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现状
2018-12-0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道路交通事故总量呈上升态势,涉及学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日益频繁。目前在农村地区留守学生多。很多少年儿童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小孩寄宿在祖父母或外公外婆家。由于祖辈过分疼爱孙辈,放学后和节假日任其在路边自由玩耍,甚至在马路上跑跳,这存在着极大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农村中小学生出行交通安全现状
在广大农村地区,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中小学生乘坐三轮车、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车甚至报废车上下学;不满12周岁的中小学生骑自行车上学,时常还看到学生骑着自行车带人;塞满中小学生的“校车”在乡村公路上快速行驶;上学放学路上,一些中小学生并排行走、嬉笑打闹。此外,随着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步伐的加快,乡村水泥路可谓四通八达,道路通行条件较以前大为改观,但这些乡村道多为四级路,路宽仅3.5米,加之标志标线缺失,这也给中小学生道路通行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交通事故多发埋下了导火索。
农村中小学生易发交通事故的原因
农村经济欠发达。在农村,尤其在苏北,虽然道路通行条件越来越好,但受经济条件制约,乡村没有公交车、校车,学生上下学代步工具主要是自行车、电动车、机动三轮车、农用车以及由低速载货汽车、淘汰的小客车充当的“黑校车”。
校车安全隐患突出
由于农村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学校生源越来越少,上世纪末中国农村每村一校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近年来农村地区各中小学校兴起一股合并浪潮。学校减少,学生上学路程变远,迫不得已只得借助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或坐班车,或坐摩托车和农用车等等。校车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一是校车安全性能不合格。有些学校忽视校车安全检查,只要能运送学生就行;有些学校没有专门的校车,租用班车或者社会车辆,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校车驾驶人资质不合格
按照部交管局关于校车驾驶人资质要求,校车驾驶人必须具备相应准驾车型3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最近3年内任一计分周期没有记满12分纪录,无致人伤亡的交通责任事故,而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对此并不重视。
学校分布不均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进,自2006年起,教育部开始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大规模布局调整,主要是撤并生源减少的农村中小学,把学生集中在县乡中心学校,过去每村一所小学校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再有,随着拆乡并镇的乡镇区域规划调整,过去的二、三个乡并成一个镇,二、三个中学合并成一所中学。然而,带来的更大问题就是,孩子们上学路途远了,有的中小学生上学往返有10余公里的路程,客观上迫使他们只能乘坐一些不符合出行安全要求的车辆上下学。
学校管理松懈
农村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这主要是学校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不重视交通安全教育,没有真正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内容,一学期仅靠驻地交巡警上一、二次交通安全课,传授一些交通安全常识和法律法规。有的学校认为只要学生在校园内不出安全问题就行了,对学生交通违法行为不闻不问,放纵不管,明知不满12周岁的学生骑自行车上下学也不加管理,无论“校车”怎么超员,也不加制止。
监管存在死角
农村驻地交巡警中队一般要管辖三、四个乡镇,警力严重不足,致使中队没有足够的警力深入乡村道路进行交通管理,导致接送中小学生的不法车辆得不到彻底有效整治,受条件制约,派出所兼职交巡警也是只能应付管理,多采取集中整治的手段,落实不了长效管理措施。
预防和减少农村中小学生出行安全隐患的对策
制定规划编写教材
认真贯彻以法治国方略,可针对农村青少年交通行为特点,制定交通安全教育规划,以法律的形式加强确定并保障实施。教育部门应在教育大纲中涉及交通安全教育,编写适合农村实际情况和青少年特点的教材,保证课程设置。
交通安全从小抓起
在我国,幼儿时期一般不进行交通法规的系统教育,进入小学阶段,在城镇学校才由交通管理部门配合学校,以警校共建和校外辅导员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向孩子们讲述相关知识。在这方面,应借鉴国外的做法,交通法规知识教育从幼儿园开始,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习惯。
建立农村中小学交通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各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到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把道路交通安全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学生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范畴。学校要依照学生交通安全工作“依法管理,教育先行,预防为主,责任到人”的原则,成立学校交通安全管理机构,要坚持校长负总责,设立交通安全专干,做到学校交通安全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要积极构建学校交通安全教育网络,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交通安全责任。要建立学校交通安全工作制度,定期开展交通安全讲评,实施交通安全工作周小结、月报告,真正形成交通安全长效机制,形成良好的工作格局。
与交通部门加强配合
认真贯彻落实维护校园及周边交通秩序管理措施,在校门口施划人行横道线,设置减速带。对运输学生的非法营运车辆坚持严管严治,坚决取缔非法营运车辆接送学生。县、乡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交通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督促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校长签订交通安全责任状,校长、班主任、学生及学生家长逐级签订交通安全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形成公安交警、交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齐抓共管的局面。
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校交通安全管理
学校要定期进行交通安全排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消除。要切实加强农村各中小学校的交通安全管理,做好学校交通安全日常管理工作,临近公路的学校要在校门附近施划斑马线、设置交通安全警示标志,禁止学生在公路上进行跑步等体育活动,禁止打闹嬉戏,禁止学生骑“飞车”以及其他任何危险的行为。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生接送车辆的管理。根据公安部关于校车安全管理的规定,要求学生、幼儿接送车辆必须是七座以上,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牌证、手续齐全,外观标识统一,方可上路营运,接送学生。对学生接送车驾驶人要求准驾相符,具有3年以上相关车辆驾龄,并在任意记分周期内无满12分记录,三年内未发生负有责任的死人事故,严格实行学生接送车及驾驶人准入制,并且将之纳入客运车辆户籍化管理,落实安全责任。
强化宣传 增强意识
交巡警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交通安全宣传,创新交通安全宣传形式,让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对交通安全常识的认知度,并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
组织中小学生观看交通安全宣传“公益广告”及“流泪的花季”等学生喜爱的交通安全警示光盘,从中普及交通安全常识,震憾学生心灵;开展交巡警走进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学习相关交通安全常识,通过现场答题、有奖问答、现场手势指挥、模拟行走、乘车等形式,让学生在趣味教学中掌握交通安全知识;开展“交通文明之星”评选活动,对在学习交通安全常识,遵守交通法规等方面突出的中小学生予以评比表彰,树立典型,对无视交通法规的予以通报,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并督促学校真正把学生遵守交通法规情况纳入操行评语;用身边真实案例加以教育、引导,将学生身边曾发生的交通事故制作成宣传展板组织学生观看;定期向学生开放警营,组织学生到事故现场进行学习教育,通过实地场景的宣传教育,促使他们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文明交通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交通安全示范学校”创建
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切实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将“交通安全示范学校”创建与“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相结合,联合交通、交警等部门对学校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学校年度目标管理范畴,对优秀学校予以推介、表彰。
总之,农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需引起社会各界共同重视,才能为他们构筑起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
链接:汉滨交警开展农村学生交通安全宣传
5月25日,汉滨公安分局交警大队走进汉滨区中原镇双湾小学,开展“文化扶贫进农村,文明交通进校园”助学捐赠活动,通过给农村学生赠送文体及学习用品这种方式,关注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鼓励他们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学习。
在捐赠仪式上,校长李孝根代表学校接受了大队向该校和学生捐赠的篮球架、羽毛球拍、兵乓球拍以及书包、文具袋、小黄帽、钢笔、作业本等学生用品。民警表示,少年儿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一直以来,交警大队非常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尽管经费困难,但大队仍然把扶贫助学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给学校及学生捐赠的文体及学生用品,虽然价值有限,但凝聚着全大队民警的一片爱心,大队将会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继续关注学校发展,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捐赠仪式结束后,大队民警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交通安全课。针对农村学生的出行特点,民警重点宣传了“安全乘坐车辆”的出行常识,让同学们懂得拖拉机、农用车、摩托车等车辆违法载人的危险性,以及日常出行时注意的交通安全事项,教育他们从小摒弃不文明交通陋习,养成文明交通出行习惯,并为他们戴上印有“平安出行”字样的小黄帽。告诉他们,戴上小黄帽,以后就是双湾村的交通安全志愿者了,要用所学到的知识主动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督促家长和大人遵守交通法规,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此次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对交通安全法规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