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2018-12-05温正义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社团院校校园

温正义

1 前言

从我国开始建立职业技术院校到现在,高职教育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职业技术人才和能手,它与其他普通高校共同构成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它是根据社会职业岗位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技能型人才。近些年,全国高职院校为了国家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等各种示范院校的评比,将绝大部分资金和项目用到专业建设、就业工作和校园硬件建设等方面,从而忽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3种渠道[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又是体育文化的缩影,它对学校的校风、学风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综合地反映了一个学校体育建设和发展的办学实力。

本文以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网向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地高职院校的学生发放电子版调查问卷,并实时查看问卷的填写情况。同时,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资料主要来源,采用主题检索和主题扩展检索的方式,以“校园体育文化”“高职体育”“体育物质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等为主题词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在筛选文献时,为保证文献资料的质量及相关性,通过人工阅读题名和摘要的方式,选择具有实效性、权威性的文献30余篇进行详细阅读,从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知,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行为、制度等几个方面入手,探讨浙江省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2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2.1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情况

表1 高职学生对学校场馆、设施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从表1中来看,浙江省大部分高职学生对学校体育场馆及器材的配备还是满意的,这与浙江省的经济状况相匹配;对现有的设施及场馆开放情况还是比较认可的。不过近些年,浙江省各地高职院校学生规模逐步加大,基本上达到万人高校,然而校园面积却始终没变,人数多了,专业设备也多了,挤占的都是体育文化建设所急需的空间需求,没有体育物质文化所需的空间,要建设良好地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那根本不可能实现。

表2 高职院校校内体育类标识情况表

从表2中可以看出,约60%的学生认为学校设置有体育宣传栏,不过没有把宣传栏用好,且基本很少有体育知识和信息,根本就没有起到宣传体育知识的作用。作为即可体现校园体育文化,又可丰富和美化校园环境的体育类雕塑,在学校中很少设立,使学生内心深处缺乏一种体育精神的支柱。

2.2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保障

从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来看,学校制定的许多体育工作管理规章制度,高度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体育竞赛,使得学生在参与中体验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同时也给高职学生提供一个社会角色演练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社会规范和角色认知[2]。

表3 高职院校校内相应制度情况表

从表3中可以明显看出,浙江省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有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并定期开展单项体育赛事,以及定期举办运动会或体育节,这样定期举办的校内赛事可以称为一种传统制度,对学生而言,每次到这个时间点,大家都会想念着这个赛事和活动,这将有助于促进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2.3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育人的载体,即通过滋养广博的体育文化知识、熏染优秀的体育文化传统、陶冶高雅的体育文化氛围和提供深刻的体育实践体验,濡化体育人文知识和体育人文精神;通过学生主体的感知、选择、整合,内化为其在人格、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以及社会化方面的发展[3]。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提升要依赖学生了解和接受体育类知识的信息渠道畅通,并能将这些知识有效的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的东西,从而作用于个人的体育行为上去。

表4 高职学生了解体育知识信息渠道调查结果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近88%的大学生还是喜欢体育、关心体育赛事的,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充分他们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培育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新时代的大学生广泛使用网络、新媒体,这是大势所趋,同时网络、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信息的主渠道,电视和体育课紧随其后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两者相差不大。因此,如何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新型方法来传播体育信息和知识,将成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一大重点;其次,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除了日常的专项技术教学外,加强体育锻炼知识的传授,势在必行。在调查结果中显示,如何进行娱乐健身是大学生最想获得的知识,但在体育教师传授知识过程中,却仅排在第三位,教师传授的内容和学生想学的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如何消除这种分歧,教与学之间如何紧密结合,是接下去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中急需考虑的首要问题。

2.4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主要表现形式为校园内外的各种体育活动,包含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校内竞赛、运动训练、体育社团、特色体育项目等。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落脚点在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学生为目的,多渠道、全方位的为学生设计和建立各种体育活动。

2.4.1 高职学生课余参加体育活动情况

其次,会计信息化依靠着网络系统来运行,一旦系统出现故障问题,企业的财务信息和数据便会泄露,使得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以企业应当针对财务系统建立起全面地监查制度,实施对于财务系统设备的管理与监控工作,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信息数据处理工作,提高企业财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从表5中可以看出,96%的高职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都能维持在30分钟以上,及每周1-2次的锻炼,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现象,这样的结果与近年来浙江省高校常抓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学生已经逐步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上,和同伴、朋友一起以及个人自我锻炼是高职学生选择的2种主要方式;班级活动、体育社团和俱乐部活动,这种大中型的集体活动并不受高职学生的欢迎。并且,从学生锻炼的目的动机来看,保持身体健康、维持兴趣爱好是高职学生最先考虑的,对于参加体育活动中的社交功能则认识不足。结合参与活动方式和锻炼动机这两个方面的情况来看,与目前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社会适应能力偏弱的特点相吻合。

表5 高职学生课余参加体育活动调查结果

2.4.2 体育社团和俱乐部建设

体育社团、俱乐部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极其重要的组成内容,它的存在与壮大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潮流中必须要有的一环。尤其在提倡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过程中,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运动兴趣及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发和提高;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成功的乐趣,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体育课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调查中发现只有约一半学生有体育社团的经历,在没有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中又有55%的学生有参加体育社团的意愿,这部分人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吸收到体育社团的。在参加体育社团的这些学生中,丰富业余生活、强身健体、提高运动能力是他们参加活动的主要原因,这与他们自我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相一致,同时他们也忽视了社团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彼此加强交流、增进感情的社会适应功能。同时在调查中,学生也表示不参加体育社团前三名的原因是对社团不感兴趣,没有时间和对社团不了解。依据调查结果,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种体育类社团和俱乐部是各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然而现有的体育社团或俱乐部,也需要通过加强活动次数,增强在学生之间的影响力,采用多途径、多方面加强对体育社团的宣传,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社团的活动中来。

表6 高职学生课余参加体育类社团情况表

3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3.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办学力量的稳步推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必定呈现不同的历史特点,任何一个规章制度都不可能长期适用各个阶段、各个时期。在国家、社会、学校、学生等各个层面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所依托的体育制度建设必然要随之完善和更新,使之更加的适应和符合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

3.2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强大覆盖,加强体育宣传,营造体育氛围

现在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之高前所未有,在校园体育文化宣传上正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手机网络、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介,向学生推送有关体育新闻、竞赛、锻炼知识等。同时,借助校园广播、体育标语和口号、图片、雕像等视觉、听觉教育,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运动潜能。在开展校内、校外各项体育活动时,利用校园电视台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完善网络直播,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使之逐步形成自觉的、内在的驱动力,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高职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下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表现,达到自我的和谐,而自我的和谐有助于形成优良的校园体育文化;其次自我和社会适应能力关系较为密切也很稳定,众多研究也证实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促进自我的形成,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2]。

3.3 深化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各高校应根据现有的场地、器材、设施、师资,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尽可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3.3.1 加强体育锻炼方面的知识传授

在传授专项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体育理论方面知识,特别是学生较为关注的娱乐健身锻炼方法和手段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参与实践,掌握能够进行自我锻炼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如何制定个人锻炼计划。

3.3.2 分项分班分层教学

严格控制课堂学生人数,根据体育项目特点、场地、器材等情况,将课程设置为男生班、女生班或者男女合班,结合现有师资力量情况,再进行学生的分层差异化教学,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3.3.3 加强与社会对接,引入并设置与社会健身俱乐部相类似的健身娱乐课程

利用多途径、多渠道,把体育教师送出去参加各种培训,加强教师和社会、企业的交流,把社会上诸如素质拓展、动感单车、瑜伽、健美健身、啦啦操、女子防身术、武术、减肥等项目引入到校园体育教学课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驱动力。同时,也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社会活动中尽快找到自己熟悉并有基础的、喜欢的、能马上进行锻炼的体育项目,为实现终身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加大投入,促进校园体育社团、俱乐部建设全面开花

体育课堂教学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一环,体育类社团和俱乐部则是教学之外的延伸,两者充分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目标。首先,学校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组建多样的、娱乐性强的体育社团,满足更多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如开设教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开展并兼任社团的指导老师。第二,通过多途径加强对社团学生负责人的培训和培养,使社团活动开展的内容规范化、活动多样化,逐步提高社团在学生之间的影响力。第三,对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通过多方面、全方位地在学生之间进行宣传,不断吸收新的成员,壮大社团的规模。校园体育社团、俱乐部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人人有项目、人人都参与。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观及集体观念,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个人的社会交流能力。

3.5 建设校园特色体育项目,统筹校内竞赛,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高职院校应逐步形成各自的体育特色项目,并有效的传统传承下去,这会大大地加深高职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从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打破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校团委、体育管理部门和各系体育部各级部门各自为政,独立开展体育赛事和活动的现状,统筹安排,协调学校各项体育赛事和活动。打造“学院—俱乐部—系—年级—班级”校内五级赛事,使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参加相关等级的赛事,将五级赛事平台打造成为每个学生可自由参与、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比赛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

4 结束语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艰苦的过程。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沉淀和内在的驱动,高职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将逐步融合在校园的内涵建设中,并随着学校办学实力的稳步提升,其校园体育文化隐藏部分的功能将逐步显现出来。然而这个前进的过程是曲折的、蜿蜒的、艰难的,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学生多方多层面的共同努力,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得体育锻炼真正深入每个教师和学生的心中。

猜你喜欢

社团院校校园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