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县长”的“三笔账”
2018-12-05刘学文
刘学文
医巫闾山脚下有条河,叫大凌河;河边不远有个村,叫报恩寺村。
明末清初,关内移民在此建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固伦公主和硕亲王在此修建一座寺庙。此后,每逢天旱,屯里的老百姓都会到寺庙里去拜观音菩萨,求得甘霖,据说很是灵验。时间长了,老百姓干脆将这座寺庙改名为“报恩寺”,附近的村屯也因此而得名“报恩寺村”。
村曾经是穷村,由于山多地少交通不便,这里的百姓日子一直过得很清苦;人曾经是穷人,老百姓思想守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种着一年一茬的玉米。进入21世纪后,国家的“三农”政策越来越好,种地不缴田钱,还有补贴,报恩寺村民开始吃得饱、穿得暖了,但从全省角度衡量,义县仍是辽宁的省级贫困县,报恩寺村仍是义县的贫困村……为了带领人民致富奔小康,2007年,义县县委县政府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签订了科技共建协议,为义县选派了果树专家——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省科技厅义县特派团团长王宏兼任科技副县长,开展科技扶贫工作。
关于扶贫县长王宏的那三笔账,咱们就从这个村子算起。
第一筆,观念账:1亩果园等于20亩苞米,扶贫得拿“铁杆庄稼”开刀!
2007年11月1日,王宏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和班子成员“热身”,而是一头扎进义县的大山里,进了农户家。
来之前,王宏就做好了“功课”,他查阅了义县近50年的气候和水文等资料,也曾考察过义县的地理条件,发现义县非常适合发展寒富苹果、南果梨和大扁杏生产。他决心推动这些经济作物在义县落地生根。王宏有信心,因为义县张家堡镇的报恩寺村已经有几户人家靠种果树过上了好日子;王宏也有决心,因为自己的身后,有省农业科学院和义县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支持。然而,他却没有想到观念的转变是那么的艰难!
王宏盘腿坐在贫困户张老汉的炕头上,掰着手指头给他算账:1亩大豆等于2亩苞米,1亩花生等于4亩苞米,1亩果园等于20亩苞米……这么简单的算术,你怎么就算不过来账?非要种那不值钱的苞米呢?
听他这么说,张老汉生气了:“王领导,你别在咱这儿瞎白话,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才种过几天地?我吃过的盐比你喝过的水都多!”
白天受了刺激,王宏晚上就失眠了,在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工作了近20年,啥时候都是一呼百应,谁都佩服自己的果树培育技术!可是到了这个小小的报恩寺村,“专家”不好使了,“县长”也不好使了。从天上摔到地上,把王宏砸开了窍:“带领农民致富,先要融入农民之中,老百姓要是不认你,你就是市长、省长也白搭。”
那年王宏才44岁,正是干事创业的黄金年华。第二天,他又回来了,就在报恩寺村老支书巩凤龙家办起了“宣传鼓动班”,鼓动村民放弃种苞米,改种经济作物。年轻人头脑活络,看出了王副县长的良苦用心,他们跃跃欲试,其中包括张老汉的儿子张春生。春耕,张春生瞒着父亲在山坡上栽下100棵苹果树苗。张老汉上山,一眼看到了地里的果树苗,气冲冲地扑过去,一边拔树一边骂:“兔崽子,反了天了,反了天了!敢背着我往地里种这烧火玩意儿!”吓得张春生蹲在山沟里硬是没敢起身。中间的树苗全拔了,只留下靠近山沟边的一小趟,张老汉合计着等树长大了,夏天干活累了乘乘凉。结果,好端端的一片果树林,只留下了8棵果树。
祖祖辈辈的老账换了新算法,确实让很多村民一下子适应不过来。60多岁的夏俊生老人自己种着近千亩土地,他说,听老辈人讲,从明末建屯起,报恩寺山沟里的大苞米就出名,每到秋天,家家户户门前,金黄的苞米架是他们的骄傲。一茬茬“农把式”把“铁杆庄稼”琢磨透了,邻村亩产900斤,他们能打1000斤。虽然春种秋收,换来的只是“年顶年,不挨饿”,但也正是这样的不挨饿,在张老汉的眼里,苞米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繁衍的“铁杆庄稼”,无可替代,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王宏心里清楚得很:“报恩寺的‘铁杆庄稼是穷根!要想带领这里的老百姓致富,必须扳倒‘铁杆庄稼,转变村民的旧观念,否则,报恩寺村没有富路!而要转变村民的旧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相信自己、愿意跟着自己干!”
为了让村民信服自己,王宏同全县最有影响力的一位老技术员打擂,让新技术与传统经验一较高低;为了展现科学管理的魅力,王宏让16个果园、8600多株无果的老树重新焕发生机,果满枝头;为开拓村民的视野,王宏先后100多次组织村里的果农外出学习考察;为了激发村民种植果树的热情,他联系县里给种果树的村民要政策、要补助,还自掏腰包购买苹果套袋向村民发放。
事情的发展往往遵循着辩证法,王宏的良苦用心也没偏离客观规律的轨道。起初,王宏给全村果农免费发放苹果套袋,可只有一户果农使用了不到100个,当年采摘时,这户果农家那100个套袋后的苹果又大又红,因品相好每公斤比其他苹果价格高出4块多钱被一个客商全部买走,还签下了第二年好几十万公斤套袋苹果的订购合同!次年,全村果农全部应用上了苹果套袋技术。
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定会发生质的转变。老百姓对王宏由疑惑到认同、由相信到坚信。第二年,村里一半的苞米地变成了果园,目前,村里90%以上的山头栽上了果树。
王宏一家一户地算完了报恩寺村祖祖辈辈的“苞米账”后,便开始不遗余力地向果农们传授种植果树致富的经验。报恩寺村村民杨广良说:“我家原来有4亩苹果树,每到收果时果子又少又小,还有很多病虫害。王副县长来后,说我这种果树品种不好,建议我引进寒富苹果等新品种。我用王副县长教的新技术,利用房前屋后就能育苗,先把树苗在家里养两年,再移到地里,目前我家地里全部种上了果树,这两年每年收入都将近10万元呢!”
王宏的到来,让报恩寺村村民大开眼界,认识到了科技的作用,看到了摆脱贫穷的希望。在果树大户高广信的果园里,王宏看見串门的张老汉,老远就调侃:“老哥,‘铁杆庄稼是苞米吗?”
“‘财神爷,别提了,别提了!”老汉两手一抱拳,“我给您作揖了!”
村民的观念像平湖里扔下一块石头激起的水波似的,快速向四周扩散。“科技兴果”以果脱贫由报恩寺村向全县辐射,王宏这个科技副县长越来越忙了。农家炕头,他架起投影设备,为果农传授果树管理技术;果树园里,他拿起果树锯、剪枝剪,手把手教学;开通“金农通”专家热线,24小时为果农答疑;潜心研究营销策略,让当地水果俏销市场……11年来,全县380多个乡、村、户的果园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
转变观念的义县果农正阔步走在致富的道路上!
第二笔,方法账:浑身是铁能碾几根钉?扶贫得抓“种子选手”培养!
报恩寺村老支书巩凤龙当过兵,人勤劳且见过世面,是报恩寺村种果树元老之一,他当了35年的支书,党性强威信高,一辈子没服过几个人,只服王宏。
王宏引进第一批新果树品种“早金酥梨”树苗后,老支书身先士卒,一口气在自家地里栽了200棵,想以此带动乡亲们跟着王副县长致富,老支书心是好心,但事儿没办对。他认为自己都种植近20年果树了,不会出什么岔子,事先没有请教王宏便栽上了,不巧,赶上春旱,一夜大风,刚出芽的树苗被抽蔫了。山水井里架起抽水泵,一顿“饱灌”,苗却“撑”死大半。剩下的小苗移到山坡,没几天也枯死了,好几千块钱的家当成了一堆“柴火”,村民们打怵了:“谁还敢跟你这么瞎整,过两年连房子都得搭进去!”“别折腾了,你能玩儿得起,我们可玩儿不起!”……
“这些话听着刺耳,可那是老百姓最真实的感受。苦惯了的乡亲们经不起折腾啊!要再这样赔下去,别说老百姓折腾不起,就是自己也得卷铺盖走人。”望着干树苗,王宏对扶贫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自己纵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兼顾全县所有村屯,要想带领全县农民走上林果种植致富路,就得多培养“种子选手”,发挥“酵母作用”,形成“星火燎原效应”。
说干就干,他要带的第一批人,就是全县种植果树村的村主任和村支书。巩凤龙跟着王副县长展开了一场超越自我、武装自我的战斗。挎包里装上两个馒头一袋咸菜一瓶水,在漫山遍野的果树里寻找病虫害、学习怎么防治,果树旱了怎么抗旱、涝了怎么抗涝,什么时候该剪枝了、怎么剪,什么时候该施肥了、施什么肥……白天拜师学艺,晚上整理笔记。在山里临时搭建的小窝棚里,老支书戴上老花镜,一页一页地学,一笔一笔地记,一口气学下来,老支书懂的果树知识越来越多。渐渐地,老支书育出了寒富苹果、白梨、早金酥梨……各种新品种的水果苗“落户”报恩寺村。栽活了,移栽给贫困群众;栽不活,连根拔掉当柴烧。
“农民讲实惠,不看你干啥,就看你赚到没有。”王副县长带的支书成了懂科技的“农把式”,支书又带出几个小组长成了“剪枝能手”“嫁接能手”“育苗能手”,没出两三年,林果种植人才队伍就在义县壮大起来。
主抓农业的头道河镇副镇长顾文柱说:“王副县长来的第一年,我镇有果树150棵;第2年有650棵;第3年3000棵;去年达1600亩;今年春天统计,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增加600多亩。平均每10亩果树园,就有一个养果育果的果树能手。”
地丈寺乡有位六旬孤寡老人,名叫关振先,是王宏的重点扶贫对象。在王宏手把手传授下,关振先成了享誉十里八村的“神剪”,每当果树剪枝季节来临,关振先就会被人用车接走,请他去传授剪枝技术、有偿帮助剪枝,仅剪枝一项,关老汉一天就能挣好几百块钱,几天下来就能解决一个人一年的温饱问题。
王宏家住营口市熊岳镇,出行十分不便。到义县11年,没有哪一年能痛痛快快地休个好假,有好几个春节长假还没结束,他就带着妻子和儿子到果树大户家指导果树春季剪枝。多年来,他常常周五晚上6点半坐火车,周六凌晨3点赶回熊岳家里,周日晚上11点再由熊岳坐火车返回县里。他把自己深深融入了义县这片“希望的田野”里。在他的办公室里,除了简单的办公用品就是一箱箱的方便面和咸菜。他说得实实在在:“只要老百姓富裕了,我个人苦点累点算啥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勤勤恳恳,无悔奉献。有会时就在县里开会,没会就戴上草帽、穿上劳保服、蹬上黄胶鞋,天不亮就开车驶离县政府大院。一把剪子随身带,就似军人枪不离身。一个泛黄的军用挎包随身背,里面除了苞米面饼子、矿泉水,就是自己的降压药。儿子进山看望他,像看见陌生人一样,从上到下打量父亲:满脸黝黑,满手老茧,满裤腿是泥,再看脚上是粗针大线的黄胶鞋。儿子一把抱住他:“爸,你这是图啥呀!”
一次,王宏到山外考察树种。回村的路上,正赶上晌午。抬头看见了一个路边店,阵阵香气把王宏吸引了进去。“老爷子,吃啥?”看看墙上的“菜谱”,王宏喊道:“来一斤饺子,一碗饺子汤。”一袋烟工夫,饺子端上来了。饺子吃完了,汤还没上来。“服务员,汤呢?”“你这老爷子,连小菜都买不起,还喝啥汤……”饺子汤没喝上。王宏抹抹嘴,心里反倒踏实了:“村民把我当成庄稼人了!”这事儿回来和妻子一讲,妻子哭笑不得,上下看他几眼,眼泪立马从眼窝子里涌出来:“就你这‘熊样,谁还把你当县长!”
就在记者采访王宏的前几天,他的妻子于辉因车祸差点儿丧了命,手臂上满是针眼。即便这样,王宏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在家陪妻子,正值果树上果的关键时期,他只好把妻子放在车的副驾驶位置上,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当然,走的依旧是他11年来不变的扶贫授技的果园线路。
11年了,山还是那片山,已多了几分亲切;人还是那群人,已多了几分自信。孤寡老人关振先、年轻党员闫东生、种地大王夏俊生等一大批“种子选手”脱颖而出,一个人带动一大片。11年来,王宏在全县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67场次,参训人员达2.42万人次。组织外出参观学习71批次、3600多人次,培养出68名乡村果树专家、236名果树技术员。
为把义县各类果品及时卖出去,王宏培养出有证营销农民科技经纪人136名。农民科技经纪人、现任报恩寺村党支部书记闫东生说:“王副县长每年都要带几个大户及营销人员,到山东烟台的果品出口公司谈合作,该公司从义县收购的苹果,已出口到泰国、菲律宾等国家,今年,又与我们村签订了250万公斤的出口订单,其中出口东南亚100万公斤、出口俄罗斯150万公斤。”
经过11年的奋斗,花果飘香了,农民富裕了。2017年,义县遭受旱灾,玉米大豆大幅减产,但水果却喜获丰收,总产量达到0.9亿公斤,产值突破3.2亿元。今年春天,义县又遭受大旱,果品产量却仍有增加的可能,预计总产量将达到1.3亿公斤,较2017年增加4000万公斤,产值将增加9000万元。
第三笔,长远账:“输血”还要“造血”,扶贫既要扶眼前更要扶长远!
聊起王宏,闫东生掰着手指头用了一连串的排比,激动的情绪都表现在他涨得通红的脖子上:
是王副县长,用打擂台的方式说服当地土生土长的果树专家接受并传播新技术,这件事成为美谈;是王副县长,引导农民由单一的追求生产规模向果品生产、贮藏、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是王副县长,为义县留下一批永远不走的农业土专家和技术员,他培养的乡村果树专家个个“顶楞”;是王副县长,建立了全县3个果树技术协会、44个果树专业合作社……
新支書佩服王宏,还不只因为这些,更重要的一点,是佩服王副县长目光犀利,会算长远账。
我国梨树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列世界第一位,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秋子梨、白梨、沙梨和洋梨四大系均有分布,一些特色品种如鞍山“南果梨”、绥中“白梨”、北镇“鸭梨”和黑山“苹果梨”等在国内外市场均享有盛誉。然而,这些品种均为中晚熟品种,早熟品种相对较少,目前栽培数量最多的是“早酥梨”,但该品种一般8月底才成熟。
王宏敏锐地发现,如果有一种梨比这种早酥梨更早上市,打上一两个月的时间差,一定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一直在琢磨着这个事。2012年,王宏瞄准了“早金酥梨”这一新贵品种,立马下手。在王宏的牵线搭桥下,“早金酥梨”正式引入义县,首批试栽1000株,分布在头道河、张家堡、大榆树堡、白庙子、前杨5个乡镇试验点,经过5年试验,栽植和嫁接均取得了成功。
报恩寺村科技示范户王宝才将自家76棵8年生的“花盖梨”老梨树通过高接换头,嫁接成了早金酥梨,去年单株产量由原来的22.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价格由原来的每公斤1.4元提高到4元。王宝才说:“王副县长帮我们引进的这种新型果品和技术,没想到通过嫁接第二年就能结果,今年一棵树结果能达到75公斤。今年我又新换头500多株,原来的果园现在都改为‘早金酥梨,换头快产量高。换头的梨树单株可增产1.5~2倍,可增加效益85元至100元。”
目前,义县已成为全国早金酥优质梨生产示范第一县,截至2018年年初,全县早金酥等优质梨已发展到近42万株,全县已有17个乡镇、62个村发展“早金酥梨”这一优势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37个,会员达到98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5户。去年8月初,义县的“早金酥梨”陆续上市,这比著名早熟品种“早酥梨”还要提早20天,填补了7月下旬至8月中旬的辽宁省乃至全国梨市场空白期,延长了梨果市场供应期,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保守估计,义县的“早金酥梨”今年创利可达亿元,明后年,随着产量成倍增加,这一利润还将翻上好几番。
如果说快速发展经济、提高百姓收入,使老百姓迅速富起来是“输血式”扶贫的话,那么将扶贫与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发展,就是“造血式”扶贫,其意义更深远,基础更牢固。
党的十八大后,义县加大了建设美丽乡村力度。王宏建议县委县政府,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林果产业挂上钩、把果树品种的分布与建设青山工程挂上钩,这样合理布局,既可发展经济,又可更好地推动实施“绿水青山工程”,县委县政府非常认可。
“造血式”扶贫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蓝图,需要的主要还是人才。这是需要一种长效的配套机制才能解决的问题。王宏协调义县相关部门,推动相关长效配套机制的出台。
王宏与县科知局创立了“五个一批”机制,持续储备人才。培训一批人才。对有青山工程治理任务的起步户开展基础性技术知识和易学易行的造林栽果技能培训,近年来,全县共举办各种造林栽果培训班590多场次,参训人员达1.76万人次,发放各种科技资料2.3万份。培养一批人才。推动义县同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签订了培训协议,2008年以来,义县共有155人参加了培训,其中果树专业72人、蔬菜专业28人、家禽专业30人、食用菌专业6人、养猪专业12人、养牛专业4人、药用植物专业3人、花卉专业2人。其中有22人已领办或创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47人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实践基地,16人成立了专业协会。提高一批人才水平。以与省农科院科技共建为契机,利用他们的科技信息、科技成果、科研基地、科技人才等优势,组织38名乡、村果树专家及113名果树技术员走出去,到省农科院、辽南及苏家屯等果树科技示范基地考察学习,请国家及省内专家来义县讲技术,使果农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提升一批人才能力。对全县137名经省科技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考核批准备案的农民科技经纪人营销能力进行能力提升,让他们常年活跃在义县果品营销第一线,为宣传义县、推介义县、打造义县果业品牌作出重要贡献。聘请一批人才,加强义县科技对果业支撑能力建设,增强果业发展后劲。
王宏建议县委县政府创立典型示范机制引领农民干。对寒富苹果高光效整形修剪、果树授粉、果实套袋、标准化病虫害防控,大榛子标准园建设及油松嫁接红松等39项林果新技术,早金酥、岳华、岳冠、岳阳红等43个果树新品种,经专家组审核,县政府办下文,由省、县、乡163名果业技术人员实施科技承包项目到户。每一个科技承包项目就是一个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典型,农民看得见、学得了、用得上,使农民能够照着学、学着干。全县评选出106个寒富苹果科技示范园、36个精品园、387户果业科技示范户。他们对身边农户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造林栽果、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起到了引领作用。
王宏主导并推动创新管理机制运行。当前,全县已修建水果贮藏窖1000余处,机械制冷贮存库200余处,水果深加工企业3家,年可贮藏保鲜加工水果约4000万公斤。2015年至2017年,义县又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100万元,建设各种型号规格的库窖125座,增加果蔬贮藏能力11770吨。
“选择不曾后悔,誓言不曾改变,我在这转眼已干了10多年,今年已经55岁了,只要党和义县人民需要,我还要在这儿带领大家再大干10年!”这是王宏今后最大的目标,也是他11年前到义县时的初衷。
采访结束,离开报恩寺村时,闫东生对记者说了番意味深长的话:“报恩寺虽在‘文革时被毁,但过去一直有人在旧址上祭拜,还曾有人张罗着重修报恩寺。近些年王副县长带领我们全村种植果树,村民生活越来越好,人均果树收入去年超过1.5万元,几乎家家都有了小汽车,大家正享受着党的好政策,铆足劲儿奔向富裕生活,他们现在感恩的,只有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