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洞庭行
2018-12-05陈洁/文郭一/图
陈 洁 /文 郭 一 /图
在湖南省的北部,长江荆江河段的南岸,有一片风光秀丽的大湖,名叫洞庭湖。
洞庭湖这个名字,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但实际上,在更加久远的时期,在人们还没有为它取名字的时候,它就已经在那江畔上,默默地流淌了许多岁月。
湖光山色自然是很美的。环湖丘陵地势低平,而外围是一个较高的碟形盆地。平阔的波面延绵数百里,“衔远山,吞长江”,气象万千。其中分布着洞庭秋月、远浦归帆等著名的“八景”,四季变换着画风。拿起相机随手一拍,每一张都是精美的画幅。
洞庭湖里有座洞庭山,是湖中一座孤立的小岛。“洞庭”这两个字,相传取自“洞府之庭”的意思,一听上去,就隐隐有仙气扑面而来。它由七十二峰组成,茂林如毯,流传着一些关于帝王妃子的传说。后来,人们又将它称为“君山”。
君山的秋景,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立在岸边,挥笔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望洞庭》用短短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幅清奇的夜景。它格调轻快,读来朗朗上口,更加增添了这片小岛的声名。
秋季的湖面平静无风,天水和谐相映。到了晚间,月亮的清辉轻洒下来,湖中碎光点点,朦朦胧胧,倒映出模糊的月影与山影,如同尚未打磨的镜子一般。
极目远眺,洞庭湖十分开阔,盈盈绿色接连天际。而奇巧的是,湖中心的那座君山,四面环水,耸立于波面上,好似一颗青螺,放置在精美的白银盘中。
秋天的君山,没有残叶凋零的衰败景象,依然生机勃勃。正如刘禹锡以前所说过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无需惊涛骇浪,环山之间自有高洁之气。
如今的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拥有很好的生态环境,其间名胜古迹众多。
“青螺”君山是景点之一。据《巴陵县志》记载,君山岛里有五口井、四座台、三十六个亭、四十八座庙,它们各有各的故事,想来要一一走遍并不容易。
这里有中国最早发现的摩崖石刻,相传刻于公元7世纪以前。石刻符号奇特,与许多写得齐整的篆刻大不一样,乍看上去仿佛是随手画出来似的。而实际上,它们是最具有神圣意义的梵字,普通游客一般都不易认识。
另外,还有一些别的“古老物件”,比如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等等。日月流转,荡漾的波层没有洗去这里厚重的历史,光是听到那年岁的数字,便足以令人心生敬畏。
既然是大湖,当然就少不了有鱼。在这一方面,洞庭湖从来没有吝啬过。湖里盛产鲤、鲫、鲢、虾、蟹等百余种水产,数量难以测计,用李商隐的话来说:“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蚁,多如秋后蝇。”这等热闹的状况,想想都令人跃跃欲往。
比较名贵的可食用鱼类,当属银鱼了。这种身段灵巧的小鱼,长约数寸,通体柔软无骨,表面上也无鳞,游在湖中快如弦箭,出水后即变为如玉的洁白色,令人称奇。冬季出水的银鱼尤为鲜美。
银针茶也是出自君山的一种珍品。茶叶自林间采回以后,经过精心挑选和十几道工序的制作,冲泡开来清香怡人,雅意弥漫,杯底的茶叶如根根银针竖立在那儿,又似一片小小的森林。它们橙黄色的叶子外边,包裹着一层细细的白毫,故又得名“金镶玉”。银针茶自唐代起就被列为贡茶,如今亦跻身于中国十大名茶之中。
游洞庭,美景与美食,定不能辜负。
不知当年的刘禹锡在湖边驻留了几日。不过,既然有这么高的兴致,想来一定是个青春洋溢的年轻人吧?游山玩水之间,什么烦恼都没有,不知世间的艰难为何物。
而实际上,如果人们详细地了解过他的经历,便会知道,事实恰恰相反。那一年,刘禹锡已经五十二岁,那次赴和州任职,更是在经历了许多磨难之后,遇到的人生又一个挫折。官场中,他与不同的势力抗衡,走的每一步都是危机—朝中变革失败后,他被贬谪()到那儿去。他很清楚地知道,接下来,和州那个偏远的地方,迎接他的不会是繁华与笑颜。
回顾悠悠往事,少年时的刘禹锡,也的确是顺风顺水:生长于江南,受名师指导,才华过人,二十出头参加科考即中进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从此青云直上,在京城担任了要职,一直到三十三岁。
正当壮年的刘禹锡,与朝中一些大臣交情笃厚,观念相合,加入了核心集团,又受到皇帝唐顺宗的器重,似乎更加要步上金光大道,一展鸿远抱负。
然而风云难测,就在这个时候,生活居然给了他万分沉重的一击。集团的变革受到反对势力的抵制,一来二去,变革失败了,同道纷纷被贬,连带唐顺宗也一道让出了帝位,局势急转而下。他从此开始了离开京城、辗转荒凉之地的路途。
那个意气风发的中榜少年,未曾想过在自己的身上,会发生这样的落差。他似乎失去了一切:官职、盛名、权力、好友……然而,历经磨难之后,他却并没有丢失心中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笑对人生的铮铮铁骨。
此时,他放下身外的千般纷扰,在艰难的际遇之中,依然保持了轻快豁达的心态。
洞庭湖真美啊!美得令人神往。远望平阔的湖面,天水和谐;而再看这近水之间,湖面为盘山为螺,真是大自然的奇妙杰作。
不屈于困境,是诗人一生的品格。
到了和州之后,地方知县刁难他,没有按惯例给他配备衙门的三室房子,而是在城北郊区安排了一间茅草屋。刘禹锡不屑相争,在此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他用壮美的诗篇,完成了对命运的抗争。一千多年悠悠而逝,诗人的文字历久弥香,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
在君山的不远处,岳阳楼与它遥相对立,默默地守在湖水的入江口,伴随着暮鼓晨钟,迎送天下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