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探索与研究
2018-12-05黄仕利
黄仕利
(四川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611130)
1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面对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多元化的生源结构,学生个体在学习基础、动机、态度、能力及纪律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整体差异的增大,对传统的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提出了重大挑战。“一”(培养方案单一)与“多”(学生实际多元)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
传统的中职教育中,更多的注重技能教育,忽略了文化教育,而且所有学生都按统一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进行学习,导致想升学的学生得不到文化课的学习,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很难进入到高职院校继续求学,即便考上了也觉得学习吃力,不能很好完成高职的学业[1]。
按照目前的升学考试制度,到高职院校进行深造是相当大一部分中职学生的选择。但从高职院校的生源背景来看,除了中职毕业生,还有普通高中毕业生。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并未对升学学生进行单独编班,而是与普高学生合班教学,导致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缺乏针对性,从而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2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中职实行“分类分层”培养
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依托多元智能理论、基本技能形态理论,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和个性需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班级划分,将文化程度相近、专业发展方向一致、职业定向相近的学生编入一个班级,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标准、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的入学成绩、专业喜好和兴趣特长调研分析,结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潜力倾向将学生分别编入升学班、教改班和特色班。针对需要升学的同学组建升学班,对应相关高职院校重点探索中高职衔接培养、分段培养的实施路径;针对就业导向原则,将专业技能设计为多个模块,自由组合的教改班;针对学生特长和市场发展需求,设立主攻专门化技能的特色班。
2.2 高职实行“分类分班”培养
高职院校的生源分中职升学考试学生和普高学生,高职院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要针对不同的生源进行单独建班,并根据不同的生源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不同的课程体系。
3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计
中高职院校可以共同制定一套双方均认为合理的课程体系,聚焦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归纳技术型人才成长规律,系统构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中高衔接的人才培养框架。从而有效解决职业教育各阶段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教学内容重叠度高的问题[2]。
对于课程的学习,中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共同讨论,无论在课程安排上,还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均应尽量避免重复,一起构建逐渐递进的知识体系。中职院校应着重学生基础培养,课程内容上尽量选择浅显易懂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注重整体素质的提升,除文化素质外还应对专业素质进行培养,掌握汽车新技术和新工艺。
4 结束语
中、高职教育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国家宏观政策也在推进中、高职衔接的教育体系建设,这就需要中职和高职学校紧密合作,最好是汽车职教集团和专业委员会牵头,动员中职和高职院校共同开发专业的课程体系,达到中职和高职的完美对接,避免课程的重复及实训与课程资源的浪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1]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高职教育,2013,(3).
[2]焦传君.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