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体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18-12-05莲,袁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12期

马 莲,袁 琳

前沿

改革开放40年来,高等院校体育研究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和缓慢下降的变迁路程,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具有承上(中小学体育的总结和深入学习)启下(为社区体育做教育准备)的作用;高校体育科研作为学校体育研究的一份子,直接推动着高校体育的实践发展,指导着高校体育前进的方向,促进着学校体育学科研究的完善;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高校体育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将1981年-2017年CNKI数据库中16本体育核心期刊发表以“高校体育”为研究主题的文献作为研究数据,结合共现分析对知识图谱进行解读,揭示我国高校体育研究领域的基本现状、高产作者与核心机构,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研究提供信息借鉴。

1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1.1 样本选择

本研究所用研究文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数据采集时间为:2018-02-01,所有文献属1981年到2017年12月,“主题词=高校体育”,文献来源选定16本体育核心期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文化导刊、体育与科学、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体育学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共获得3618篇相关论文。经过合并与筛除学报介绍和会议通知等,最终以3571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数据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由陈超美博士于2004年9月开发的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等,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出科学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1]。CiteSpace软件功能主要包括作者合作分析、机构合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作者、文献共被引分析等。

1.3 研究路径

首先,数据格式的确定。选定样本内容后,以Refworks格式下载,另存为软件可读取格式Download_2018*.txt,再通过CiteSpace中Data功能对其进行转换,生成的文件名download_601x1unique.txt,可被CiteSpace软件使用。其次,各功能阈值的选择。Time Slicing:本文文献跨度37年,1981年-2017年。单个时区分区为4,共10个时间分区;Node Types 分别选择Author和 Institution;选定频次是10%,其他功能选择默认值。最后,绘制出高校体育研究的作者和机构共现图谱。

2 高校体育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

2.1 研究文献发文量和时间分布情况

截至2018年2月,中国知网主题检索“高校体育”,获得38613篇论文。可以从研究文献量的时间分布,一定程度上总概出我国高校体育研究的发展情况。

从文献发表年度分布来看(见图1),1981年3月,许鸣寰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发表《关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两点意见》一文,迈开了我国高校体育科研之路的第一步,至今已有37年。根据文献研究发展情况,可以将高校体育研究的发展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和摸索期(1981-1991年)。属于体育研究的起步阶段,发文量逐年缓慢增长,从1981年的发文量2篇增长到1991年发文量63篇。第二阶段,发展期(1992-2007年)。15年间的发文量呈连续上升的增长模式,年均环比增长率超过50%。表明这一时期的高校体育研究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理论成果也大量的涌现于世。一方面,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有了更多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理论反哺实践,研究成果应用于学校体育实践,增强实践的成功率和拓宽了高校体育的应用发展。第三阶段,成熟期,持续增长(2007-2015年)。根据普赖斯文献增长曲线预测:某一领域研究论文数量增长趋势在达到某一水平后将趋于平稳,然后转为下降趋势,直到下一次文献突变的产生[2]。当高校体育研究发展到2007年已经趋于成熟,有下降趋势,2008年中国主办奥运会作为一个突变原因,让高校体育研究再一次持续攀升。第四阶段,波动式下降。符合普赖斯文献增长规律曲线。

图1 高校体育研究文献发表时间分布图

2.2 高被引文献特征分析

某一领域高被引文献学术质量虽然不能肯定是最优秀的,但在学界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3],深入分析某一领域高被引文献,可初步判断该领域研究的基础,从中汲取该领域的知识基础和创新点,是梳理某一研究领域发展动态的重要参考[4]。本文以主题词“高校体育”在CNKI中检索所获文献中选取被引频次排名前十位文献(见表1)。

表1 高校体育研究高被引论文基本数据表

注:作者只注明了第一作者。

对高被引频次的十篇论文就其研究特点可分四类:体育教学创新和改革,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能力培养,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和教学模式,素质教育与“阳光体育”策略研究。第一,曲宗湖、郑厚成、张燕于1998年8月发表的《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一文以621次的高被引频次居于首位,文章总结了高校体育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高校体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教材应重视人体生物改造功能和文化、教育多种功能,教学方法应遵循教育学理论:即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5]。教学创新上建立以“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为先的思想,构建体育与健康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高校体育教学新体系[6];教学改革方面要求从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标准和教师队伍结构多方面进行改革[7]。第二,黄汉升、季克异的《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两篇文章分别以被引频次280和215居第二和第七,两篇文章都从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研究出发,调查课程设置情况和教学计划、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构建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方案;并对当时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意见[8-9];张学研、王崇喜通过研究分析,揭示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基本结构是由3个层次、6个系列、43项因素组成,建立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评价系统与教学模型[10]。第三,邹师、冯火红提出高校体育俱乐部分为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三类,具有整体性、自主性、开放型、多样性、评价性和经营性的特点[11];第四,张子沙、龚正伟等指出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由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文化、体育能力、体育审美和体育行为8种不同类别所组成[12];冯唯锐、徐蕾在研究中提出应将“阳光体育运动”的思想纳入高校体育改革中,树立教学、锻炼、竞赛一体的课程观,建立分层教学模式,强调把体质健康和体育能力培养作为课程评价体系中的双要素[13]。综上,体育教学、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俱乐部、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也属于高校体育研究的热点主题。

2.3 作者共现分析

作者共现分析能体现出一个学科和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以及作者间的合作程度。本研究利用Citespaace,v.5.1.R8软件生成高校体育领域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图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越大说明该作者的发文量越多,节点的颜色越鲜亮表明时间越接近现在。发文量排名前四位的核心作者有黄汉升(16篇)、任保国(9篇)、孙麒麟和王平(8篇)。黄汉升,1990年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讲学、进修,1999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学科组组长。学术研究具有长期性、系列性、拓展性,主要关注领域有体育教育、体育科学、体育教育专业等。任保国,1978年毕业于北镇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系(现名为滨州学院),并留校至今,主要研究领域是体育产业、新农村、体育文化、训练方法等。孙麒麟,197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1997年硕士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也是裁判员,具有多次带队出国比赛的经历,著作众多,主要研究领域有高校体育、竞技体育人才、体育教育、高水平运动队等。王平,江苏科技大学就职,主要的研究领域是运动会、教学模式、普通高校等。

图2中显示节点数261,连线数156,网络密度0.0046。作者间的合作关系由节点间的连线来体现,连线多少代表作者间的合作广度、连线的粗细代表作者间的合作次数。解读图2发现作者间的合作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已经有了两个比较稳定的核心团队,除核心团队以外,若干较弱的合作关系松散的分布在核心团队周围,人数较多,说明高校体育研究的作者开始注重互相交流与合作。合作网络最紧密的作者群体以黄汉升为中心,聚集了陈俊钦、梅雪雄、陶玉萍、方千华、吴燕丹、季克异、林取用、余奎康、洪泰田、许红峰,周围围绕了邰崇禧、季浏与董翠香。这一团队研究主要涉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具体涉及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课程与体系改革等;另一个核心团队是张蕴琨、吴晓红、秦利君、史国生、殷光、徐融、王正伦、陶新;研究领域主要围绕高校体育专业,具体涉及学生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邹继豪+唐邦映+汪琦+季吕清+燕在明+王玉芬,杨军+李培文+黎勤+邓跃宁,孙麒麟+田祖国+陈小蓉+张建新,张永保+席玉宝+周学荣+沈克印等以小团体的形式分散在核心团队周围。根据图谱节点圆环颜色判断,邹继豪、张子沙和黄汉升等是较早涉及高校体育研究的强影响力学者,为高校体育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近年来,出现比较突出的重要学者有黄汉升、季浏、孙麒麟、张建新、王健、任保国、彭庆文、谢冬兴等,带领各自的研究小组在该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图2 高校体育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

2.4 机构共现分析

通过对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可以评估他们的研究实力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因为它们表征着相关研究的知识生产、创造、和传播扩散源[14]。经图谱统计,提取出的文献来自98所不同的体育院校和高校体育学院。首先,从地域分布情况看,产出量居前10位的机构都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各体育院校和高校体育部(见图3);其次,从发文量来看,发文量超20篇以上的高产机构有8个;分别是北京体育大学(46篇)、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32篇)、首都体育学院(27篇)、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5篇)、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4篇)、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23篇)、扬州大学体育学院(22篇)、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篇)。第三,分析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合作机构共有25个,机构间合作关系与作者共现一致,同样是两个核心合作团体:最频繁、范围最广的是以北京体育学院为中心,分别与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南华大学体育部、滨州学院体育系和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相互合作;另一组合作机构是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南京大学体育部和南京师范大学公体部,其中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与南京师范大学公体部的合作最为紧密。

研究信息需要讨论、交流,研究成果需要共享、反复验证,研究领域才可能越来越宽,研究深度才可以越来越深。我国高校体育已经有了众多的学术成果,研究机构的合作率达25.5%,已有部分机构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北京体育大学已经率先选择跨单位跨学科合作,预示着我国的高校体育研究将迎来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图3 高校体育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

3 结论与讨论

3.1 研究结论

3.1.1 研究基本情况

我国高校体育研究起步于1981年,近40年的发展时长,发文量三万多篇,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015年开始,高校体育的研究趋势已经放缓,逐年下降。我国高校体育研究已经处于发展的成熟阶段,体育教学、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俱乐部、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也属于高校体育研究的热点主题。

3.1.2 研究人员和机构情况

研究人员和机构间的合作趋势显著,但还存在众多单人为伍的研究形式。我国高校体育研究人员涌现出一批高产量学者,而且开始呈现跨机构、跨学科合作势态;不同机构之间也加强了科研合作;但高质量学者之间和高产量机构之间合作太少,未来的研究不仅要加强个体间的合作,还应该注重“强强联手”打破学术壁垒,注重学术成果交流,整合科研资源,形成强大的科研规模,打造一流的科研团队,指导和带动个体学术研究,扩大我国高校体育研究的科研力和影响力。

3.2 讨论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CiteSpace软件运用中,根据Q值和M值来调整阈值,作者和机构阈值选择是top10,有可能存在排除过多、囊括不全的嫌疑。另外,CiteSpace软件信息和功能在不断的完善,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将会呈现出更清晰的图片信息,挖掘出更有用的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