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业务模式公司内控体系建立和应用

2018-12-05朱凯军

现代国企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指标评价管理

文=朱凯军

以Dteg公司作为实例,探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如何在形成多业务模式后建立内控管理及评价体系。通过实践探索,寻求一条提升企业内部管控能力之路,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

Dteg公司内控体系建立思路

Dteg公司作为世界500强企业旗下专业的环保节能产业平台,下辖7个子公司和4个事业部,正式员工1400多人。从2004年公司组建初期以脱硫工程建设为主的单一业务,经过10多年的发展,至2015年形成年产值近130亿元的规模,业务模块不断拓展,形成了工程建设、特许运营和产品制造三大类业务,涵盖电站总包、风机制造、燃煤电厂环保一条龙治理、水务运营、节能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业务,目前海外项目已拓展至印度、泰国等地,是中国电力行业环保节能领域的主导者和领先者。

在工程建设模块:承揽了亚洲最大规模生物质发电厂工程,是首家承揽了南亚脱硫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公司;环保工程累计业务量位居国内前列。

在特许运营模块:脱硫特许经营盈利水平、脱硝特许经营装机容量、脱硫特许经营装机容量均居行业内前茅位置。

在装备制造模块:拥有业内产能最大的平板式脱硝催化剂生产基地,销量稳居国内第一;风机制造是首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企业,在占领增量市场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以确保实现公司战略目标为导向,以业务流程为纽带,根据公司实际业务情况和管控需要,建设具有公司特色的内控管理体系,使公司内控管理体系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和可持续性。以风险管理为主线,对照内部控制五要素梳理业务流程;覆盖公司本部及所属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和管理体系,重点突出设计主业流程设置;与质量体系紧密结合,将质量体系纳入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范畴;兼顾体系运营效率,与公司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相适应,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管理提升为基础,优化业务流程,明确权责分工;按照监管机构、集团母公司、内部管理要求进行对标,对业务管控进行全面诊断,发现薄弱环节;强化监督,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加强培训学习,打造一支支持内控体系长效运转的专业人才队伍。最终建成清晰的组织架构、实现高效实用的内控流程、打造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实现多产业协同发展。

建立内控管理体系规划原则

要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内部控制及评价体系,必须要明确该系统的整体架构、逻辑框架和评价指标。整体架构决定内部控制及评价体系的内容构成、逻辑框架决定评价方法和角度、评价指标决定着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评价标准决定着评价系统的科学实用性。

一是整体架构原则。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包含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报告七个要素,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是具有整体目的性和内在联系性的一个有效综合体。通过选取评价指标,确立评价标准,并经由规范的评价方法,最终得到一个评价指数。评价指数即为评价系统的最终评价结果,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个量化反映。评价指数不是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独立构成要素,但是其在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运行和应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评价报告的得出依赖于评价指数,是在对评价指数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次,评价指数可用作评判企业集团内部各子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标准,经过比较、分析,找出缺陷和改进措施,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最后,评价指数可作为内部控制水平的比较标准,为投资者决策和市场监管提供重要依据。评价指数的得出依赖于评级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基于评价指数的重要性,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可视作整个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设计的重心。

二是逻辑框架原则。在我国,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企业实践,大多还是以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为评价系统的逻辑框架,只有少数的学者尝试重新确立新的逻辑角度。通过引入层次分析法,建立基于风险导向和示意结构的内部控制递阶层次模型,分别从控制目标、风险要素、流程控制等多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框架作为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逻辑框架,是目前最合理选择。一方面,五要素联系紧密、互相牵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能够全面反映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另一方面,基于五要素框架设计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相契合,易于实施和推广。

三是指标选定原则。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有效运行,合理选取评价指标是关键。严格遵循内部控制系统构建原则,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的五要素为逻辑框架,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为指导,以《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所诠释的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点为参考,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分四级设计了评价指标。一级指标是要素层指标,即内部控制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二级指标是准则层指标,与要素的具体业务或具体步骤相对应,主要依据内部控制的18项应用指引中所分析的风险为导向设计。一级指标“内部环境”对应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风险评估”对应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控制活动”对应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和合同管理;“信息与沟通”对应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内部监督”对应内部审计、检查监督和内部控制评价。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是措施层指标,考虑各分子公司具体业务或步骤实施过程中主要风险的控制措施,差异在于四级指标是三级指标的细化,按实际需要和管控能力决定三级指标是否细化为四级指标。

四是评价标准原则。评价标准设定严格遵循《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关于评价指标的相关规定,同时考虑评价指标类型的影响,结合Dteg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数模型。借鉴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做法,以指标的得分情况衡量指标运行的有效性:以100-90分、90-80分、80-60分、60-40分、40-0分5个分值区间分别代表着优、好、良、较差、差5个评级,同时借鉴国资委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确定定性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的做法,将制度执行的程度划分为完全执行、基本执行、执行一般、执行较差、未执行5个级别,分别对应上述的五个分值区间,按照指标执行情况赋予指标科学的分值。依据制度执行效果的好坏程度采用定性描述,对照指标运行有效性区间,赋予其合适的分值。

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流程

聘请咨询公司进行指导,使用先进的风险识别工具制订科学的实施步骤,将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系统性归纳和总结,快速形成了风险清单,确保实施框架完整。

◎风险清单

◎风险识别

◎风险评估

◎内控诊断

◎设计内控流程框架

◎编写内控手册

◎贯彻内控体系

◎设计内控模版

◎评价样本

◎整改缺陷

◎评价报告

实现风险与策略的有效结合,将固有风险、剩余风险、控制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策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识别风险时的应对能力。将内控管理与风险管理充分结合、融为一体,梳理业务流程,明确职责,确定标准,落实制度,风险评级,管控关键风险点。

内控评价的实施范围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开展了内控体系的建立及评价工作。评价范围包括11个职能部门和6家分子公司,涵盖所有业务模块,参评产业占公司总资产100%,业务事项包括组织架构、战略管理、规划发展、企业文化、法律事务、风险控制、信息沟通、内部监督、人力资源、投资管理、资本与产权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物资管理、全面计划与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社会责任、工程管理、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业务外包等按照内控要素五个维度划分的27个一级流程、103个二级流程的全部内容。

内控评价的实施步骤

前期准备阶段:与咨询公司商定内控建设工作计划,内控工作范围、工作要求、工作标准,编制招标文件,组织内控顾问招标、评标、定标,与内控建设顾问商谈技术服务合同。

调查研究阶段:编制内控建设项目工作计划,内控工作启动暨知识宣贯培训,原始资料收集与整理,本部及各分子公司领导访谈及调研,进行内控资料相关模板编制。

手册编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及业务流程梳理,查找内控缺陷,编制内控诊断报告,114个合规类内控缺陷整改,确定内控体系流程框架,编写内部控制手册,内控业务知识培训。

试运行阶段:内控管理手册颁布实施,30个管理提升类内控缺陷整改,管理流程跟踪,内控问题解答。

评价阶段:144个内控缺陷复核,内控体系建设评价,内控评价报告编写。

内控评价的实施内容

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涵盖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等18项指引要求基础上,增加了集团公司要求涉及特许运营、产品装备制造、电力工程、能源管理、水处理等业务内容,设计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内控框架。

依照五部委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理论基础,使用涉及公司全业务由100多个具体问题构成的调查问卷,将内控的五项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的核心内容分解至公司治理、内控机制、控制活动等三个层面,确保收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参考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指导意见》内容,加强了投资决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科技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权管理、法律管理、采购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管理信息化、社会责任管理、党建管理和反腐倡廉管理等13个方面的内部控制建设。

Dteg公司内控评价的应用

第一,内控评价在多业务模块的实施特点。

在不同业务模块中实施内控管理标准化是个难题,各业务模块差异性较大,产业规模、盈利能力、项目周期、人员结构、管理模式、侧重点都不相同,很难用一种标准的模型套用在几种不同业务模块之间。工程建设业务重项目执行、安全质量、成本造价控制、项目结算。特许运营业务重单位度电成本控制,重水、电、石灰石、还原剂耗量等小指标管理。装备制造业务重原材料采购、库存管理、产品质量、市场销售、回款进度等环节。

针对不同业务模块特点,结合咨询公司意见和前期对各模块调查研究结论,分门别类、统一协调,制订共性指标、通用指标、差异性指标、不相关指标四大类,按照各业务模块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内控评价体系,做到不放过管理的漏洞、不增加发展的阻力。

第二,内控评价中发现的问题。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依据《电力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Dteg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试行)》、《Dteg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办法(试行)》、《Dteg公司内部控制手册》等规定中关于缺陷认定标准,通过人员访谈、制度翻阅与样本抽查,结合公司各业务具体情况判定:报告期内发现职能部门和6个分子公司共存在144个内控缺陷。其中,按是否合规划分,其中合规类缺陷114个,管理提升类30个,合规类缺陷占比79%;按是否设计缺陷划分,其中设计缺陷74个,执行缺陷70个,设计和执行类缺陷占比基本相当。

通过召开缺陷整改专题会进行分析,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制订整改计划、明确时间进度、落实整改措施,在规范的制度保障和清晰的职责范围下,制订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从内控评价发现的缺陷类别占比情况看,在合规/管理提升类缺陷中,管理提升类缺陷占比79%;在设计/执行类缺陷中,设计和执行类占比基本相当。鉴于此,将整改措施重点放到管理提升方面,同时结合制度修订,设计和执行类缺陷整改同步进行。

第三,缺陷整改中采取的措施。

针对公司风险管理监督工作有待加强的缺陷,严格执行《Dteg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走访各分子公司对控制缺陷进行复查,确保整改新建的工作流程有效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针对客户信息管理分散、缺乏统筹的缺陷,对公司内各下属单位客户信息进行统筹管理,统一建立完整的客户档案,进行分级分类管理,确定重大重要客户,加强深度开发和长期合作,稳定客户资源。

针对工程进度款支付原则未执行的缺陷,财务部严格落实执行80%支付原则,制定超比例外支付审批程序;联合计划与成本管理部就《Dteg公司工程价款支付管理办法》组织研究、进行修订,确保该制度的刚性和科学性。

针对合同档案未进行统一归口管理的缺陷,召开合同档案管理专项会议,明确各类别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建立统一的合同管理台账并归档管理。

针对对信息系统投入不足的缺陷,科信部组织牵头,根据公司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目标,结合可能面临的信息系统风险,制定信息化战略与规划的草案,制定合理预算进行系统升级,确保公司信息系统可靠运行。

针对未制定完整人力资源规划的缺陷,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制定公司人力资源规划,从战略发展、人事组织、费用预算、制度建设、人才开发、系统调整等方面制定了细化的专项规划,提高为公司发展做好人力资源保障的预见性。

针对岗位职责说明书未及时更新的缺陷,根据公司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情况对各岗位进行评估,对公司本部各职能部门共计96个岗位、4个事业部共计369个岗位进行了岗位说明书的修订,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

针对未明确关键岗位范围、未建立关键岗位轮岗机制的缺陷,制订了关键岗位员工定期轮岗制度,明确轮岗范围、周期、方式等内容,形成相关岗位的员工有序持续流动,全面提升员工素质。

针对公司治理结构有待完善的缺陷,按照我国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要求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完善三会管理相关制度,设立了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

针对公司未形成系统战略子规划的缺陷,制订具体措施,根据公司整体战略规划编制了更为细化的子规划,明确各子规划的权责部门,制订具体的执行措施,对各子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总结分析并调整完善。

针对法律纠纷风险管理有待加强的缺陷,对各单位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应付账款、应收账款等数据信息,建立了合同审核制度和法律纠纷事件的报告、备案、处理机制,加强了法律风险防范。

第四,内控评价取得的效果。

经过半年时间,完成了各类缺陷整改。通过内控评价及缺陷整改,组织引导全产业、全业务人员参与内控手册的编制,有效地形成了良好的内控管理氛围;建立了相关职能部门间联系人制度,实现畅通的沟通机制;组织全员梳理本岗位业务风险点,提出制度建设意见和应对措施,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应对能力;落实了三会管理制度,健全了三会组织机构,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了公司发展战略各子规划,制订了各分子公司相关子规划的执行措施;对各业务部门进行了权责梳理,对员工进行了岗位职能优化;修订及新颁布各类管理制度共计131项,加强了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管理;优化了业务流程,提升了管理高效化和科学化。

利用开展内控评价的契机,以评促改,将内控管理融入到公司日常管理。通过建立内控评价标准,利用客观的内控评价结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了风险防范的能力和应对水平,形成完备的内控体系,通过每年一度的内控评价报告,能够对公司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体检,改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应付各种突发状况的被动管理局面,促进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探索与思考

Dteg公司规模不断壮大,随着业务量剧增,部分分子公司的业务呈井喷状态;涵盖互不交叉的各业务模式发展不均衡,造成内控体系建立的模式不尽相同;执行难度加大,项目点多、线深、面广,管理、设计、销售、施工人员构成的组织结构复杂;对基层项目部控制能力降低,管理难度加大,势必会造成新的管理难题和管控盲区。

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就要求在建立内控体系时既要坚持统一性原则,还要有针对不同业务模块适用性特点;既要抓住单个业务特点,还要消除多业务环节协同配合效率低下的难点;既要借内控评价工作排疏堵漏,还要使其能为公司发展创造机会条件。

内控管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为企业风险防范建立屏障的过程,是和风险管理在两种视角下的一体化体现。内控评价工作要结合集团公司“四全管理”工作,即同全面计划、全面预算、全面风险和全面责任工作同步进行、长期开展、相互促进,促使公司管控力和执行力双提升,确实保障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内控体系建设是专项工作,更是系统工程,要与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抓手,通过试运行、整改缺陷、合规建设、优化流程、完善制度,在内控评价的作用下,以管理水平的提升带动内控体系的完善。

内控管理可采取的新措施有:

一是文化引领。Dteg公司从传统的发电行业中发展起来,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日趋激烈。早期员工大多来自基层电厂,职业经历以电力生产、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等人员为主,对市场化条件下的竞争性业务接触时间不够,对新的管理理念方法了解不多,尤其是公司有了装备制造和信息技术两个产业模块以后,在加强制度执行的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宣贯,导入现代内部控制理念,提高员工的接受度、增进认同感,推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文化基础,培养良好的内控管理文化土壤。

二是创新引领。引入内控体系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工具,其具体运作还需要在探索中完善,有必要发挥咨询机构的专业优势,共同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的深化应用。在引入咨询公司的通用经验之外,还要发挥企业的创新驱动作用,既注重顶层设计,尊重专业精神,同时注重结合企业实际,充分考虑分子公司和基层企业的合理诉求,切实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的自觉性,鼓励干部职工结合各自业务特点,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三是主动引导。公司规模不断壮大后,涉及集团化管控和简政高效之间的矛盾会日益突出。要积极引导、抓大放小,加强关键节点的控制,下放具备管控能力分子公司的业务权限,做好指导督促工作,激发分子公司内在积极性,形成一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动力,迫在眉睫。

内控管理在走过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创新期以后,必将进入一个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智能期发展阶段。Dteg公司从一个传统的工程建设型企业发展至今,已成为环保科技行业的领军者,并将致力于成为以科技引领的创新型企业。在引入并建立内控管理体系后,未来将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升级,建成具备自我调节机制,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高效管控系统。

猜你喜欢

指标评价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