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2018-12-05周飞
周 飞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长春 130033)
高校的审计工作与企业审计有所不同,高校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组织机构,属于非营利性质,体现的是社会效益。高校的出资者一般不求回报,但在高校的发展中,办学模式和筹资渠道开始趋向多样化,会计核算组织也出现了多层次、多样化特点,使高校的会计核算由简单变为复杂。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下,高校迫切需要设立一个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的独立部门。因此,在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控制和防范高校的审计工作势在必行,对高校审计的要求应当进一步提高,同时应当完善高校审计风险控制的管理体系。
一、高校审计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一)含义
高校审计风险指的是高校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或是管理上出现重大漏洞和弊端,而内部审计主体认为财务报表公允合理,内部管理健全有效,高校审计人员对此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特征
1.客观性。抽样审计是现代审计中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泛的审计方法,但是抽样审计中的样本特质往往与整体特质有所偏差,这种偏差又无法被完全消除,仅能控制偏差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抽取样本结果无法反映出整体的状况。如果依照样本结果对整体进行推断,很容易因为数据上的偏差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出现错误判断,而这种错误判断具有客观性,是不可避免的。
2.普遍性。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通常只在审计结论中显示,然而审计活动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会受到审计风险的成因影响。一般情况下,审计单位的环境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因素以及审计方法的使用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审计风险。
3.潜在性。审计责任是形成审计风险的基本因素。如若审计人员可以自由地进行审计工作,自身不会受到工作结果所影响,那么审计风险也就不会发生,这意味着审计风险具有一定的潜在性。高校的审计部门通常可分为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等,这些审计结论所带来的风险虽然不会直接造成严重后果,但关系着对高校领导干部的评价与被审计人的提拔任用,从而会影响高校的未来发展,随时会将潜在风险转化为实际风险。
4.偶然性。审计风险很多时候是由于审计人员的疏忽造成的,审计人员在无意识工作中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识工作中承担了审计风险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审计人员要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偶然性,要在工作中特别注意是否会形成审计风险,进而可以有意识地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5.可控性。虽然审计风险是不可规避的,但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丰富的审计经验做出正确判断,选用最为合理的审计方法,就可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范围之内。高校的审计风险相较于企业审计风险而言,固有风险更小而控制风险更大。因此,高校审计人员应当测试高校内部制度的强弱程度,设计出合适的审计方案,使得审计风险最小化。
二、高校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第一,审计独立性不强。高校的审计工作要兼顾国家利益和学校利益,不仅需要注意合理性,还应考虑合法性,同时要结合单位的管理环境和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由于高校审计在行政关系方面不仅要受学校的领导,还直接受到上级审计机关领导。因此,双重领导制度下的高校审计容易在工作中受到职权约束,难以真正做到依法审计,无法有效发挥审计的处理作用,不能深入进行审计工作,容易出现审计风险。
第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未能有效落实。就目前而言,国际上权威的审计协会仅针对企业审计制定了相关的质量控制准则,以此来指导会计事务所整体把握对审计质量的控制。我国高校审计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尚未发现适用于高校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虽说有些高校已经实施了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也只是单纯进行基础的审核底稿工作,还未建立起全方面的质量监控体系。所以说,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审计部门本身就充满着审计风险,不能为审计工作提供安全保障。
第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由于高校是事业单位中的一种,因此在国家的计划经济管理影响下,高校最为看重的就是学校的招生情况,从而也就忽略了建立完整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对审计工作来说,建设有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及落实情况是前提和基础。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及时察觉到高校财政收支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加强对舞弊现象的控制,相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就会提升出错频率,增加舞弊风险。当前我国高校审计内部控制制度还在不断地完善发展中,只凭薄弱的审计管理制度容易出现审计漏洞和舞弊现象,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着审计风险。
第四,内部审计工作队伍的问题。我国高校审计部门个别存在着审计人员少、知识结构不够全面等问题,审计成果价值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转化为实际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内部个别审计人员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个别审计人员理论知识不够全面,基础不够扎实;其二,审计人员通常都是学校从其他财务岗位中所调动出来的,没有受过相关的审计业务培训,也缺乏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在工作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无法促进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数据显示,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中80%都从事财务领域审计,而欧美国家仅20%的内部审计人员从事财务领域审计,其余的人员大多进行管理审计和业务经营审计,这意味着我国内部审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五,审计技术方法滞后。随着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开始进行转型,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等多方面审计工作将全面展开,审计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因而,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更高。当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为了实现查错防弊,采取的是账项基础审计的技术方法。如果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充分认识到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性,缺乏防范审计风险的基本意识,必将为审计工作带来风险。同时,我国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方法缺乏创新,还停留在传统上的人工审计技术方法,而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开始应用计算机网络或审计软件进行内部审计。人工审计容易出现审计内容单一、审计范围狭窄、审计深度不足、审计风险大等问题,无法适应当前高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新时期下,高校审计方法迫切需要向电子化审计转型,以此来满足审计业务的发展需要。
第六,内部审计法规不完善。最近几年,我国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是就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来说还有待加强。国家针对高校审计仅仅颁布了规定和准则,而没有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并且没有细致规范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对高校审计的明确指导,使高校审计准则与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符。因此,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风险评估时,没有合适的法律依据,仅凭经验进行判断,从而影响了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第一,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影响着审计的公正性、客观性以及审计人员的廉洁性。审计部门只有保证独立的立场,才能有效发挥出审计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当让法人代表直接领导审计部门,并为审计部门配备充足的人员和审计经费,审计工作直接向学校最高领导汇报,实现部门的独立和审计人员的独立,可以有效减少审计风险。
第二,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高校审计部门应当提前制订好本年度的审计工作计划,并在得到领导批准后开始实施计划。如果计划与实际情况有所冲突则需及时进行修改,确保审计工作可以顺利执行下去。审计计划可以突出审计工作的目标及重点、难点,对审计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安排,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出有效的质量管理考核方案,对审计工作实现底稿分级复核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审计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审计质量。高校审计需采用科学规范的审计程序,来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第三,建立健全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高校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手段,通过领导人对审计部门的授权来指挥经济活动,并建立起针对高校经济活动的评价制度。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需遵循设计内部控制的五大原则,以此来帮助高校审计人员控制好审计风险。
第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体现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两方面。审计工作不仅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大公无私的职业精神,还需要审计人员拥有专业的审计知识,以此来出色地完成审计任务。因此,高校内部要对审计人员实施长期或定期的培训计划,让审计人员可以不断学习加强业务能力。同时,高校还需树立起审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督促审计人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铭记审计风险所带来的责任,使审计人员可以制定出防范审计风险的策略,实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第五,创新审计技术方法。针对高校审计在发展中所出现的新变化,审计人员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帮助高校审计完成转型。科学的审计理念是审计技术创新的前提,审计人员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结合高校的发展规划来完成审计改革。在创新审计方法上,高校应当整合好事前、事后、事中的审计工作,保证财政收支的真实性,投入计算机设备使用软件辅助完成审计工作。
第六,加强高校审计法律体系建设。制定适用于中国高校审计的法律法规,为高校审计工作提供明确的审计标准,规范高校审计人员的工作,增强高校审计部门的责任意识,以此来谋求我国高校审计工作的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