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化如何提升汽车驾乘体验
2018-12-05
智能网联或将重新定义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开放合作平台,也是一个跨界融合的创新载体,需要关联企业通力合作,并通过跨界协作来共建一个新的汽车产业生态,由此颠覆传统的市场竞争模式。
智能网联为汽车产业换代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超车”机会。业界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一个产业。国外测算,全球汽车电子系统市场规模每年1680亿美元,加上智能网联汽车带动的新增市场1300亿美元,合计近3000亿美元。未来汽车的创新80%来自汽车电子和智能网联系统。可见,智能网联对汽车产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其实,用户对驾乘体验也越来越重视,而智能网联化应用成为提升汽车驾乘体验的重要途径。10月13日,《汽车观察》邀请本届车评的专家评委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车辆动力学与智能控制创新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国业,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工学博士王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宋慰祖共同探讨了“智能网联化如何提升汽车驾乘体验”话题。
提升安全系数
未来几年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其间,智能网联汽车将获得快速发展。
王国业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将逐步实用化,且成本大为降低,性能迅速提升,其中重要原因是5G的应用。他说:“如果5G能顺利推广,将加速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当人、车、路变成一个互动整体时,汽车将更安全,成本也更低。”
“智能网联包括智能化和网联化。目前大多数车载系统搭载的是4G,未来将用到5G。目前车上搭载的网联系统集中在导航和娱乐方面,而在整个辅助安全和智能安全系统上给用户安全设计方面的考量不足。”王博认为,未来应基于云控平台,包括高清地图、环境感知等,把自动驾驶技术更多地应用到安全系统上。
智能网联也有利于深化主动安全、辅助驾驶功能。王博说:“从交通事故统计上来看,驾驶员醉酒、疲劳驾驶等因素占很大比重,因此,疲劳监测系统可以率先应用起来,通过人机交互方式提示驾驶员,以保证车辆行驶安全。”
目前智能网联的应用集中在汽车的很多辅助功能方面,比如娱乐、通讯、导航等。这些辅助功能可以用声音或触屏方式进行集中控制。王国业认为,它还没有应用于车辆的主要控制功能上,比如紧急制动系统、车道偏离等,所以未来应让其感知系统更可靠,主动适应环境,并渗透到车辆控制方面,以更好地保障汽车驾驶的安全性。
王博还认为,网联化还将出现很多颠覆性功能。比如高清定位模块可以实现不停车收费功能,因为它能将车辆的行驶轨迹等所有相关信息通过网联方式记录在云平台,这样未来高速公路收费、城市停车场收费模式就可以变成自由流。他建议,应基于全局做路径导航计划,这样比单纯的手机导航更好,对缓解交通拥堵、提升路网通行能力有很大帮助。
设计应满足驾乘需求
而在宋慰祖看来,智能网联应涵盖三个方面:一是智能。未来应把真正的智慧型技术应用到汽车上。二是物联化。智能技术使得机器设备之间实现互通,而不是过去那样机械性地联络。三是互联网络化。比如手机APP远程操控车辆等。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将给汽车设计师提供更大的设计空间。
宋慰祖认为,设计的核心在于满足市场需求,让驾驶者、乘坐者感到更舒适。现在很多汽车设计师主要关注汽车的舒适性和便捷性。其实,设计不仅要让车的造型漂亮,内饰舒服,更要让汽车的性能和品质提升。因此,宋慰祖说,智能网联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让用户的梦想得以在汽车上实现。
以小鹏汽车首款智能车型G3为例,宋慰祖认为,它车顶上设计的360度摄像设备就是对驾驶者、乘坐者需求的一种满足。通过智能网联方式,驾驶者或乘坐者可以在车内进行操控。这对新生代汽车用户很有吸引力。
或将重新定义汽车
汽车智能网联化的市场前景毋庸置疑,但目前它依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王国业认为,现在一些号称智能化的汽车,其实还不能算智能化,只能叫自动化,因为它还需要通过人与车对话才能作出应答,也即人要它干什么,它才会干什么。
智能网联汽车在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也面临新的挑战。比如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化还没有定型。在技术上,目前中国的汽车电子系统几乎都依赖进口。如果无法掌握汽车电子系统,就难以进入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领域,自然汽车智能网联化不可能彻底实现。这对汽车智能网联化的发展非常不利。
事实上,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开放合作平台,也是一个跨界融合的创新载体,需要传统汽车企业与互联网、软件、芯片等不同领域的企业通力合作,并通过跨界协作来共建一个新的汽车产业生态。因此,在智能网联化过程中,汽车业的市场竞争模式也将有别于以往,共享、互联、互通成为其市场运作主旋律。
基于此,智能网联或将重新定义汽车。也就是说,智能网联化的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智能化和网联化的绿色出行方式。智能网联汽车将与新能源汽车一道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