临许多复杂的中间环节,人们美好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许多的关联性,其中的某一项关联断裂或者出现缺陷,都可能使人民群众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人民群众低层次的需求比较单一,容易满足;而高层次需求则属于精神与自我实现领域,其满足的难度空间更大,内容更加复杂。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是无止境的,人民群众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可能向高层次发展,但也可能催生出其它的低层次需求,而高层次需求满足后,只会催生出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这此矛盾的存在可能是永久性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将会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三、公平正义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依据社会主要矛盾来确定国家发展目标和工作重心,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之后,党和国家今后的工作重心必然向如何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所以,找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化解矛盾的基本前提。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手段是同时发展的,以抑制人民的需要来适应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种做法是削足适履,是本末倒置,同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则可以通过生产发展、制度设计等手段加以解决。因此,在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中,主要矛盾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为了更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意,就需要解决眼前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

具体来说,不仅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对矛盾的主要问题进行准确把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不平衡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经济、政策等领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制约了人们美好生活实际的步伐,表现出贫富差距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等显著问题。不充分的发展主要体现为社会生产有待提升、资源利用不充分、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不充分的发展主要是体制机制的问题阻碍了发展活力的充分释放,因此,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就必须要思考解决一个主要问题,即如何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同时,妥善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确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总根源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但是在实际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并不总是同步前进的,两者多数情况下呈现出交替前进的姿态,当前我国的生产关系就是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的。因此,党和国家要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契合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环节,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必要的体制机制条件,让他们能平等地享受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分配要把弱势群体的利益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提升弱势群体的福利,不断扩大发展成果的享有人群,以实现人的共享发展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3]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288.

[4]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10-15.

[5]唐皇凤.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09.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9:323.

(作者简介:张宜,洛阳理工学院,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政治学、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把握演变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信息的回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