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资源与经济融合发展研究

2018-12-05谢会云

北方经贸 2018年1期
关键词:共生融合生态

谢会云

(河南省驻马店市国土资源局,河南驻马店463000)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迈向了新台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经济增长,人民富裕,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一块硬币存在两面性,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比如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带来的滑坡、泥石流等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带来的一系列的连锁反映在全国各地得到不同的体现,当下中国大部分地区经济的增长仍然是依靠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过度依靠资源,无视环境。随着世界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可持续经济发展理念的传播,使得世界各地人民呼吁改善生存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共生共荣成为世界各地关注的问题。生态与经济的发展在工业经济时代一直是矛盾的双方,世界各国政府也一直在找寻可持续、低碳、绿色的经济发展方式,促使生态与经济的融合共生发展。

一、如何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共生共荣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中央电视台在2015年2月推出了主持人柴静的一篇调查《穹顶之下》顿时将国内亿万人的目光吸引到当前影响全球的雾霾问题。2014年被人们熟知的“APEC蓝”真切地反映出了人们对良好居住环境的热切渴望:“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是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向环境污染的最强硬的宣战,显示了我们最强硬的态度。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极度信赖大自然的禀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了换取人类更好的发展,地球母亲也慷慨地对人类贡献出了所有。然而对于地球所做一切,人类又是以什么作为回报的呢?肆意破坏大气、土壤、植被、污染水资源、滥杀珍稀动物等等。随后大自然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暴雨山洪频发,雾霾红色预警一再敲响,为此,人类从1972年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就开启了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程,并且一直努力到现在。2015年12月12日《巴黎协定》敲下绿色小锤,反映出世界各国在反思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的基础上,为寻求社会、经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的努力着,也逐步释放出全球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宜型和可持续发展也逐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积极信号。

世界经济全球化,人类同住地球村,中国跟随世界经济发展的的脚步,从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制定与实施便开始走向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两型社会的提出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虽说是两字之差,却说明中国的经济不再一味注重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从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更新,生活方式转换等多方面全方位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中央高度重视,将生态文明作为战略部署,融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为人民创造良好生存环境。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意识到基层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提出需要加强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职责,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制,充分发挥基层环境执法力量以及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在评价地方政府政绩的时候应加大环境指标的权重。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需要实现生态环境法治的体系化,即从环境保护立法、执法、守法、环境监督等方面进行相关工作,并加强国际合作,以此全方位实现中国环境保护的新征程。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写入五年规划。近年来,中国在推动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均体现出我国在促进经济进步的同时也日益重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党中央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更是对中国环境的治理下大力气,重拳治理。但是环境治理也不能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如何使两者达到和谐共生呢。共生这个概念最早起源泉于生物学,是指两种以上生物互相依赖或一种生物寄生于另一种生物之中,从而达到共同生存的结果,若二者分离则两者都不能生存的现象。它是大自然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从来都不只是生物学的专有名词。比如共生的理念可以融进传统文化中,可以融进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它将世界上不同的事物融合在一起,不同事物间产生碰撞,达到共生共荣。共生思想与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二元论是相对立的两种思想,比如精神与物质的对立,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科学与艺术的对立,等等。这些都是二元对立的思想,即两种事物因为功能不同而独立的存在着,而共生思想则相反,它强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作为整体而存在,但它并不消除对立的关系使二者成为整体,也不是寻求一种超越二项对立的关系使二者统一的原理。

(二)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融合共生之路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融合共生不仅仅是将与经济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的简单的融合,而是要在融合的过程中创造价值,具体包括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

经济生态化,简单来说的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应该注重对生态的补偿,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GDP的“绿色”回馈,比如生态修复,生态补偿,利用政府投资将一定的资本投入到生态建设当中去,为生态环境保保驾护航,或者将经济发展以一定比例回馈到给环保工作达标的企业或居民,调控资本分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投入到生态保护与建设当中去;二是GDP的“绿色”转化,就像习主席讲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可谓是浓墨重彩,将之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高度,并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变革、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勾画出了“绿色发展路线图”。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政府将一定的资本投入到生态技术的研发上,提高生态建设工作的效率,也以此机会为契机,转变既有经济发展模式,用低碳引领生产,优化现有产业结构,用绿色引领消费,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消耗。

生态经济化,说的是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经济发展观念,其实生态的发展也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众所周知,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多年以前的经济发展中,虽然人们很早就已经知道了走节约型经济的重要性,但是还没有意识到生态资源也可以作为经济的增长点,即实现生态经济化的重要性。生态经济化通过对生态资源的挖掘,比如绿色食品的生产,一方面有利于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发展转化产生环境效益,另一方面为企业带来直接价值,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大到一个地球,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区,一个县城,一个乡镇,区域经济发展也和生态发展息息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定好位,了解它所拥有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了解经济结构的现状并掌握调整升级的方向,不断促进空间结构优化,不断增加地方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要制定一定的生态政策:“生态政策”即广义的“环境政策”,是指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切控制、管理、调节等措施的总和,生态政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导向性,只有制定出正确合理可行的生态政策,才能正确引导和调节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生态产业将从以下三方面促进生态与经济的融合共生发展。一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对环境副作用小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生态改善又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的,符合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生态农业更加重视生产效应,其侧重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它是一种由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型生产方式,它倡导低碳、环保,对促进生态与经济融合共生与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生态产业的核心,它包括利用废弃资源,减少使用消耗性材料,工业产品非物质化和能源清洁化。它表现为生态发展、工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与协调,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三是生态服务业:生态服务业是针对传统服务业发展中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而提出的,其要求服务业结合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使服务业成为有利于实现资源循环、绿色服务的新型行业。第三产业对环境影响较小,若能实现生态服务业,将有利于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实现。

生态企业,生态企业是进行生态化的企业。它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和提升产品质量,建立全程监督的生产体系实现生态与经济的一体化,企业与自然的融合共生。

生态企业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促进生态与经济的融合共生:第一,生态生产:生态生产区别于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是指企业在遵循生态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投入,增加生物物种和完善生态系统等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并取得经济效益的新型生产方式,它以生态、绿色、可持续为指导,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对社会负责任的生产。第二,生态产品,生态产品是指通过人类活动,使生物与生态环境关系有所改善而产生的物品,它与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共同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产品又称绿色产品,它涵盖了一切只要是能够保护环境,有利于人类健康的产品。经济社会中的三大产业若是能以生态环保为生产理念,生产出更多的生态农产品,生态工业产品等,将更大的为社会、为可持续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第三,生态技术:生态技术是在传统生产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高效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综合效益的协调发展,它是一种能够满足人类生态需要,减少传统技术的外部负面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

因此,区域生态与经济融合共生水平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我国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政府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产业和企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二、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政府要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融合共生就要从生态政策、生态产业、生态企业三方面来进行经济发展的指导和设计。

(一)完善生态政策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政府在地区的生态与经济融合共生水平的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它不仅体现在制定相关生态政策上,更体现在如何执行这些政策,并且政策的可行性也是在制定过程中所不能小觑的。完善生态政策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划分生态保护区域。将目标落实到各地的地方政府,使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划分责任片区,设立环保监督公众参与平台,加强全体民众对政府的监管,加大问责力度,防止由于政府出于政绩工程而上报虚假的环保业绩。第二,建立健全环境处罚机制。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充分利用排污费征收等惩罚方式震慑住企业不良的行为。比如新环保法规定的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实行按日连续处罚,行政拘留,判处刑罚,“引咎辞职”等严格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违法成本,让企业主体能从企业利益角度出发,自觉地去保护环境或者尽量地不去破坏环境。例如江苏省靖江市原侯河化工厂填埋疑似危险废弃物,三名涉案人员被控涉嫌污染环境罪由最高检、环保部、公安部首次联合挂牌督办,提起公诉,目前相关涉案公司签订了1.9亿元的环境修复协议,现已到账1.2亿元。3.加大专项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将好的环保的项目纳入到国家科技战略发展的层面,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能申请到国家的星火计划或火炬计划项目,会更加有利于企业的技术研发。

(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态产业发展

生态产业是从生产前、生产过程中以及生产后都坚持绿色、循环、可持续的原则。主要涉及到生产源头的污染物如何实现减排,生产过程中物质与能源如何实现高效利用,以及最后环节产生的废弃物如何再利用等问题。要使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得自然环境得到友好发展要做到以下三点。

1.政府要在鼓励企业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和回收利用上下力气,首先在资源开发环节,必须改变以往滥采滥伐的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其次在生产工业产品的环节上,运用高技术引领新的资源消耗观念,做到节能降耗;最后是在生产过程结束之后,利用生产产生的废物也能够创造可观的效益,最终形成“资源—工业产品—资源”的循环模式,发展生态产业。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产业向知识性和技术型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少,并且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要使得工业能够向着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必须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在其中的作用,必须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在政府的支持下,使工业走上生态化道路,利用科技发展打造出资源消耗少、效率高的生态型工业。

3.着力解决农村能源建设问题,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如何使农业向着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一直是国家及地区不断思考的问题生态农业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人均耕地日益减少的今天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并且做到生产中的生态化。要在农村解决可再生能源建设工作,就要对农民进行培训,培养高技术专业农民,用高科技去武装他们,增强其科技富农意识和本领,并通过这些思想交流碰撞出更多的思想,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迈向新的步伐。

总之,经济发展与环节协调融合共生是可以达到的,这需要国家、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努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其发展模式,

[1] 张连辉,赵凌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的演进历程 [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64-75.

[2]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7):892-896.

[3] 陶表红.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研究—以江西省为例[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4] 张青峰,吴发启,王 力,王 健.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状况 [J].应用生态学报,2011(6):1531-1536.

[5] 李怡雯.临安市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2.

[6] 张立超.中国循环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1.

[7]王良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1):67-70.

猜你喜欢

共生融合生态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生态养生”娱晚年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长抓政治生态
《融合》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