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
2018-12-04桑文静
桑文静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常针对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进行分析评论,表达作者观点、见解。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起着统率全文的作用。而找出中心论点又是考试时常常设置的题型,那么,如何找出中心论点呢?在此列出以下几种方法,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首先,明确中心论点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要求。论点必须是观点正确鲜明、句式完整的判断句。比如“怀疑与学问”就不是中心论点,因为它只是指出对象而没有表明观点。反问句与比喻句也不能作为论点,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类问句、“成熟的稻谷会弯腰”这类的比喻句就不是论点,因为它们没有鲜明表明作者的观点。
其次,把握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规律。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已经呈现在文章中,所处位置一般有四种情况:
1.文章标题。如周国平的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議论文《人的高尚在于灵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标题即文章的中心论点,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见解。
2.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是议论文的常用写法,《劝学》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简洁明了,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学习永无止境。许多议论文在开头第一句,或者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亮出中心论点。
3.文章中间。驳论类的文章尤爱如此,先立起靶子,批驳错误做法或观点,然后在文章中间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著名的《拿来主义》。有些非驳论类议论文也可采取这种写法,如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也是如此,作者首先对世人常以为最苦的“贫”“失意”“老病”一一分析,继而指出:只要知足就虽贫不苦;只要安分虽失意不苦;只要达观虽老病不苦。然后指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进而揭示中心论点:人生必须勇于负责,不能逃避责任。
4.也有的文章剥笋见心,论点出现在结尾。如邓拓的《不求甚解》,作者先提出今人否定“不求甚解”,后指出这种否定是“粗暴的不讲道理的”,然后正面论述陶渊明的主张。在前文分析阐述的基础上,最后点出文章观点:“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类文章结尾往往会有“因此”“所以”等结论性关键词,可以提示我们这里就是中心论点所在。
把握以上这些论点常见的位置,可以帮助我们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找到文章论点。
再次,把握论点与标题的关系,帮助寻找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与标题关系密切,有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比如《学贵质疑》《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以及前举周国平的文章等,这些文章的标题就醒目地写出了作者的主张。
有的标题采用问句的形式间接揭示论文主题,比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生可以从文中找出这个问句的答案,它往往就是作者的中心论点。如果是比喻句,那么它的本体句往往就是中心论点,比如《成熟的稻谷会弯腰》,标题用成熟的稻谷比喻成熟的人格,中心论点是说为人处世要学会谦逊,懂得让步。
还有的文章标题虽然不是中心论点,却提出了论题。比如《学问和智慧》,看到这个标题时,读者自然会思考学问和智慧的关系是什么,据此可以从文中找到阐述这些内容的判断句:“不但需要,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由此可见,认真揣摩题目所给的暗示,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找到中心论点。
还有,可以依据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寻找中心论点。
论点与论据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即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论点一般就在论据的前后文中,我们可以依据论据判断论点。比如梁衡的《匠人与大师》一文,作者提出了“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这一论点,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就列举木匠与大师的不同之处作为论据,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匠人只是在重复,而大师早就在想着创造其他新东西了。此例中作者采用论点——论据——论点的模式,因而我们可以先找出论据,再判断这些论据是围绕什么观点展开论证的,进而找准论点。
最后,要注意区分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可以有几个分论点。中心论点是纲,分论点是目,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还以《匠人与大师》一文为例,作者分别提出“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和“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的分论点,最后亮出自己的中心论点:我们不应满足于做匠人,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分论点彼此之间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递进式,它们都服务于中心论点,而中心论点则是对所有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如果文章没有直接亮出中心论点,我们可以把各分论点综合起来加以整合,自己概括。
当然,除了以上种种,我们也可以从作者写作的角度来考虑:作者常常会在文章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因此关注反复出现的词句也能较准确地帮助我们判定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