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纳入高考热议的思考
2018-12-05仇风光胡萍尹利清
仇风光 胡萍 尹利清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政策法规解读等剖析了体育纳入高考的热议,提出体育纳入高考选考科目的设想,同时对体育高考的实施路径进行了分析,从体育学科能力入手,采用身体素质测试和专项能力测试相结合的考试模式,提出对选考体育科目的学生设置资格条件,同时科学设定考试难度,发挥好高考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高考;选考科目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4.018
1 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运动能力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改革着力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011年4月,《山东省2012和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出臺,方案中提到“从2012年起,山东省将在高考中纳入学生身体素质考核内容,增加体育科目”,山东省的高考改革方案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引发学者们对体育纳入高考科目的广泛热议。
201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体育总局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再次引发体育纳入高考科目的热议。
2 热议
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指挥棒,历来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对体育纳入高考科目的研究学者们有众多争论。
2.1 关于高考选拔人才类型的争论
周茗提到当前施行的高考制度是“智育”选拔制度,体育纳入高考影响高考人才选拔机制,高考的目的是选拔知识型人才,体育纳入高考并不符合高考的基本精神和目的,也有失高考的公平性[1]。然而,国家相关文件已多次强调要培养和选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只是由于之前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限制,知识型人才的大量欠缺,才推行的“智育”选拔高考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水平的提高,人文素质和健康体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整整40年,虽然期间不断改革,高考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漩涡,教育部门对目前高考选拔人才机制的缺陷已基本形成共识,只重视“智育”,不能选拔出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对国家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制约。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虽然所有科目都在考察范围,但是考察的方式并不相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2]。
体育虽未明确成为选考科目,在意见中仅体现在“等科目”中,但高考改革的试点为体育纳入高考提供了契机。浙江省公布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对选考科目的表述是“选考科目: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3]多了一门选考科目,这给体育纳入选考科目留下了更多想象空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体育对人才的塑造是多方面的,体育运动不仅仅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更可以塑造学生完全人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更能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领导力。
2.2 关于教育公平的争论
有学者认为体育纳入高考不利于教育公平的推进,认为体育运动能力的高低受先天的遗传基因、体质基础等条件影响,对先天体质较弱的学生是不公平的[4]。其实人与人的差异性是多方面的,不仅体育运动能力有先天因素的差异,智力水平同样有先天因素差异,那么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否也存在不公平呢?任何选拔制度都是相对公平的,更何况,体育纳入高考可以以选考科目的形式出现,没有体育优势的学生可以不选考体育科目,学生们都选择自己更擅长的选考科目,只是增加了学生选择的机会,形成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人才选拔机制,更有利于教育公平和人才选拔。
2.3 关于是否有利于高考制度改革的争论
有学者认为体育纳入高考有碍高考制度改革深入,国家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减少考试科目,而不是增加考试科目。倘若将体育纳入高考,就会增加学生传统学习之外的学业负担,从身体和心理增加学生的高考压力,这与国家推行的高考制度改革严重背离,不利于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化[5]。
体育纳入高考以选考科目的形式出现,学生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根据个人特点和不同学科能力水平自行把握,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不仅不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反而是智体协同发展,劳逸结合,恰恰减轻了学习压力,有利于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和人才评价方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的体制机制,有利于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入.
2.4 关于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争论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已经引起国家和教育部门的重视,众多学者以此为契机呼吁将体育纳入高考,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也有学者认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不应成为体育纳入高考的逻辑起点,认为这是“以毒攻毒”。
体育纳入高考科目是选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体育纳入高考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体质的下降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也有生活方式改变,教育导向和个体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体育纳入高考将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改善。王金玲等认为体育纳入高考是出于对学生体质的关照[6],可提高对学科的重视度,是长期教育设计的基本策略保障,是体育学习评价的国家层面的辅助性手段之一。
2.5 关于“应试体育”的争论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稀缺资源,通过高考进行分配,这势必引起竞争,把教育“教什么,考什么”的初衷,变成应试“考什么,教什么”的魔咒。体育纳入高考,势必引导学校体育针对高考进行改革。引发学者们对“应试体育”的担忧,王宗平,等建议在高考体育实施路径中仅以耐力素质作为高考体育测试项目[7],即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作为高考体育实施方案,客观公正、简单高效。然而这样的高考体育方案势必引发“应试体育”,中学的体育场不再是学生各种运动的竞技场,有可能成为耐力项目的训练场,干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达成,也不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技能的学习。
这样的高考体育方案设计与目前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相矛盾,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注意学生个体差异等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可能形成一种新的应试教育[8]。
高考体育方案的实施必须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衔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区别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综合考查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技术水平,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科学评价学生的体育学科能力。
2.6 关于高考的统一性与体育多元性的争论
周建东认为中国式高考选拔制度的统一性与体育运动自身的多元性之间存在矛盾[9]。中国式高考,公平的前提是统一,认为体育科目的多元性,也就是体育项目的多样性的评价是不统一的。不同体育项目评价之间的公平性确实需要学者们在实践中不断调整,避免出现个别项目简单,评分较高,出现大量学生集中选考某项运动的现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同体育运动项目在中国的普及程度是不同的,比如乒乓球项目的普及程度就比足球项目普及的好,出现乒乓球项目选考人员较多也是常理之中,技术水平高的人多,评分相对高些也是合理的。同时,不同体育运动项目有不同的量化考查、综合考查以及评价办法,只要我们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以体育学科能力为中心,不同体育项目也可以相对公平的纳入高考的统一性中。
2.7 关于考评方式的争论
体育纳入高考科目,关于考评方式的争论一直存在。有的学者认为宜采用高中体育会考方式,借鉴中考体育的经验,着重考查学生的身体素质,理由是客观公正,简单易操作,更有学者认为应该直接采用耐力素质作为高考体育的测试项目。这样的考评方式不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发挥,也不利于体育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体育学科能力。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借鉴高考体育专业学生测试办法,相对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体育学科能力。体育健身能力和运动技能学习能力是构成体育学科能力的核心要素,对其外在表现观测点的选择与标准制定也正是体育学科能力测评的关键所在[10]。采用身体素质测试与专项能力测试相结合的考试方法,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考生的体育学科能力[11]。实现体育考评方式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对接。
2.8 关于可操作性的争论
体育作为一门实践学科,其考查办法相对复杂,体育纳入高考科目的可操作性一直有争论。袁锋提出若以现有的高中体育会考测试项目进行体育高考测试,以2015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42万计,平均每个省份有30.38万以上的考生,体育高考成本过高,不具有可操作性[12],若以现在各省体育类专业高考测试方式,一个季度也完不成全省考生的体育测试内容。
体育纳入高考科目,目的是引导学生重视体育,让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协同发展,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在具体操作中既要给予体育优秀的学生发挥特长的机会,又要控制高考体育的成本,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恰逢高考改革的东风,宜将体育纳入高考选考科目,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选择。为了避免出现众多考生盲目选考体育科目的现象,应该设置选考体育科目学生的资格条件,让真正体育优秀的学生选考体育,可以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结果,必须高中三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全部优秀的学生才有资格选考体育科目[13],据统计目前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优秀率不足10%,同时科学制定高考体育测试难度系数和评价办法。控制选考体育科目学生的数量,减少高考运行成本。
3 讨论
体育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体育不仅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球类运动,也包括体育运动基本原理、技战术理论、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理论知识,学习体育要综合学习体育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未来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高考体育科目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定比例,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普及体育文化。
4 结论
高考作为我国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对人才培养具有导向性作用。体育纳入高考引发热议,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反对体育纳入高考的声音要么是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缺乏深刻认识,对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缺少清晰洞察;要么是对体育纳入高考的可操作性缺少办法,缺乏信心。顺应高考改革的东风,体育以选考科目的形式纳入高考,对选考体育科目的学生设置资格条件,采用身体素质测试与专项能力测试相结合的考试方法,科学制定考试难度,发挥高考的教育导向作用,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茗.体育纳入高考制度的理性思考[J].体育学刊,2012, 19(5):85-88.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EB/OL]. [2014-12-10].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59/201412/181664.html
[3] 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EB/OL]. [2014-9-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367/201409/175287.html
[4][5] 袁锋.体育纳入高考选考科目热议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 36(2):40-43.
[6] 王金玲,宋尽贤.将体育纳入高考评价体系的必要性[J].体育学刊,2012, 19(3):94-96.
[7] 王宗平,马小浪,陈丽君.体育应该成为高考选考科目的逻辑倒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 29(1):7-10.
[8] 周茗.体育纳入高考制度的理性思考[J].体育学刊,2012, 19(5):85-88.
[9] 周建东.体育纳入高考冷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3 (5):85-88.
[10] 彭小伟,毛振明.体育学科能力测评的设计原理与内容框架[J].体育学刊,2015, 22(4):83-88.
[11] 平易,杨国庆,冯海波.体育高考考试方法及项目设置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 (11):90-92.
[12] 袁锋.体育纳入高考选考科目热议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 36(2):40-43.
[13] 仇风光,郭兆霞,尹珊珊.体育纳入高考选考科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8, 32(2):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