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陈晓红:科研路上“辣妹子”
2018-12-04余蓉
余蓉
2017年11月28日上午,湖南商学院陈晓红的办公室里,鲜花簇拥,欢声笑语。得知陈晓红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喜讯,一波又一波的同事、学生、学者前来道贺,不大的办公室里满溢着喜悦。
上大学,攻读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破格晋升为教授,获得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经营工学博士学位,成为博士生导师,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当选“改革开放30年湖南杰出贡献人物”,荣获“芙蓉学者计划”贡献奖,荣获第九届湖南光召奖,担任湖南商学院院长……陈晓红的闪亮履历表让太多人羡慕。
“别人看到的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好运,或者风轻云淡的乐观心情,而我们清楚这一路走来经历的风雨,和多少个奋战的夜晚,是坚韧向上的内心、持之以恒的毅力、勇攀高峰的意志,才铸就了今天的荣誉。牢记使命,勿忘初心!”这是陈晓红女儿在随陈晓红参加院士颁证仪式后,发表在朋友圈的一段感言,字里行间都是陈晓红这些年来科研工作的艰辛。
“做科研从来都没有捷径,能坐冷板凳,能挨得住寂寞,才能有收获。当选院士只是对我过去工作的一个肯定,但也是我担当国家重任、为解决国家的大课题而开启新征程的一个开始。”面对荣誉,陈晓红依然很低调。
2000年,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工程管理学部,增选院士数量相对其他部一直偏低。此次,陈晓红能成功增选,是由于她坚持将科研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解决了现实需要。
“他们越觉得我们是耍花架子,我就越要用实力说话”
陈晓红祖籍江西,但在长沙土生土长的她,同样拥有长沙人的热情、干练和豪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辣妹子”。
1963年5月,陈晓红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南工业大学的一名教师,母亲在湘雅医院工作。父母的言传身教,让陈晓红从孩童时代就表现出同龄孩子少有的自立自强。
陈晓红的中学时光在长沙市一中度过。在这里,她学习名列前茅,积极参加校园活动,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毕业后,她依然和母校保持亲密的联系,抽空回去和学弟学妹们进行座谈,还担任过校友会的副会长。
1979年,陈晓红16岁。这一年,她参加高考,以超出重点本科线50分的高分,被中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录取。在那个年代,计算机专业刚刚兴起,她是第一批“吃螃蟹”的学生,当时班上仅有5名女生。
在随后的深造中,陈晓红对计算机在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前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3年她大学本科毕业时,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需要一大批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同时中南工业大学的系主任李教授也鼓励她从计算机系转而报考管理系,这便促成了她勇敢地跨专业报考研究生。
大四那年春节,陈晓红大年初一就和一个女同学赶到学校,开始了考研复习。数九寒天,没有取暖器,为驱赶寒冷,她把热水倒在桶里浸泡双脚,备战复习。有时为思考或计算一道习题,水已冰冷,她还浑然不知。凭着这样一种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忘我学习的劲头,陈晓红顺利地考上了管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
读研期间,陈晓红没有躲在象牙塔里,而是走进企业进行调研和产品开发工作。有一家企业在广西一个小县城的山沟沟里,陈晓红一跑就是好几年。那时去一趟不容易,要坐一晚上的绿皮车到县城再转汽车。有一次,陈晓紅去那家企业时没有买到座位票,就蹲在火车上熬了一晚上,下车的时候人还是迷迷糊糊的,结果一个包被偷了。一下子身无分文,又人生地不熟,陈晓红顿时觉得举步维艰。
怎么办呢?陈晓红想到了县城里有一家合作单位的办事处,自己上次来时和这个办事处的一位负责人见过一面,也许可以试一试。她凭着印象边走边问找到了办事处,那位负责人却恰巧有事回家了。陈晓红一咬牙,不顾疲惫,骑了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追到了他的家里,硬是借到了路费,坐汽车去了山沟沟里。在那里,她一待就是个把月。
气候潮湿、水土不服,都不是陈晓红所在乎的。合作单位对科研工作的不抱期望,才是陈晓红最介意的。“那时计算机还是很稀罕的东西。企业的人听说我们用那个四四方方的机器能管理他们的企业,都觉得是天方夜谭。他们越觉得我们是耍花架子,我就越要用实力说话。”陈晓红说。她心里憋着一口气,就是想做出点东西让他们信服。
“吃得苦”“霸得蛮”,陈晓红就是凭着这样的“辣妹子”性格,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待在山沟沟里,深入一线和工作人员交流,了解他们工作中的难点,再运用自己所学开发系统解决问题。一个个代码、一套套程序,在陈晓红和团队成员们的努力下,变成了企业管理的“魔法斗篷”。后来,在给四五十家大型企业、无数家中小型企业量身定做了管理系统之后,陈晓红研制了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决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SmartDecision”,并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也正是这段艰苦岁月,奠定了陈晓红学术上的“顶天立地”风格。“‘天是理论高度,‘地是实际需求。做管理学科研,能帮企业帮国家解决具体的问题,这种接地气的科研价值远大于在书房里憋出来的一篇理论文章。现在,我也是这么要求我的学生的。”陈晓红说。
“能用自己科研能力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是对自己最好的犒赏”
1994年,陈晓红被教育部派往东京工业大学作访问学者,1999年取得了该校博士学位。东京工业大学是日本一所著名的老牌理工类大学。攻读日本的博士学位非常不易,很多人都要花上七八年的时间。陈晓红仅用4年就毕业,并且还是这几年中经营工学专业拿到博士学位的唯一女性。
在日本期间,陈晓红深入考察调研了日本企业,发现在日本一个大企业通常会有许多中小企业进行配套,而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远远高于对大企业,这对她启发很大。
回国之后,陈晓红考察调研了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撰写了《关注中小企业融资》,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逐步建立完备的中小企业金融体系,提出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建立中小企业基金、加强银行方面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供金融优惠政策、发展风险投资、创建和利用创业板市场等具操作性的具体意见和建议。这篇论文送交中国企业优化资本结构高级研讨会研讨时,受到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的广泛赞赏。厉以宁、董辅礽、萧灼基等著名经济学家认为,这一重要理论成果对于深化企业改革,尤其是中小企业改革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2000年10月27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北京传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阅读了陈晓红撰写的《关注中小企业融资》一文后,亲笔批示:“专家的观点值得重视;新闻界要多接触学术界;希望多看到这样有前瞻性的文章。”
“我当时真的非常激动。”陈晓红回忆说,这对自己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也更让自己坚信科研之路要密切联系国家需求。
2009年至2014年,陈晓红担任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这也给了她一个开展科研工作的绝佳平台。她带领团队实干攻坚,牵头制订并出台了16项“两型”标准,特别是在产业提升方面,出台了两型产业的准入提升和退出的机制改革,被国家发改委面向全国推广,也指导了长株潭城市群400多个示范创建单位的创建。
“长株潭生态‘绿心如果用GDP数字衡量,可能换来成百上千亿。”忆及往事,陈晓红觉得“能用自己科研能力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是对自己最好的犒赏”。
湖南在两型城市建设和完善法律法规方面的成果有目共睹。譬如株洲以前是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而现在变成了具有现代工业文明的生态宜居城市。陈晓红带领的团队还在法律法规制度层面形成了全国经验,比如湘江保护条例、绿心保护条例、长株潭区域规划条例等,包括推进机制方面和考核评价,包括绿色GDP考核的实施推广,在全国都有示范效应。
“当院长,其实也是做管理,还是我的老本行”
2014年,陈晓红来到湖南商学院担任院长。“逆天”的科研成就,多个重量级的荣誉称号,让陈晓红被誉为“女神校长”。
“当院长,其实也是做管理,还是我的老本行。”在这里,陈晓红的“雷厉风行”本色不改,大刀阔斧地对学校做出一系列管理创新。
她和学校领导班子一道,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坚持“学科建设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标准、人才培养高品位、社会服务高对接、国际化办学高视野、内部管理高效率”,以贡献求地位,以任务带团队,以项目出成果,以特色求发展,学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2016年,湖南商学院在全国财经类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中跃升了8位,位列第25位。2017年,根据权威机构的分析,湖南商学院教学质量跻身中国高校教学质量排行榜的前300强,而且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在“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也都进入了前25强。
繁忙的工作中,陈晓红仍坚持带硕士生、博士生。陈晓红回忆自己求学时,在关键时刻总有几个导师为自己指明方向,中南大学的何继善院士、李教授,包括在日本求学的一个导师,都曾帮她指点过科研方向或者给过重要意见。“我深知导师对学生的重要性,有的时候你只需要帮他(她)打开一个领域的一扇门,而那里面可能就是他(她)的终身事业。”
不管多忙,每周陈晓红都会召集学生开一个小型学术研讨会,听取每名学生的科研进展和思路,并提出建议;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并分享观点;督促学生到一线去调研,寻找科研方向。在“严苛”的培养下,她的学生个个争先,不少刚读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就能在SCI上发表论文。现在,她的学生已有9人成为国家优秀中青年专家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1人成为教授。
“哪里有放了假就出去旅游的,暑假不是给你们玩的,是给你们报课题、写论文的。”
“想轻轻松松就成功吗?不经历艰苦和磨难哪里来的成功?我读研究生时跟着老师做课题,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企业调研,翻山越岭,条件艰苦。”
“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我们做研究要有责任担当,要用科学研究为国家做贡献。”
……
2017年7月初,陈晓红专门给学校的青年博士们上了一堂课,这些蕴含她科研感悟的“金句”,不仅让现场听课的博士们为之一振,也刷爆了商学院的朋友圈,助推全校科研工作攀上高峰。
“这两年,学校的发展很迅速,对于青年学者,我尽可能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同时也督促他们与学校发展同步共赢。”在陈晓红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教学科研互相促进的良性局面。2015年,该校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成为全国唯一进入立项数百强的院字号高校,获得了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一等奖填补了省内高校空白,成为湖南唯一的获此奖项的高校。
同时,陈晓红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晓红姐”。在大家眼里,“晓红姐”对师生可谓“有求必应”。
一次,陈晓红与校督察队在检查校园环境时,有学生向“晓红姐”反映天气太热,晚上睡不着,白天上课没精神。陈晓红便和学生们有了一个约定:明年夏天之前,所有学生宿舍的空调将安装好;塑胶化改造的标准室外运动场地将开始投入使用;校园雕塑将会竖立起来,校园文化将越来越有品位……如今走在校园里,这些约定都已经成了校园里的风景。
另一次,有老师无意中透露,在食堂吃饭经常要和學生挤作一团打饭,不是很方便。于是,陈晓红特意安排相关部门划出一食堂进行装修,专门打造成“教工食堂”。老师们纷纷表示:“虽然这事不大,但让人觉得学校有家的感觉,‘晓红姐就是我们的家长。”
陈晓红说自己很享受当“晓红姐”的感觉。每年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晓红姐犹如对弟弟妹妹们一般殷殷嘱托学子:“提升道德力,靠品行走天下。”“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冷漠的自我主义者。”“管理好自己,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她常常告诫学生,要“安静下来,拷问自己的初心,不要因为走得太快而忘记自己的信仰,丢掉了灵魂,要让灵魂与脚步同行”。
“如果能用一天的时间做两天的事情,就是多活了一辈子”
上午10点在北京参加院士颁证仪式;下午2点搭乘飞机返回长沙;下午4点半抵达长沙后,在机场为一家媒体录制获奖感言视频,然后迅速返回学校;晚上7点,准时出现在学校举行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开幕式现场……这是陈晓红2017年11月27日一天的行程,其“高效率”可见一斑。
管理、育人、科研,她一个也不落下。一年365天,她有一半时间在出差。但每次出差她都是做完工作就走,歇息半天也舍不得,有时候还“霸蛮”一天飞两个城市。她说:“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果能用一天的时间做两天的事情,就是多活了一辈子。”
陈晓红坦言,自己太忙,陪伴女儿的时间很少。“女儿一出生,出了月子我就出差了。”但时间少,并不意味着不能教育。陈晓红所认同的“为父母之道”是:“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当教练,一流的父母是榜样。”她说,自己的拼搏、努力、刻苦,事实上对女儿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如今,陈晓红的女儿也同样优秀,大学毕业后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硕博连读。
身为女性,如何将工作和家庭同时兼顾?陈晓红认为,女性在追求事业时,并不比男性的能力差。“只要你找准定位,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她说,女性在照顾家庭时,也可以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并非一定要“事无巨细”。
陈晓红长期从事大数据分析、决策理论、决策支持系统、中小企业融资、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等领域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她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高校教师科研奖励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大和重点项目30多项。她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ESI前1%高被引用论文33篇,被SCI和SSCI检索120余篇,EI、CSSCI和CSCD检索200余篇;出版专著18部,其中《“两型社会”建设评价理论与实践》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小企业融资》《全面预算管理理论与实务》是国内首次出版的该领域专著。作为第一完成人,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14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8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等。
虽然紧张忙碌,但闲暇时光,陈晓红爱唱歌、爱逛街、爱打网球,追起劇来也会“通宵达旦”。如果褪去一切标签,陈晓红的自我评价是:“我是一个简单、乐观的‘直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