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人,以德润心: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2018-12-04孙龙志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新编弟子规价值观

孙龙志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认为智育优先于德育,这导致学校的德育效果并不乐观。当代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普遍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错位。因此,构建完善、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对当代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迫切。有效的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去做,并且要告诉他们该怎么去做。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较好的范本和落脚点。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礼物,它短小精悍,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它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弟子规》作为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经典范本,以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为纲,理论体系完备,德育内容精练,对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规范做了全面而又具体的要求。因此,《弟子规》对当前构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弟子规》中有些内容已经不能完全符合现代社会观念及当代学生的行为意识。因此,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结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弟子规》进行二次创作,目的是形成语言幽默风趣却不失优雅,内容基于生活而包含人生韵味的《弟子规新编》,对《弟子规》进行二次创作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内涵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一、以思想道德为基础,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

《弟子规》倡导“爱众亲仁思想”,树立了集合忠、义、孝、悌、信等传统文化精髓的行为规范,提出了符合“德育为先”方针的“余力学文”教育准则。这些思想有助于让学生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懂得珍爱生命,认识世界。《弟子规新编》同样将德行放在首位,“欲立世,首正身;大学道,在明德”,并从向善、求真、唯美、有容、言信、孝悌、责任、爱国等方面阐述,引导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两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立德修身,养成谦逊诚信、善良仁爱的良好品德,从而提升学生群体道德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

二、以学风教育为根本,培育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弟子规新编》中提到“欲学文,知行一;踏实地,求真理”,告诫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要做到“知行合一”,避免浮夸,潜心科研。《弟子规新编》从“多实践,少浮夸”“课之余,多自习” “听讲座,眼界阔”等方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加强学风建设,提高自身修为。

三、以情感教育为手段,培育学生交际能力

人际关系处理也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弟子规》有“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的名句;在同学之间相处也提出“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的準则。这些内容指导学生修身养性,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弟子规新编》中“静修身,俭养德”“同寝室,四海聚;求大同,存小异”等更是贴切地给出了与人交往的指导思想。

四、以孝悌教育为依托,培育学生感恩意识

《弟子规》继承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充分表明了以孝为先、以孝修身、以孝齐家的德育体系,并且从孝从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三个层次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弟子规新编》中“爱别等,孝别迟;子不在,亲常待”“行千里,母担忧;遇困扰,父教导”“常思念,恩情在”等句子,指出父母培养孩子的不易,劝勉学生珍惜时光。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应从孝悌教育抓起,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现代化教学设备普及的当今,学生更应潜心为学。《弟子规》与《弟子规新编》理论体系完整,语言生动活泼、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教育。《弟子规新编》是对经典大胆的创新,在传承古老文化的同时,将时代精神和21世纪的新文化元素引入,将古典与时尚结合,将抽象化为具体,引起我们对文化更深的思考。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弟子规新编》体现了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为我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了贡献。

关于《弟子规》

《弟子规》是清中期开始出现的一部蒙书,其内容是以孔子的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为总纲,分别从“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几个方面进行训讲,教育童蒙为人处世的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文体上采用和《三字经》相同的句式,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全文共360句,1080字,读起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初绛州(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人李毓秀(1647—1729),毓秀字子潜,故许多版本的《弟子规》都将作者署为“绛州李子潜”。李毓秀年轻时师从同乡学者党成,游学二十余年。但他科举不中,终身为秀才,遂致力于治学和授课;著作颇丰,死后入祀乡贤祠。《训蒙文》问世后,经阳平府浮山县(今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人贾存仁(1724—1784)修订,改名《弟子规》。由于内容通俗具体、文字简约,且利于传诵,贾氏改订后的《弟子规》自清后期开始渐趋流行,经历民国,至今不衰,成为影响力最大的传统蒙学读物之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人们开始从传统典籍中寻求教育的智慧,《弟子规》因之重新进入人们(特别是老师、家长们)的视野,又“火”了起来。诚然,《弟子规》饱含着中国传统美德,它教导孩子从修身做起,懂得“仁义礼智信”,做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人,这对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部产生在两百多年前的蒙书还带着一层封建礼教的色彩,它宣扬的思想内容,已经不能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教育需求。因此,正确认识和区分《弟子规》的优点与局限,发扬其中积极、有益的成分,方能真正发掘《弟子规》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

猜你喜欢

新编弟子规价值观
龟兔赛跑新编
我的价值观
新编报到等
《亡羊补牢》新编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弟子规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刻舟求剑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