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

2018-12-05邱丽娜林祺莉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1期
关键词:成果院校高职

邱丽娜,林祺莉

(1.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州 510550;2.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广州 510550)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概念,这一精神对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经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人才是创新的根本。经济新常态下的人才需求激增,为了弥补经济高速发展与人才匮乏之间的缺口,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发展迅猛。然而,剧增的大学生导致就业难度加大,大学毕业生开始相对过剩。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为解决就业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在此背景下,分析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探索与之相关的作用机制,对于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促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能得到家长、企业和社会的认可,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应以提高学生创新创意素质为主导,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现今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体系日益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大部分高职院校经由改革专业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教育和跨专业教育相互融合贯通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一般面向全校学生,重在唤醒创新意识,启蒙创业教育;在各学科专业课程中嵌入创新创业思想和理念,通过微课、在线课程、MOOC教学等网络课程拓展教学资源;引入行业技能和企业考核标准,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技能评价体系优化学科专业课程设置;通过跨专业的教育促进学科交叉,培育学生创新与创业素养。

2.双创课程学分认定与弹性学制的设立。高职院校创设了一系列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认定措施:学生的项目论文、发明、专利、比赛成绩等都可认定为相应学分;采取弹性学分制,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与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公选课的学分进行互认;在具体的专业课程教育中嵌入相关的创新创业素养教育的内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结合;学生参加的创新讲座与论坛、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可折算为相应课时;为有创业意向或已有创业项目的学生提供5—8年的弹性学制等。

3.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团队的建立。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团队的主要特征是创新与企业挂钩、创业与行业互通,通过教师到企业调研或顶岗实践、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技能服务、参加行业前沿培训、进行“双师”资格培养与认证、聘用企业导师等专兼结合的方式打造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通过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依托相关教学系部如经济管理系、会计系、金融系等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援助、孵化、技能培训、法律政策咨询、公司注册、财务管理、专利代理等服务;提供校内资源例如实验室、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技术、设备及场地服务。

4.双创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目前的高职院校大多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或中心统筹全校的双创教育工作,通过整合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着力构建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激发创意和项目申报)→创新创业培育训练(SYB/GTB创业培训与模拟创业)→创业基金扶持(政府、校友、企业联名提供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选拔、优化、提升)→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提供实践基地进行公司化运营)→创业后培训(为创新创业先行者和初创者群体提供创业继续培训)”六级阶梯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日渐丰硕

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开展,原先在创新竞赛上例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较少有高职院校参加,现在不仅参赛数量大幅提高,获奖数量也不逊于本科甚至重本院校。在创业项目数量上,高职院校的创业学生人数呈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创业项目的质量也逐步提高,不少创业项目获得企业融资。

二、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分析

第一,学生创新成果转化少。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成果和技术可以通过申请专利得到技术保护,并通过专利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转让给企业而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但根据相关高校调查发现,对专利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知识法了解的学生只占45%,而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现状及路径研究,成果保护和转化知识了解的学生只占 25%,进一步了解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执法过程,以及利用法律武器和手段保护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发明创造和合法权益的不足10%[1]。由于部分大学生对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淡薄,甚至出现创新成果和科技作品被不法公司和他人窃取和生产的现象[2]。部分高职院校虽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但仍旧局限在参加竞赛的方式上,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及应用等方面教育缺失。他们更重视的是比赛名次,更看中比赛带给学校的荣誉光环,对后续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应用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不重视;没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技能创新体系,更无法将其与经济新常态下的地区发展相结合。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高职院校从事双创教育的师资主要由专业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组成。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到高校任教,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和观念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无法激发学生创新激情和创业潜能。辅导员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知识结构薄弱,上课往往照本宣科。此外,导师激励机制不足甚至缺失,教师忙于日常教学与实训工作,无暇也不愿意参与创新创业指导也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在企业导师方面,他们是学生创新创业的最佳示范和直接奋斗目标。调查显示,最受高职院校学生欢迎的双创教育形式是邀请创新创业领域专家讲授创业课程,其次是邀请创业者或企业家提供定期讲座或开展培训。但目前高职院校引进行业、企业导师的力度不足,仅局限于邀请专家到校讲座的形式,一是因为企业家或者一线的专业技能型高级工程师不愿到院校指导,二是因为高职院校没有相应的企业导师选聘、考核和管理制度,企业导师缺乏制度保障,无法落实,更难以满足学生更深层次的交流、学习需求。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措施不足。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上,高职院校存在过程管理监督措施少;立项团队约束力弱,存在学生遇到困难易放弃的现象;对课题和项目的成果要求少,成果产出率低;结项考核要求不明确,考核方式流于形式;创业项目孵化条件不足等问题。

第四,创新创业团队不稳定。《2017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中“创新创业应具备的重要因素”的调查数据显示,“能够组建有默契、能力互补的高水平创业团队”被认为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最重要的因素,占比为33%。但团队稳定性欠佳的情况仍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一是高职学生学制短,部分高职院校采取了“2+1”模式即二年时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分散在企业顶岗实习,这样的模式造成团队可能刚磨合运作起来,核心成员就要离开的局面。二是团队合作意识差,成员间团队协作能力弱,团队的主要工作往往落在一两个核心成员头上,而其他成员则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三是学业进度的不同如主干成员毕业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重组或解散。四是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理论基础不足,期望过高,意志力薄弱,遇挫折较易放弃。

三、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机制途径

第一,促进创新成果的有效传播,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首先,要拓宽创新成果的传播途径,提高创新成果的传播效果。学生创新成果的有效传播不仅能提升团队集体荣誉感,促进团队稳定,也将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高职院校应利用科学而合理的传播途径如网络传播平台、各类竞赛平台、校企合作平台等,信息技术和人际关系传播双管齐下,让学生的创新成果得到有效广泛的传播,不仅有助于提升团队创新活力,更能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其次,要加强科技创新成果与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化。高职院校可通过讲学、论坛、提供咨询等方式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中原创性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发明技术等专利以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专利的申请,引导学生加强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

第二,校企互利合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经济新常态的高速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市场竞争意识,积极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主动对接企业、行业的技能人才需求,改进技能培养结构,提升技能人才贡献力;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实行定向研发,共同研发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通过企业的科技创新收益资助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活动,搭建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合作平台。此外,还要完善创新创业导师激励制度:配套导师指导费、计算指导工作量、指导成果与导师职业发展如职称晋升等挂钩;提供外出交流与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另一方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校企双方联合选聘企业优秀的导师到校指导学生。通过企业导师到校兼职上专业核心课程,把企业业务流导入到课堂中,设置企业生产环境,培养学生的企业岗位所需的真实能力[3]。最后,通过进修、培训、项目合作等方式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模拟仿真教学方面的应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体验。

第三,加强对创新创业过程的引导与监控。在经费监管上采用资助经费分期拨付制度,一期考核通过了才予以发放下一期经费,若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或终止。在考核方法上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过程考核注重项目实施和教师指导过程的记录、经费的使用明细等;结果考核着重项目成果形式如结项报告、成果证明等,加强对项目成果原创性、创新性的监督,并建立优秀项目资源库。

第四,完善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机制。首先,通过以老带新、传帮带的学长制方式选拔学生,形成“大一新生为学徒、大二学长为核心,大三学长做助导”的阶梯式合作实践团队,有效弥补了高职学生学制短,团队人才培养困难的局面。其次,导师制是以某个项目的需要出发,导师跨专业、跨学科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学生组建团队。导师制不仅在团队建立时能使成员专业、能力甚至性格优势互补,能职匹配,更侧重在项目训练过程中发挥启发、激励学生创新的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技能以及创业者的社会责任,形成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福利的经营理念。

在创新创业团队的管理上,要注意在团队内部管理中厘清成员定位于职权;采取兼顾团队和个人的绩效考核方式,采用差异化奖励的方式确保团队成员的付出得到回报;合理利用弹性学制、学分置换等平衡好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活动[4]。

四、结语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实用教育,在凸显应用为主的高职院校中显得更为迫切。高职院校应抓紧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

猜你喜欢

成果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验收成果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