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启我国智能机器人快速发展之路
2018-12-04李艺铭
李艺铭
得益于行业智能化和生活智能化发展趋势的诉求,商用服务机器人发展处于爆发拐点。IDC预测2027年中国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万亿元,拉动中国GDP增长5~8个百分点。
以应用引领,推动智能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双管齐下”。首先,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能机器人中的集成应用日益显著。
其次,智能制造等行业智能技术发展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智能机器人在生产信息采集、生产流程、安全控制、维护检修等环节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支撑高端装备网络协同开发、高端装备远程运维服务等新型智能制造模式的开展和推进。机器人在电力等行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普及,以巡检机器人为代表,通过广泛应用无轨化、3D激光导航技术和视觉识别等技术,将助力能适应各类天气情况下各类路况的巡检工作及简单安全维护。
最后,智能服务机器人功能不断丰富完善。当前,全球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为智能服务机器人带来巨大市场空间。智能服务机器人在养老看护、医疗保健、情感关爱方面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将推动智能服务机器人更加便捷化、友好化、智能化。
以辩证思维,关注和预判智能机器人发展面临的深刻问题和伦理挑战。智能机器人产业具有较大的特殊性,由于其发展理念使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较大的替代和规则性变化,因而在经济社会道德各层面一直面临着较大挑战,这些挑战可能形成阻碍产业按正常规律壮大,在产业发展方面始终应高度关注。
智能机器人对就业的替代能力一直是全球宏观经济首要关切问题。由于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控制和降低失业率一直是宏观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也是各国政府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咨询机构Redwood Software和Sapio Research通过对IT领导者调研,认为到2022年自动化和机器人的使用可能会影响到60%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将显著影响到人类就业。普華永道的研究也认为,人们可能必须得练习和学习新的技能,否则自动化机器接手某些工作后,这些人将面临失业的风险。
机器故障带来的伦理观念和法律责任的审视和争论。近些年来, “杀人机器人”的出现,更加放大了人类对智能机器人的恐慌和敌对情绪。一方面,这引起我们对机器所具备功能和能力的审视。另一方面,作为生产工具所造成的机器故障是否有明确的责任承担人。这一问题更尖锐地体现于当前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中。
以体系建设,明确我国智能机器人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着力点。政策体系层面,不断细化和完善智能机器人政策体系。贯彻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及制造强国、 “互联网+”等相关国家战略,细化和完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相关举措,形成相互适恰、共同促进的我国智能机器人政策体系。
技术创新层面,我国应持续支持对智能机器人相关的高新技术与行业知识技术的联合研发。持续投入,成为智能服务机器人实现良好人机互动的突破口。
生态构建层面,从各类要素精准需求入手构建智能机器人发展生态。继续保持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具备的创业活跃、融资金额高、国内外研究论文和专利数高等优势,坚持建设高水平人才团队,在市场培育、启动资金、基础研发、应用研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特别是在推动未来智能机器人发展的具体应用场景方面给予试点示范,完善智能机器人发展生态所需要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