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深层探讨
2018-12-05
(黑龙江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对教学质量认识的二大误区解析
教学质量是所有教育机构必须要面对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从小学到大学,从国内到国外,任何教育机构都无法回避这个重大课题。对于民办本科高校来说,教学质量不但关乎生存和发展问题,也是教师责任心的反映。目前,在学术界、教育界,甚至社会上对教学质量的认知和理解存在以下二大误区:
(一)把教学质量与教育质量混为一谈
教学质量是一个相对狭义的范畴,它主要包括理论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质量两个方面。从一般意义上说,教学质量是对讲授知识和学习知识效果及应用知识能力与方法的一种评价,也就是对“传道、授业、解惑”效果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的标准目前都是用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或学分来衡量。但教育质量是一个边界更宽泛、内涵更丰富的质量概念,它应包含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生要有明确、坚定的信念、理想与情怀,即对党的领导、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振兴中华和自我发展的理想;要有爱国主义情怀。
二是学习成绩要优良。
三是个人的基本素质要好,包括品德素质、心理素质、沟通与合作素质及身体素质等。
说到底,教育质量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质量,它是一种综合质量、全面质量、人才质量,它包含教学质量,因此,不能把教学质量与教育质量混为一谈。
(二)把教师授课质量与教学质量混为一谈
目前,无论是本科高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自我评估,还是教育部的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和审核评估,都把老师课堂讲课水平和质量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标准。教学质量不是由教师这一单一主体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和学生这一对密不可分的双主体共同决定的。所以教学质量好,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老师讲得好,学生听得好,考试考得好。老师讲课讲得好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就一定好,它只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一个前提条件,因为教学质量就是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要看学生听课效果和最后的考试效果。学生的听课效果是由这样三个要素决定的:一是讲得好不好;二是学生是否注意听讲;三是听没听明白。讲得好不好是由老师对讲课内容的设计、讲课方法和表达能力与技巧决定的。学生注没注意听课,是由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的;听没听懂是由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学习方法决定的。考试的结果好不好,是由学生听课效果、复习和巩固的效果及在考试中是否能正确、准确表达决定的。由此可见,教学质量是由教师的讲课质量、学生的听课效果和考试结果这三个方面决定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考试出题不能覆盖主要知识点或技能点,标准答案弹性很大等情况出现,考试结果就不能反映真实的教学质量。
二、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民办本科高校招收新生的录取分数段是在350分到450分左右,即本科三表录取段;上课选用的教材与公办本科二表高校所选用的教材水平相当;各个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学时(或学分)分配也与公办本科高校大致相当;在任课教师中外聘教师大约占1/3,自有任课教师中有3/4为中低级职称,其中约有1/3是入职不超过3年的新教师。在这样基础上,如果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要求进行授课(包括实训课、实践课)、考试和评卷,卷面及格率最高不超过30%,一般都在20%上下,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远不如公办本科高校学生;其动手能力、实操技能不如高职高专的学生,其教学质量呈现出一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状态。当然,也有教学质量很高的民办高校,如以外语为主体专业的吉林外国语大学,以工科为主体专业的哈尔滨华德学院等,其教学质量获得评估专家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因素
如上所述,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的高考成绩在350—450之间,大多都在400分左右。这个分数段的学生学业基础、知识基础比较差,尤其是数学、外语和语文这三科表现得最突出、最明显、最普遍。很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和热情,对待学习的态度不认真。这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另外,这些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表达力都相对欠缺。
(二)教师因素
目前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还是以教材为中心,照本宣科有之,填鸭式、满堂灌有之,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且效果良好的是少数。如果没有深厚的学养、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对教学内容的烂熟于心,很难讲出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课来。现在多数民办本科高校教师还处于只管讲课、不管课堂和不会管课堂的状态,这既有教学态度和责任心问题,也有缺少课堂组织和课堂管理经验问题,还有上大课、人数多(如百人以上的课堂)、不好管理的问题。由于在课时分配上通识教育课、体育课、公共外语课等大约占40%的总课时,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仅剩60%,而这些课程中又有30%左右是实训课或实践课,因此留给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明显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按照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系统讲授课时不够,只能蜻蜓点水、讲授重点和要点,但很多年轻教师还把握不好知识点、重点和难点,从而很难保障教学质量。由于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实践经验,而从企业聘任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又少,因而实践课、实训课只是按理论进行模拟而已,缺少以经验和实战为基础的指导和训练。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指导方面,由于教师自身水平有限,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选题、结构、二级标题凝炼和文字表达上问题很多,但指导教师却看不出来,因此很多毕业论文达不到基本的质量标准。
(三)质量监管因素
目前,民办本科高校都设有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估机构,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管的任务主要是院系两级督导,但其监管效果却远不近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没有形成专职的、高水平的督导队伍。民办本科高校的督导多为校内兼职人员,没有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专职督导队伍。
二是从企业聘任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督导的廖廖无几,因而很难对教师的讲课内容,讲课方法与企业需求和岗位能力相适应做出正确和全面的评价和指导。
三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反馈意见缺乏系统性、客观性和时效性,各高校均缺乏这方面的深入调研和全面的信息搜集。
四是在督导听课→意见反馈→改进措施→效果评价这些环节中,很多高校缺少对教学改进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不能形成教学质量监控的闭环。
五是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效果的方法和效果都存在问题和漏洞,而坚持对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考试和毕业论文进行自我评估制度的高校少之又少。
三、提升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对策措施
(一)因材施教,分类育人
根据深入调研和跟踪分析结果,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的学业基础大同小异,因为他们的高考成绩都是处于同一分数段,只是各科分数有些差异而已,但根据入大学后的学习态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积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自觉复习,学习成绩都在及格线以上的学生,这类学生大约占15%—20%左右。第二类是上课总坐在后排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学习目标和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就是家长来校天天看着,他们也还是不学习,在课堂上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这类学生大约占15%-20%左右。第三类学生介于两者之间,他们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如果管理得好,运用恰当的约束机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就会有显著提升。对第一类学生应在学习方法上精心指导、不断激励,使其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对第二类学生应进行调研分析,找出不爱学习的主要原因及他们的兴趣点和自身特长,或调整专业,或尽量让他们学会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对于第三类学生应进行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的引导与矫正,运用有效的约束机制进行课上、课下管理,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部分学生有弹性和潜力,教师和管理者要重点关注这个群体,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与指导和管理密切相关。
(二)三方联动、三位一体,协同配合提高教学质量
所谓三方联动是指任课教师、学业导师和学生辅导员有机配合,协同育人。教师上课一定要管理课堂,就要进行认真的课堂组织和课堂管理,要熟悉学生,掌握各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业基础,并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业导师和辅导员进行沟通,由后两者根据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有的放矢的引导、辅导和管理措施。
(三)以教材为基础,坚持“三个基本”原则授课
以教材为基础制定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框架内要把最主要的知识点给学生讲明白,在课时有限和学生基础较差的客观条件下,应遵循少而精的授课原则,即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基本概念;二是基本原理;三是基本知识。如果能把这三个基本讲明白了,学生听明白了,对于民办本科高校来说就是保障了基本教学质量。
(四)以实效性为目的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必须要进行改革探索,但无论采取什么模式,如果授课能达到“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由浅入深”的水平,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合格的教师。教法改革不要搞形式主义和花架子,不要为了所谓“创新”而把教法搞得很复杂、很神秘,结果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而没有实效性和可复制性。
(五)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训课有机结合
应用型本科高校把原理讲授、知识点讲授和实操能力训练在时段安排上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原理实训一体化,而不要有间隔、不要分开上。这样利于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