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互助养老模式对我国养老困境的启发

2018-12-05丁艳琳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子女养老志愿者

丁艳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4亿,占比达17.3%。预测到2050年,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快速老龄化的中国,如何养老是重中之重。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14次提到“养老”字样,相较于上一年报告中提及的次数大幅增加,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互助式养老”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说明这种模式已得到认可,怎样更好地发展互助式养老,是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一、新型互助养老的国内外经验

(一)发达国家的互助养老

“时间银行”模式在许多发达国家都运作成熟。该模式源于日本,1973年大阪市的旭子水岛女士联合本地妇女组成志愿者劳动银行,建立互帮互助的养老机制。初衷是让组织中的年轻人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但实践中发现,老人之间的互动反而比年轻人更有效。伦敦经济学院卡恩则将这一模式推广到全世界,他的目的是凭借这种模式为社会变革带来物质和精神效益。

1.美国新型养老模式。美国的老年志愿者服务银行,主要由老年志愿者(低龄)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每次服务时间不超过6小时,服务结束后,可以在时间银行储存相应的时间积分。大多数时间银行都使用卡恩设计的时间银行系统,通过电脑把每个人的服务或接受服务的时间记录下来。在波士顿,“比肯山村庄”由一群中产阶级老年人成立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组织运行靠缴纳的会费,会员不仅管理组织还充当志愿者,他们之间互助以满足养老需求。

2.德国“多代屋”模式。“多代屋”模式是德国社区养老的典型。它敢于创新,破开传统代际界限,儿童、年轻人和老人在互通的功能区内相处,在同一屋檐下完成孩童照看和老人照料,为青年志愿者提供大量义工机会。在这里,“祖孙式”关系使他们互动更加亲近,年长的老人由志愿者或低龄老人照顾,年轻人教老人使用智能设备,还有专业人员提供服务,老人日常生活和孩子都有人照顾,这恰恰是传统多代同堂家庭具有的功能。

(二)我国典型互助养老模式

我国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老龄社会之时,一些沿海开放城市、侨胞聚居区积极借鉴海外经验,进行互助养老的零散试验。其中,有以下三种具有典型性。

1.“互助幸福院”模式。2011年河北省政府在全省农村开展“幸福工程”建设,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各地积极响应,其中代表有前屯村互助幸福院,该村大体模式为:子女在父母吃饭、穿衣、医疗上出资,院里配备电视、麻将、象棋等文娱生活用品,丰富老人业余生活。老人通过这种方式娱乐,情感有所寄托,也能通过帮助他人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现自身价值。此外,上海浦东万祥镇的“农村养老睦邻互助点”、甘肃永昌青山堡村的互助老人幸福家园等不同省市农村幸福院(点)的开展,都为我国农村互助养老实践做出了积极探索。

2.“时间银行”模式。广义上指志愿者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自己也能在以后享受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狭义上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同时累计时间,日后自己需要时,享受同等时数的服务。20世纪末,上海首先出现了“爱心时间银行”,随后重庆、北京陆续出现。在江苏南京,某社区根据社会组织的调查访问,结合老人实际需要,开设“时间银行”,并制定一系列标准,志愿者有“标准程序”来积累时间,有“入职培训”及匹配度测试。

3.“合租互助”模式。合租互助”在很多地方又称为“抱团养老”,该模式是指多位老人共同居住养老,互帮互助度过晚年生活。这一模式在我国有一个成功案例,浙江余杭的王阿姨老两口挑选了6户人家,一起居住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三层农家小别墅中。在居住场地上,有房东与租户的关系;从养老的费用看,伙食费等日常公共费用由老人均摊。此外,参与合租的老人基本上子女都不在身边,有一定经济基础且生活能自理,他们更多的是需要陪伴。所以,组织者会对参与合租的老人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有要求。

二、我国互助养老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

第一,老年人自身存在的困境。首先,从老人自身层面来看,进入老年后,身体各部分机能下降。年轻时的活力不在,一些老人难免会产生失落感,这对个人心理健康是不利的。其次,即使老年人意识到身体机能的退化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但从自食其力到需要被他人照顾,这种心理状态的转换会让他们需要时间来调整。最后,从群体层面来讲,老人暂离亲人,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一群人一起居住生活,需要时间适应,且在一个群体中,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的不同,每个人的性格、脾气等都不相同,群体生活中难免会产生摩擦。

第二,家庭层面存在的困境。首先,年轻人忙于事业,他们希望父母退休后的生活以家庭为主,希望父母可以照顾自己不能顾及的家庭。而且受“孝”文化影响,父母外出参与互助养老,会让子女认为丢面子,所以不同意父母参与这种养老模式。其次,一些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将父母接到身边,这部分老人来到这个城市暂居,居住时间不定,多则几年,少则数月,之后再回老家。老人数量的不稳定性,不利于互助养老的推广。

第三,社会及政府层面存在的困境。首先,有人会对老人产生“歧视”,认为其丧失对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影响老人的自我价值感。其次,政府要注重互助养老理念的推广,这一养老方式应被更多人认识到。最后,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互助养老的资金支持方面没有长远的规划,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并没有得到长期的认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

三、国际经验对走出困境的启发

第一,老人端正心态,寻找合适群体相处的方式。老人自身要先端正心态,积极面对身体机能的变化,美国还提出了“生产性老化”和“成功老化”理念。我们要鼓励每位老人以积极的心态适应老年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积极寻找合适的群体相处方式,老人之间的信任感可通过互助得到,为别人提供服务,举手之劳就能够解决别人的困难,得到他人认可,增强了自信心,意识到自身对群体有着重大意义。

第二,子女转变意识,社区支持打破代际。社区工作人员应做好子女的思想工作,如今部分幼教、保姆行业人员的不专业性,经常出现的儿童受欺辱事件让人心痛,子女更是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帮着照顾自己的孩子。子女应意识到,请父母帮助照顾孩子以及家庭,父母全身心投入整个家庭中时,同时也承受很大的孤独感,子女不应对父母参与互助养老进行过多限制。社区也可以设置类似“多代屋”模式的互助点,打破代际间隔,老人儿童都能在社区中得到帮助,共享美好生活。

第三,消除社会偏见,倡导养老新理念。我们应消除对老年人的“偏见”,要用积极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老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政府要将互助养老理念宣传到位,让社会大众更全面的了解这种养老方式,比如邀请专家开设讲座,普及互助养老的相关内容。还要鼓励社会参与,为互助养老提供社会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支持互助养老,可维持互助养老的实施和持续发展,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服务、人员、活动等方面的支持,使互助养老形式更加丰富。

四、结语

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养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养老模式也逐渐出现新的形势。国外运作较成熟的模式,能从不同角度为我国新型养老模式提供借鉴,在老人自身方面、子女以及社会政府层面都能给以一定启发,总结国内外经验,做出合理的建议与思考,对于这种新型补充性质的养老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更好应对老龄化时代做好更加充足的准备。

猜你喜欢

子女养老志愿者
志愿者
养老生活
我是志愿者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我是小小志愿者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