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伦理视角下的“生态人”人性假设探析

2018-12-05

北方经贸 2018年8期
关键词:伦理人性理论

王 拓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哈尔滨150018)

经济活动的核心要义在于有效地对组织中人的经济行为进行引导和管控,那么如何认识人的本质就成了经济学理论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核心。在经济学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人性问题一直是一条隐含其中的主线,对人性认识的深化促进了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人性假设并不能机械地等同于人性,它的提出和构建必须要符合和回应特定的时代需求。针对新时代我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本文试着提出了“生态人”的人性假设,详细论证了“生态人”人性假设的理论内容与要义,并以此作为新时代经济理论范式形成的基础。

一、人性假设的基本问题

人性假设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通过对其特征、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轨迹进行详细的整理,能让我们更加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人性假设的内涵,同时正确的人性假设构建也是我们进行理论构建的逻辑基础与先决条件。

人性假设不机械地等同于我们常说的人性观,而是人性中各类本质属性综合交织的再现,是客观意义上对于人的整体性的概括和总结。人性假设理论具备不同于人性的如下几方面特征。

(一)人性假设应当是经济理论构建者的一种理论探索

人性假设是一种理论体系和理论范式的前提和基础,是为某种经济理论进行理论论述而服务的。构建者试图通过一种人性假设的选择使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前后一致,进而达成逻辑上的自洽,继而将这种理论体系应用到具体的行政活动中,用以指导和规范经济管理与实践。

(二)人性假设必须具备某种特定的价值取向

人性假设必须为预设的理论体系服务,而这种理论体系会具有特殊的价值取向。理论者在预设人性假设之初,就会坚持特定的价值取向,并在一定的论证后使得管理理论达到逻辑上的自洽。这样的价值取向始终蕴含于理论体系之中,最终也体现并作用于经济实践和管理实践当中。

(三)人性假设生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

通过之前的论证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性假设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与经济环境之中,因此,人性假设理论会呈现和反映不同时代的时代特色和理论特征。所以说,显著的时代特色是人性假设理论的一个表征。

(四)人性假设是为特定的经济理论服务的

经济学从产生、发展到完善经历了诸多的演变过程,与此相对应的是每一个发展过程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人性假设为之进行学理上的支撑。因此,特定的经济理论与人性假设是鸟之两翼,是彼此作用并相互影响的。要深入理解人性假设的内涵与要义就必须将其放置在经济学发展史中去解读和定义,这也是人性假设最初的价值取向。

二、经济伦理视角下人性假设的历史阶段

回眸经济伦理发展的历史进路,不同学派的经济理论学者都提出过不同的人性假设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推演而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理论学说,据不完全统计,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前后出现过240多种人性假设,笔者为了论述方便从中择取“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这三类人性假设进行解读和分析。

(一)“经济人”人性假设——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

“经济人”人性假设产生于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背景之下。在那时,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人们参加生活与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管理学家泰勒构建了“经济人”假设。该种人性假设深受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人是高度利己主义思维的影响,认为人的一切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都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因此,在企业中的管理工作和经济工作只需要预设合理的报偿机制,能让劳者得其酬,并依托科层化的组织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和引导,就可以让社会组织中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攀升。但是“经济人”人性假设也是片面的,在资本家贪婪逐利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情盘剥下,最终在经济实践中所体现的就是高举管理的旗帜对人进行肆意的盘剥和压榨。

(二)“社会人”人性假设——合作与分工高度精密化时期

相比于“经济人”人性假设,“社会人”人性假说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后期,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普遍提高,在精细化分工的基础上人们期望更进一步的合作,以及合作带来的和谐、融洽、温情的人际关系。人们由过去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逐渐转向追求集体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这个时段的行政管理者主要通过关心员工的情感诉求以及注重集体奖励等方式来提升经济管理的效率。虽然“社会人”人性假设的学说其最终目的仍然是着眼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强,但是毕竟该学说的研究视角转向了人,关注了人的情感、认可了人的价值。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社会人人性假设学说还是有进步价值的。

(三)“文化人”人性假设——文化经济高度发展时期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资本主义世界格局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愈加发达,人才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科技、知识、文化已经成为了取代资本的核心竞争力,每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希望通过知识来全面提升自身的价值与竞争力,继而运用知识创造财富,“文化人”人性假设就是产生在这个历史阶段。“文化人”人性假设需要劳动者依靠自身的主题意识和自觉意识,不断地自我学习与成长,从而提升组织的生命力与活力。“文化人”假设和人类发展的时代属性紧密相联,“文化人”假设为新的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价值和新的理论选择。

三、经济伦理视角下的“生态人”的人性假设

伴随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与经济高速发展相对应的是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如何将经济伦理范式之中融进生态的概念成为了学界的研究新导向。为此,本文试提出“生态人”人性假设。

在经济伦理视域下的“生态人”应当具有双重属性,这双重属性既是生态的,又是理性的。作为一个有生态情怀的决策者应当具备一定的生态伦理素养和关怀,同时也应当兼具与行政活动相关的生态知识与理念,在此基础上以“生态人”人性假设为逻辑起点和价值核心的行政理论才能对相关的事物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作为经济伦理视域下的“生态人”应具备如下的管理理念。

(一)坚持和谐共生的经济管理理念

中国传统的行政思想中就包含着“天人合一”、“敬天”的朴素思想,这里的“天”指的就是生态环境。虽然目前不同的学术领域对于和谐共生的概念还未能达成一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自然资源的承载范围内发展生活与生产,不让环境的承载量超过其自然代谢的能力,对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的地方尽可能地进行治理与恢复都是学界的共识。因此,严格立法、规范执法、按章守法既是秉承和谐共生经济管理理念的基本准则与底线,也是“生态人”人性假设进一步丰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坚持公平与正义的经济管理理念

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就认识到抽象天道就是一种平衡之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人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然法则还是人类法则,公平与正义都是必不可少的法则,一个成熟的理性社会更是要极力地呼唤公平和正义。在经济学伦理中权与责、利与义应该是有机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如果说单纯的权利层面蕴含着利益与利己的因素,那么义务与责任就涵盖了正义与公平。公平与正义不仅要求权利的拥有者负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而且也应当是自己权利所对应的在自然环境方面可能产生的责任与义务。

(三)坚持集体利益最优化的经济管理理念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人的认识是不断提升和深化的。过去我们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忽视了生态环境本身为我们带来的价值和馈赠。如果我们能以集体利益最优化的经济理念来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就会有更多不同的结论。基于此,我们认为在“生态人”人性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坚持集体利益优化的原则,该原则要求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要全面、系统、理性,在决策过程中将负面影响变成正面影响,这样的决策避免了以往的功力和短视,而应当以长远的利益和最优利益为根本原则。也就是说,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理论范式的完善,未来的社会将趋于生态化与和谐化,而未来的经济理论与实践中“生态”的角色将会愈发重要。因此,“理性生态人”将是未来经济管理中重要的人性假设支撑和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伦理人性理论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