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问卷调查
2018-12-04翟华云代一凡
翟华云 代一凡
通过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可了解会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发展前景,从而发现目前我国会计毕业生职业归属感不强,后续发展能力不足,高校培养会计人才素质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等问题。对比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本文为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 提出问题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小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2010年财政部制定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强调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会计人才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这是推动会计行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全球会计领域中获得主动地位的战略选择。2017年我国会计本科毕业生达到92万,有如此庞大的会计人员培养规模,却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低端会计人员远远超出市场需求量而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短缺的情况一直存在。为改善这一现状,学者们从我国现行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找出并改进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使会计人才培养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崔建新、李守彩(2017)指出高校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专业基础课程与会计专业课程或者会计事项建立联系,学生的专业学习处于拼盘式的孤立状态,知识结构单一。应益华(2018)认为当前会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专业化的实践环节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实际操作中往往知行割裂,缺乏实践能力。马晴(2018)认为我国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全面有效的会计专业化评估管理体制,要依照科学的评估标准,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王金鑫(2017)指出师资团队的优劣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部分教师教学方式固化,无法将新思想、新技术带入课堂,使学生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下新兴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阻碍了会计行业的前进步伐。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对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和改进都来自于高校教师的教学心得和对在校学生的问卷访谈。但是高校教师和在校学生可能并不了解社会对会计人员的真实需求。因此,本文通过对毕业于会计专业且从事与会计相关行业的人员发放问卷,了解会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发展前景以及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二、 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问卷具体情况。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235份,经过筛选,获得有效问卷212份。其中本科学历问卷166份,占全部问卷的77%;硕士学历问卷40份,占全部问卷的19%;大专学历问卷8份,占全部问卷的4%。参与调查的会计人员工作时间集中在1到5年。
2.会计专业总体就业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会计毕业生认为会计工作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说明社会提供给会计毕业生的岗位较多,会计人员对就业有较高的信心,但高就业率并不代表会计人员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也不意味着就业质量的提高。就结果来看,会计畢业生的就业结构并不均衡,从事会计财务工作的人占比73.58%,金融行业占比13.21%,而从事经济贸易和自己创业的仅占0.94%,就业方向单一,多元化发展的能力不足。调查结果中会计专业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才太少,且这些人才都毕业于国内一流大学,也说明普通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其次,薪资水平与学历有关,但普遍较低。就本科学历来说,工作时间一到两年的会计人员大部分月薪三千到五千,少数月薪三千以下,仅能满足一般生活需要。
3.个人需求及职业归属感。会计人员选择职业总是带有一定的个人需求,了解自身需求和对工作的期望也是明确职业规划的体现。调查结果中排在前三的分别是良好的薪酬福利、自我价值的实现及从业经验。由此可见,会计毕业生普遍认为从业经验很重要,这也是高校培养会计人才所缺乏的。其次是会计人员的职业归属感,通过调查发现,86%的受调查对象认为自己适合会计工作,但高达74.53%的受调查对象想要从事与会计无关的工作。说明会计人员对会计岗位的归属感不强,这或许与会计人员在职业中获得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太少有关。高校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会计职业的认同和热爱。
4.社会需求。①职业能力和学历需求。大部分受调查人员认为我国会计行业缺少高级会计人才。一般认为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a.宏观经济环境、发展形势的理解和把握适应能力;b.专业分析判断能力;c.管理控制能力;d.丰富完备的经济、管理、财务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现行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只能勉强达到中级会计人才的要求,且培养方式单一,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79.24%的受调查对象认为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这一调查结果代表着社会观念的转变,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企业会计更注重实务操作能力,对学历的要求不高。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学历和实务的看重上升到同样的高度。2017年上市公司管理层中毕业于会计专业且学历本科以上的高达70%。②专业知识需求。调查结果表明,会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除会计学外排在前三的分别是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律知识,这与现今会计向经济、管理、税务方向转型的趋势相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排在前列的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人际沟通能力、基本会计技能和团队协作。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现代会计不仅局限于低头做账,更重视与各方关系的沟通协调。③职业素养需求。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遵纪守法,约束自身,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严谨细致,尽忠职守,善于协作和沟通。对工作的责任感是作为会计人员最首要也是最基本的素质。责任感的培养和提升,除受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外,还靠教育来实现。④学习和创新能力需求。会计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行业。会计准则和税率的变化,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超半数受调查对象认为会计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总体学习能力很强而创新能力不足。
5.会计专业人员后续发展。会计行业的持续发展性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具备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在高校教育中主要是后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后续发展能力包括四方面:学习能力、就业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是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理解和掌握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对工作岗位的胜任能力、与其他部门人员的沟通和表达自我的能力、与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是指会计人员的管理意识和全局观,以及治理公司局部事务的能力。会计人员往往只关注财务方面,难以站在整体的角度作出决策,这是会计人员进入中高层管理岗位的一大阻碍。会计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更注重理论学习,可能会使学生思维固化,缺乏灵活性,创新能力欠缺。问卷调查发现,会计专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普遍存在职位提升难度大和后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受调查对象认为职业提升确实存在瓶颈,上升瓶颈主要来自于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不过82.08%的受调查对象尝试过突破瓶颈或寻求转型,64.15%的受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再参加学历提升考试,高学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工作年限不足的缺点。
三、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建议
1.加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大部分会计毕业生都从事实务的操作。因此,会计人才的培养要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创新和应用。在日常教学中,抛弃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学会把握重点和实质。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处理实务的能力,将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实践,融会贯通,促进学生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处理的深入理解。
2.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会计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更新变化的过程,会计课程体系也要随之发展,不能一成不变。高校不仅要注重会计核心课程的教学,还要设置一系列与核心课程相关的基础课,这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会计学专业性强,又涉及资金运动的方方面面,加强对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现行的会计培养模式虽然开展了基础课的学习,但却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学习的效果不佳。在教学中,要善于将基础课与会计专业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成一个体系,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维。
3.加强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不能仅仅满足于基本的财务工作需要,还要培养学生长足发展的能力。会计毕业生眼光往往局限于财务部,习惯于模块化处理事情,难以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会计人才培养应注重学生的管理控制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会计既然属于管理学大类,就不应割裂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职业规划比赛和管理创新比赛来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除此之外,还要教育学生关注实事热点,把握经济动态,了解经济形势,学会分析经济政策背后的涵义。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