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8-12-05黄清
黄 清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4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大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开启现代化经济建设新征程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
1949年建国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为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经济基础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概念,是指现代化实现阶段的国民经济体系。一般讲,其基本特征和主要标志包括: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体,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本实现优化(合理化和高度化),工业和农业实现现代化,工农差别基本消失;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城乡差别基本消除,实现城乡一体化;地区经济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差别基本消失或不大;以现代化的实体经济为基础,虚拟经济合理发展;社会经济活动普遍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组织方式,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呈现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特点。
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目标,为此,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地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形成先进的生产力,构建雄厚的经济基础。
目前我国经济“大而不强不优”的特征仍比较明显,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生产资本等要素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发展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显著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夯实和壮大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二)我国社会主义矛盾转化推进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曾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另外,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市场建设等也都取得长足进步,社会生产总体上已不再落后。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不可持续问题还很突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总收入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还不能盲目乐观。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必须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依靠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平衡和充分的发展。
(三)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国民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只有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然曲折,只有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和站稳脚跟。此外,防范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和危机,也需要我们夯实国内的发展基础,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使开放条件下的现代化建设立于不败之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更是我们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涵
我们摆脱了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主要内涵和战略重点按照报告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其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提高供给侧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主要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忽视质量效益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产能过剩、产品库存、杠杆增加、风险加大、效益低下、竞争力不足等问题,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通过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长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实现国民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容易,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能实现,一定要有努力践行和长期作战的准备。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有效地激励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效率提升,提高供给侧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尽快实现新旧功能转换和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我们知道,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就要转向质的提升,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然,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从量变到质变,只有及时把握时机,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和飞跃。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10多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事实表明,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就是没有抓住时机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
(三)坚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
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作为主要内容。
加快建设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必须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作为支持,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持续驱动力,必须以现代金融为保障,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多样、成本合理的融资服务,必须强化金融为实体经济输血的功能,必须以人力资源培育为支撑,为实体经济提供符合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实用型人才,同时以人力资本提升来弥补劳动力资源总量下降的不足等等。大家这里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方面出现短缺,都会影响到整个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水平。
(四)坚持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和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市场机制有效,就是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并最终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微观主体有活力,就是要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落实好企业经营决策自主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大做优做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激励企业家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培育更多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宏观调控有度,就是要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形成政策合力,提高政策效率。顺应市场规律,把握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要围绕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贵在坚定不移、努力践行、锐意进取
必须持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既反对消极应付、不思进取,又反对冲动蛮干、急于求成。这也是对我们以往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吸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们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措施。
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坚定不移实施科学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大政方略。
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广大老百姓的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才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大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等等,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稳中求进、埋头苦干、奋力践行、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更大胜利。
[1]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7-12-21.
[3] 宁吉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N].人民日报,2017-11-27.
[4] 王兰军.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N].光明日报,2017-11-28.
[5] 简新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N].光明日报,201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