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与服务社会双重视野下体育保健学课程改革研究
——陇南师专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保健学》课程改革为例
2018-12-05李珍
李 珍
“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应用学科。”[1]作为一门发展中的交叉学科,其在体育教育类各学科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首先是师范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部1998年试行、2004年施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体育保健学属专业主干课程。故通过专业学习获得保健知识与技能既是从师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在全国中小学生体质趋于下降的背景下指导学生体育锻炼和运动损伤康复的切实需求。其次是服务社会体育保健业迫切需要。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健康有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要求,导致保健业井喷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大大小小健康保健服务企业已超过140万家,服务人员2000多万人,每年创造产值约6000亿元。”[2]其中,体育保健正异军突起,“对整个行业和市场而言,体育保健相关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3]另一个现实是相关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就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目前这一专业或课程的改革均导向服务于大众体育保健的应用型职业能力的培养,然而这种完全以社会就业为导向的改革显得过于急切,出现了诸如“课程目标定位不明、课程内容设置综合性不强、课程评价方式单一”[4]等诸多问题。本文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保健学》课程改革实践为例,探索基于师范性与应用型两翼的《体育保健学》教学改革,形成了课堂教学(理论与实验)、综合实践与职业资格培训(按摩师、营养师、美容师等)三位一体的合作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课程教学内容
1.1 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目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使用的是姚鸿恩主编的《体育保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专科通用教材。但由于专科教学时数有限,显得较多内容过于庞杂。通过课程组调研讨论,基于凸显师范性与应用型的教学目标,将原书十九章教学内容并减为八章,教学时数从72学时调整到54课时,如下表:
如表1所示,在教学内容精简的同时突出了对于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的关注,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并具体化了应用性教学内容。之后经过对教学大纲、计划、教案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完成了教改项目并建成了校级重点课程,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大大提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表1 教学内容与学时统计表
1.2 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
改变传统《体育保健学》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实验教学内容与时数,改革后的实验课达20个学时,占总课时的37%。此外,学生还不定期参加一些开放式的社会实践与培训、见习等,实际上实践课(包括课堂实验)占比一半以上。就实验教学而言,为落实实验效果,突出科学性与师范性,课程组编写了《体育保健学实用实验手册》和《学生实验报告册》。首先,紧扣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各阶段的实施标准,设置相应的教学案例与实验内容,旨在通过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树立现代体育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与体育职业道德。其次,通过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实践、创新实践的能力。课内实验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表2 《体育保健学》课内实验项目表
其中主题实验一、二、四、六、七以及辅助实验五、六侧重于体育教师从事技能的基本能力素质训练;而主题实验三、五、八、九、十和辅助实验一、二、三、四、七则侧重于对社会体育保健人才的能力培养,其中实验十是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新增项目。实验课的改革也充分体现了从师技能和服务社会兼顾的导向。此外,为了弥补课内实验不足,还专门开设了《推拿与按摩》 《美容护理》等实用的技能专业选修课作为《体育保健学》的延伸,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创新开放式综合实践活动
学以致用,开放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者个体在主观经验的指导下,参与并支配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个体实践的作用,重视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注意学习结果,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以学科知识、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程的一次反动。”[5]教师不再是支配者,而成为平等的合作者。其次,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习者始终保持着自我解决问题的心理暗示,对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迎接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体育保健工作者要时时做好应对诸如急救、止血、包扎等突发情况,所以在平时实践活动中磨砺其坚韧果断、不慌不乱的品质是异常重要的。总之,开放式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为以后从事职业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2.1 专题实践活动
就某一专题设置活动,这类活动旨在通过完成固定的工作获得明确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完成工作的条理性与协作能力等。开展较好的活动有:每年定期完成全校大学生的健康体质测试工作。这一工作与课本第四章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为以后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监测与检查提供指导;此外,分配学生到各学院为每年定期举办的学校球类运动会(第一学期)与田径运动会(第二学期)做训练指导和临场处理工作。这一实践活动重点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对临场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 综合实践活动
相对于专题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更高,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技能并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者一般为高年级(二至三年级)学生。开展的活动有与陇南师专附属学校合作,分派部分学生做小学生体育指导员,负责各班小学生体质测评、健康指导等工作;还有与本校各学院合作,与体质异常且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结成结对帮扶与康复护理组。此类活动中,学生之间彼此平等交流,情感融通,从心理、情感体验及职业技能等方面为以后从事相关职业工作提供可贵的经验。此外,还有与校外专业健身机构、养生会馆、体育社团合作,组织学生不定期见习或者以自愿者身份参与的综合实践工作。
3 职业资格培训
职业资格培训既是“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6]同时也是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的必要措施。与体育保健学相关的有保健按摩师、经络调理师、中医养生美容师、康复保健师、炙疗师、足部按摩师、芳香保健师、反射疗法师、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养生保健师、亚健康调理师、食疗调理师、养生经营管理师、排毒养生指导师、整脊调理师、健身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各类职业资格,有的属职业准入性质,例如医学类,大部分属于职业能力等级水平鉴定类。故而通过职业资格培训获得相关证书对大学生而言无疑多了一种职业选择。实践证明,好的职业资格培训能全面提升学员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我校鼓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职业进行相关资格培训,2015来近三十名同学们参与了各类培训,取得了相关职业证书,大部分毕业后顺利找到了工作。其中参与度较高的有健身指导员、按摩师、美容师、营养师等。
4 考核内容的改革
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是教学效果的反馈环节,考核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影响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故设计了一套全面的、综合的考核方法,既能全面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核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过程。
4.1 闭卷+开卷+口试+技能双向
闭卷考试检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卷考试设计病例(实验操作题)让学生分析、诊断并处理,评定学生分析判断处理等能力;口试设计教学训练中易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现场口述处理过程,评定学生现场应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技能双向考试在技能考试中让学生既当考生,又当考官,既检查完成技能的情况,又考核他们对技能的评判能力。实践证明,全面多样的考核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2 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加分项
平时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2010年以前,我们以30分作为体育保健学课程的平时成绩,学生通常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成绩并不能反映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0年以来,平时成绩改为两部分考核,平时成绩10分(上课表现、出勤等),实验成绩20分。实验以考题形式让学生抽签进行实验操作,试行效果逐渐显现,即使得分较低的如骨折处理和穴位实验完成率也达78%-79%。具体实验操作考试命题即完成状况如下。
表3 实验操作考试命题表
其中,出血急救包括11道题,包括头部、面部、脖颈部、手臂、手指等部位出血,学生完成率约为80%;骨折处理5道题,包括前臂骨折、肱骨干骨折、手腕部骨折、脊椎骨折等,学生完成率约为78%;绷带包扎5道题,包括“环形”包扎法、“螺旋”包扎法、“转折形”包扎法、“8”字形包扎法等,学生完成率约为98%;三角巾包扎12道题,包括头部、手与脚、眼部、下颌部、肩部、胸部、腹部、臀部、膝肘关节等的包扎,学生完成率约为90%;搬运7道题,包括单人搬运、双人与多人搬运、担架搬运等方面,学生完成率约为95%;按摩手法8道题,包括推法、擦法、按法、揉法、揉捏法、搓法、扣法、抖法等按摩中基本手法;穴位8道题,包括印堂、人中、十宣、委中、合谷、百会等常见急救穴,学生完成率约为79%;心肺功能3道题,包括心肺复苏术、血压计与体温计的用法等,学生完成率约为98%;其它1道题,即“痛弧实验”,学生完成率约为97%。总体完成状况良好,其中完成率最高的是绷带包扎和心肺功能,均达98%,充分反映了平时多样开放的实验教学效果。此外,为鼓励学生,凡参加社会实践课或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则属于加分项,具体分值根据难易程度视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