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高中工程结算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8-12-05■尤梅
■尤 梅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十九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基础教育改革。随着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建设工程项目日益增加,尤其是新校区建设更是投资数额巨大,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培养栋梁之才。随着财政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审计在造价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区县高中的建设工程管理薄弱,本文就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做粗略的探讨。
一、区县高中工程结算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前期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编制不准确,前期调研不足。
审计发现,大量工程项目存在内容变化大、丢项落项以及工程量不准确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前期的设计图纸考虑的不够细致全面,现场踏勘不够,对于国家建筑规范的考虑不够,对材料环保级别要求考虑不周,诸如此类的问题,造成部分项目竣工后超预算,工程造价难以控制。
区县高中基建部门一般是委托设计公司和招标代理公司来绘制图纸及编制招标资料,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很难对他们的成果进行审核把关。加之设计与招标代理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大多派刚毕业的实习生给我们这些设计费用偏少的小客户,更增大了前期的设计漏洞、清单丢项的风险。
2.项目过程管理薄弱,超预算严重
建设项目的质量与工程管理水平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建设方和承包方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一是基建部门由于人员编制限制,工程造价等专业人员缺乏,施工管理完全凭借经验,不能很好的对资金使用进行把控,对主材、工程量、工艺、工序等专业知识的缺乏,很容易被施工单位钻空子,利用变更等手段增加造价;二是施工方的管理水平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当下建筑环境不规范,转包、围标等违规现象屡屡发生。中标资料上显示的是一家资质优良的施工企业,但实际施工的却是由小公司甚至是个人二次分包的小作坊,存在施工方管理水平低下。如存在出具主材认价单、工程量确认单等工程资料不规范,造价人员是临时聘请,不清楚现场的现象,导致结算资料品质差;三是监理在施工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太弱,吃完原告吃被告的印象深入人心,在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进度控制四大职责。“三超”、以次充好、工程事故等现象时有发生,监理环节常常是流于形式。
3.合同签订不规范,风险防控能力弱。
在结算审计中发现存在重施工轻合同管理的现象,甲乙双方法律意识淡漠,合同签署随意,合同内容空泛,缺乏有效维护甲乙双方权益、调解纠纷、明确计算规则的实质性条款,合同风险防控能力弱。尤其是工程合同,涉及内容多、专业性、政策性强,合同草拟或审核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造价管理知识,才能设置有效的合同条款,真正起到合同的作用。
建委为了规避上述风险,凡在一级和二级市场招标的项目,都要求使用工程合同范本,范本将涉及到计价规则条款纳入到合同条款中,进一步完善了合同内容。但是,目前学校仍然缺乏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缺少专业培训,甚至将合同管理简单地视为一种事务性工作,一旦发生合同纠纷,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援。
4.部分施工队伍水平差,结算资料不完善、不规范。
学校的工程项目除了个别新校区的基建项目外,大多以修缮及零星项目居多,因此中标单位也是以中小型施工队伍为主。审计中发现:一是,施工方结算资料基础水平差,有些甚至需要指导才能完成结算资料的编制,不能达到合格施工队伍的标准,直接影响了学校工程的结算进度和归档资料质量;二是重要资料的准确性差,存在竣工图纸、结算书与现场不一致的情况,以至于要在审计过程中补充书面说明才能还原工程全貌,资料规范性差,不利于项目管理。
5.项目众多、周期短、任务重,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建、修缮项目数量急剧增加,给基建与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一方面,基建部门鉴于项目多、任务重,以及缺乏专业力量等原因,造成送审前期时间过长。另一方面,学校的工程项目大多要求当年完成,主管部门一般在3、4月份下达预算,而招投标至少需要一个月,再加上学校的特点,学生在校期间不能施工等原因,导致项目运作时间不够充裕,预算单位项目管理水平跟不上财政制度的变化节奏。再者,某些施工单位抓住事业单位专项年底必须支付完毕的弱点,即便竣工却也迟迟不提交结算,集中在年底送审。以上都造成审计时间过短,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减少了审计抽查的频次,缩短了审计人员思考的时间,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对策建议
1.做好项目设计规划,加强对设计与招标代理的管理。
在编制项目预算前要加强前期现场勘查,提高图纸与现场的契合度,使工程量精准化,建立项目“标的清单”制度。主要建筑材料提前调研,做到价格、材质等主要指标心中有数,控制造价。在评标办法中,应将人工、主材等重要项的价格作为评分标准,达到招投标工作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同时,细化清单描述,将材料的规格型号及质量要求描述清楚,为后期审核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由于图纸和招标资料是由外部公司编制,项目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第三方公司专业技术与服务质量的监管,充实专业力量对图纸和清单等重要技术指标参数进行初步审核,多召开由使用部门、基建部门以及相关业务部门参加的施工图纸和招标清单研讨会,充分了解各业务部门对工程的要求,最大限度的将风险在施工前规避。若后期对由于图纸设计漏洞或编制清单预算原因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在合同中明确处罚措施,以此提高第三方责任意识。
在工程管理成熟的基础上,建立项目库制度,提前做好项目资料,达到用时项目随时出库的目标。
2.严格招投标制度,遴选优秀施工企业。
学校负责招标的部门和使用单位在遴选施工企业时,应对其业务水平进行严加考核,将结算人员的配备作为评分项考核,保证我校工程管理的规范性。另外,实施“黑名单”制度,以前在工程中出现过分包转包或施工质量不达标等问题的施工企业,在报名资格中限定条件,摒弃质量低下的施工企业进入校园。
3.加强现场核查与管理,审计监督前置,贯彻审计全覆盖要求。
“十三五”时期,国家提出了“创新审计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总体思路。学校的工程项目问题众多,实施项目全过程有重点有计划的监督十分必要,审计关口前移,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结算审计深入不够、事后调查和询价难等问题。为改变事后审计的被动局面,学校应赋予审计对工程管理过程监督的权限,审计部门参加项目启动会,了解项目概况,并事先说明办理洽商变更以及结算资料等重要环节审计的要求。变更洽商、合同外主材认价、隐蔽和拆除都要经过审计、监理等部门共同确认方可实施。审计参加验收,了解项目完成情况,对结算资料等再次进行强调,督促报送进度。
在重点跟踪机制建设上,应注意基建、监理、内审、审计中介、施工几方之间的关系和职责划分以及工作衔接,建立制约机制,防范廉政风险,以保证跟踪审计的有效实施。
4.加强结算管理,提高工程基础管理水平。
针对结算审计中结算资料存在的问题,学校应从三个维度加强管理。第一,基建部门应加大对施工方的管理力度。要求施工方中标时就明确造价人员,确保造价人员在关键部位及隐蔽工程施工时在场,保证后期结算数据的准确性。严格按照《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中规定及时报送结算资料。第二,基建部门要充实专业力量,由专业人员对资料进行审计,对结算数据进行把关。同时发挥项目负责人的作用,对结算内容进行把关。第三,充分发挥监理单位在促进资料整合上的作用,责成其督促施工单位加快资料编制,并对施工单位报送的结算资料进行审核,重点关注工程量、变更洽商等关键内容。
5.各部门形成合力,营造良好审计环境。
工程审计是需要基建、监理、审计中介、施工各方积极配合才能顺利完成的一项政策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因此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至关重要。审计人员要秉承为项目负责的心态,努力帮助基建部门提高管理水平、规避风险,与基建部门伏于同一战壕,形成伙伴关系,共同为学校出力。在与施工方洽谈过程中,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依法依规审计,站在中立的角度,客观公正,赢得施工方的信任,树立审计权威。最终各方形成合力,防范风险,做出优质的工程项目,不断提高工程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