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
2018-12-04刘羽萱
代 磊 刘羽萱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与知识有着不断迁移与更新的主要特征,并且其更新迁移的周期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变得更为短暂,信息化成为各高校乃至各主要国家所面临的越来越热门且实际的问题。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战略》指出对于高校而言,教育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是提高信息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提高,才能带动我国整体信息素养的提高。
当代的大学生是知识与信息时代的主力军,他们不仅接收过较为良好的教育,而且处于人生当中头脑最为活跃的时期,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而急切。2017年11月14~15日在同济大学举行的全国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重点围绕着在“双一流”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大环境下,高校应如何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进行讨论。信息素养对人的重要价值,不仅体现在素质教育方面,而且是适应与融入信息时代更新与变化的基本能力。作为时代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以及掌握信息变更的能力是迎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是远程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在这场全世界空前强调信息素养的浪潮中,更要将这股潮流引导到一条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的道路上。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当代的大学生必须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它代表着高等教育水平有所进一步的突破,而提升自身素质的关键在于对信息素养的培育,这也是标志着大学生基础技能的实现。因此,如何科学地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做出合理评价以及实施状况是提高其信息素养的主要手段与措施之一,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之一,这不仅对和谐高校的构建及信息素养教育观念的树立有着莫大的帮助,而且正逐渐成为信息时代当中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及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的关键因素。
而关于对信息素养的评价,国内外的专家与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诸如在美国,绝大部分的高校制定了就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评价标准,其是建立在多重角度来对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能力的测评,并将其测评结果融入了新修订版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1]。此外,一些外国学者在英国高校的庞大数据信息库之上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与提升进行了多重分析,其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关于信息素养的教育、政策、评价以及相关的框架与模型等的多个板块,从而有针对性地得出有效的提升方案[2-5]。我国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等方面也做出了详细的研究,诸如学者周剑等[6]就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方面建立了相关的五分策略理论,该理论是建立在对国内众多高校学生进行调查与研究之上,综合考虑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习惯及其信息行为特征而得出了相关理论;根据学者张长海[7]所述,学生的信息素养受到多重方面的影响,其包括有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具备成熟的批判性视角等方面[8],这对于信息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具有不少程度的影响作用。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学者及专家对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并不在少数,但是,研究信息生态视角下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相比较于国外成熟的理论系统,国内对该方面的理论尚未形成一套完备的体系,因而在多个软硬件方面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弊端,诸如在硬件方面,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及设备并没有达到国外的成熟水平,依旧存在不完善的弊端;同时在软件方面,我国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育与提升的主要方法与途径缺少一定的实践性,其相关的评价标准与体系也并没有得到优化与完善。
本文在界定信息生态视角下信息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信息生态视角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框架,运用专家评价法,以高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群体,从而搜集相关分析数据,来对上述课题结论在信息生态视角下进行有效验证,旨在构建与优化相关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并为之后衡量与判定信息素养水平与层次提供有效的借鉴意义,也能够为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和谐校园理念构建提供必要的积极作用。
1 理论基础
1.1 信息素养内涵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信息化已经开始深入各行业发展过程及居民生活当中,而人类具备成熟及完善的信息素养也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是新时代衡量居民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对信息素养的定义进行有效了解,其是随着进入信息时代之后而衍生的一个具备多重概念的名词;此外,信息素养还将随着信息化的成熟与完善而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与概念,并成为今后对人类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之一,而就这一方面,国内外的专家及学者也在进行更为深入地了解与研究。
作为信息时代的主力军,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够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发展要求。此外,信息素养不仅仅局限于信息化的知识,其蕴含着多重方面的知识概念,诸如经济学以及法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信息素养都囊括其中[9],因此,从信息生态视角下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技术,而且还包括在信息生态社会中如何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和传播,检索以及评价。在对信息素养的知识框架及结构进行有效构建时,必须要建立在多种方式之上,而主要的实现方式就包括先进的信息技术;同时也需要科学理性的调查及推理来辅助完成,以此来推动信息素养知识结构的构建与优化。
1.2 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信息素养
根据上述对信息素养内涵的阐述,本课题的概念与上述概念存在一定相关性,而在信息生态视角中关于大学生群体的信息素养即指大学生群体在当前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社会教育环境当中,不仅需要具备时代发展所需的信息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信息基础技能,而且还需要在脑海中灌输与增强信息意识,加强对各种信息的处理方式的能力;此外,大学生群体还应该在信息化的相关规定与法则下进行信息化操作,在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的基础上,也应该以不破坏社会为主要前提,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在研究信息生态视角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更注重生态性,全面性和多样性。
信息生态视角是信息人之间、信息人与信息生态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10]。探究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含义就是在信息社会中大学生当对信息产生需求时,会通过各种可能途径以来获得所需信息。同时,在这一信息搜集的过程也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交流的环境与平台,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及相关信息能力。因此,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到信息能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并从信息生态视角下,来探寻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
1.3 信息生态位测度及信息素养评价
运用信息生态位测度以及信息素养评价的意义在于,以生态位测度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和实践工具进行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进行能力衡量,采用先进技术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确立信息素养构成要素分析,进行合理且全面评价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依据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通过文献汇总评价指标的方式,来对上述指标进行有效梳理与汇总;同时,加入信息生态的视角,通过考虑信息人之间、信息人与信息生态环境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进一步搜集有价值的评价信息[11],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对测度指标进一步地完善和补充。从具体方面来进行有效阐述,所谓的信息生态测度,也就是以具备多重信息环境因子的信息生态环境以及相关的信息活动中的主体为测量当中的主要对象,尽量避免脱离现实,或出现偏向某些学生的不具有代表性情况出现。大学生信息素养在信息生态视角下可分为以下4个维度:信息生产素养、信息传递素养、信息分解素养、信息消费素养。
2 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及模型构建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总体上看,国外主要有以下几个信息素养标准:
1)英国“学院、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协会”(The Society of Col-lege,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SCONUL)于1999年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技能:SCONUL的一个立场书》(Information Skills in Higher Education:A SCONUL PositionPaper)。
2)SCONUL信息素养工作组于2011年4月提出的《SCONUL信息素养七支柱:高等教育核心模型》(The SCONUL Seven Pillars ofInformation Literacy;Core Model for Higher Education)。
3)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于2000年1月18日批准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4)ACRL于2011年5月11日批准的《师范教育信息素养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for Teacher Education)。
5)ACRL于2016年1月11日批准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信息素养框架》)。
6)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机构和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理事会于2004年共同发布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与实践》(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Principles,Standards and Practice)。
《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指出要“站在信息生态环境的角度,用新眼光审视信息素养”,并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发展,即“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掘,对信息如何产生与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社区的一系列综合能力”。我国相对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体系是基于美国ACRL标准制定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与美国ACRL标准相比增加和细化了信息意识指标。
2.2 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构成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出发,并就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消费、信息分解4个要素来对该目标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其中,每一个要素又被细分为不同层次的水平与能力,诸如信息传递素养中即包括信息分享能力与信息传达能力。本文建立在相关学者文献中对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之上,以信息生态的视角,从而来优化该评价体系与对应的指标,具体的建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信息素养构成要素
2.2.1 信息生产素养
信息生产素养是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基本处理和创造能力,能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发布,且对已经获得的信息创建新信息,具备创新性以及良好的信息伦理,了解信息法律,规范信息行为。而对该要素进行有效细分,又可将其细分为4种能力,即信息的处理、发布、伦理与创新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是指能够利用软件处理与分析原始信息,对获取的数据做恰当的整合和统计分析,结合文献与实际对统计分析结果做准确的解释。具体包括能分类、整理和保存信息的信息分类能力。能够分辨有用信息,过滤无用信息的信息分辨能力。能够运用信息知识及技能,掌握数据处理工具的信息技能,例如对相关的数据与信息能够进行基本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2)信息发布能力是加强大学生信息发布意识,遵守信息发布规范,信息准确地分析备良好的信息发布素质和素养,营造健康、和谐的信息文化环境,共同构建新时代信息素养的模范。
3)信息伦理能力强调的是学生在信息获取、分析、交流与运用中的社会责任,要求具备与信息相关的安全、法律和社会经济问题。运用法律法规,保障信息资源的安全,运用技术手段,解除信息的危害,预防垃圾信息,杜绝有害信息,其不仅能够对有害的信息及时过滤并清除,而且能够对健康绿色的信息加以利用,给信息环境带来净化的积极影响。此外,大学生还应该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及基本信息技能,从而在对垃圾信息的处理上能够表现更为突出与优异,具体包括能够运用法律法规保证信息的安全合法的信息法律。能够运用技术手段解除信息的危害,保护隐私信息安全。能够规范信息行为,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信息规范。能够规范信息行为,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的信息道德,并且对相关的信息设备及基础设施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维修能力。
4)信息创新能力主要是对信息进行再次改造的过程[12],通过在汇总信息的过程中增添新思维与新创意,并将其新的信息作为交流与传递的主要手段与内容,注重对信息来源的评价,能够在各类活动中,运用各类信息,运用已有知识、信息,通过研究性学习,创建出更精确的新信息。具体包括能够对比新旧信息的信息对比能力。能够将信息整合进原有知识体系的信息合并能力。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得出新信息的信息融合能力。能够变换信息的格式或位置信息变换能力。能够把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重构新的知识体系的信息重构能力。综合运用新旧信息来构建新的概念或创造新的理解的信息创造能力。
2.2.2 信息传递素养
信息传递素养是指大学生对待信息的输出与交流、传递与铺送能力,能够正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并且以恰当的方式引用和展示信息。具体包括信息传达能力和信息分享能力。
1)信息传达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正确理解信息含义后,能用自己的话清楚地转达和表述信息,达到让对方了解并听懂信息的程度,进行信息的传输和交流,并在必要时能够恰当地引用原文信息引用能力。
2)信息分享能力是指大学生具备将信息以合理正确的方式分享给他人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的场合和要求选择最佳的信息表现方式,能够顺畅地讲解自己要表达的信息。面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信息传达方式的信息表达能力。
2.2.3 信息分解素养
信息分解素养是大学生对待信息具备组织运用能力,依据信息的可靠性、时效性合法性等方面对信息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估及评价。能够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扰信息选择能力。能够了解并预测信息对环境、事物的影响,其中的信息影响能力主要还将细分为两类能力,即对应的评价与组织能力。
1)关于信息评价能力的定义,其主要是指在深入理解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合理地对信息做出科学的判断与正确的分析,并将分析结论构建成对应的知识体系;同时在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有效评价时,能够认识信息反映现实具有的局限性,能够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对信息的各方面进行评估及评价,对利用的信息的效果和效率进行正确评价。
2)信息组织能力是指学生能有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并且以恰当的方式组织、利用所收集和产生的信息。明确信息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能够扩充信息,提炼信息的中心思想,对信息进行有效组织。了解不同信息功能的差异,及时对信息在学习生活中应用的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能够审核信息的准确性,剔除错误或无效信息,善于结合具体情况分析信息。
2.2.4 信息消费素养
信息消费素养是学生对待信息的转化能力,不但可以对信息进行定位,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13],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搜集的工具和方法来获取所需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利用,基于信息准确表述结果,得到正确的结果和决策,完成特定目标。具体包括信息定位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能力。
1)关于信息定位能力的定义,其主要是指必须清楚了解自身对各种信息的不同需求,并预先核查搜集信息所需的成本及完成后的收益情况,这也是后续对信息进行处理与操作的第一步。大学生群体能够具备相应的信息定位能力,不仅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多样性的信息类别,并针对不同的类别及时规划搜集信息的主要方案,以此来对信息进行全面的采集。具备包括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认识信息的重要意义信息意识。明确地表达信息需求信息需求确定:能够描述信息需求的关键词和术语信息描述。对前沿信息和重要信息有较高的敏感度信息敏感度。
2)信息搜索能力是指具备信息搜索能力,掌握信息搜索能力,熟悉资源的分类,熟悉互联网资源检索知识,会用检索关键词和检索机构。掌握检索语言,从而帮助及时准确检索到重要信息。具体包括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检索(如搜索引擎、数据库等)的信息检索方法。明确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检索技巧的信息工具选择。了解信息检索系统的检索范围基本情况信息的检索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检索系统的检索范围基本情况的信息检索关键词。能够使用不同语言进行检索的信息检索语言。能够利用信息服务机构进行检索利用信息检索机构。
3)信息获取能力是指学生清楚地知道信息需求后,并在结合自身能力的基础之上,借助信息搜集工具来对信息进行有效采集,同时,其也包括了对信息搜集工具的设计能力以及相应的设计成本预算,这也是搜集信息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具体包括能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如期刊、报纸、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考虑信息获取的经济性问题(金钱成本、时间成本等)信息成本,信息能够利用面谈、调查等方式获取。在进行搜集信息之前,有效地对自身所需信息的类别进行深入了解,这能够极大地提升信息搜集效率,也能够进一步得提升信息搜集的成功率。
4)信息利用能力是学生正确运用统计量描述信息,如平均值,标准偏差等。基于信息准确表述结果,能够恰当采用统计图如柱状图、散点图等来表征并揭示信息中隐含的趋势、变化等;利用信息统计量及信息的统计分析结果来支撑论点;依据信息做出正确决策;利用信息及信息分析结果撰写论文、报告等。
2.3 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指标体系
在信息生态视角下探讨信息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信息生态视角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框架,并对其信息生态位宽度进行测量,以此作为评价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依据。本文以“信息生产素养,信息传递素养,信息分解素养,信息消费素养”为4大维度,“信息创新能力”等11个一级指标,“信息对比能力”等42个二级指标,并对每个指标的评价标准进行具体描述,完成对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如表1所示。
表1 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指标体系
2.4 基于信息生态位测度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模型
生态位宽度模型在生态学中用于表达不同生物个体获取资源的能力,生态位越宽则代表该生物个体获取资源的能力越强。因此在信息生态理论的研究中,学者引用生态位宽度测度模型,构建相应信息生态位宽度测度模型,用于效率、运营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根据前文分析,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可分解为若干能力指标。因此本文选择信息生态宽度测度算法,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模型,充分调用该模型动态适应等生态特征,更好地评测信息生态视域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表现。
研究表明,Smith公式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的大小,该公式计算方法简洁,生物意义明确。本文借鉴Shannon-Wiener指数公式,提出来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测度公式(1):
(1)
式(1)中,IFBi为大学生信息素养i的信息生态位宽度,Pij=Nij/Yi是第i个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承担信息素养状态j的值占该要素各项素养状态总值的比例。
信息生态位越宽,表明此素养在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中承担的角色越关键,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信息生态位窄,则此素养在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中所占比例较低,但是,上述比例所展现的主要内容并不全面,具体的评价结论还需要结合信息素养的价值才能做出合理并且科学的判断与描述。
3 应用算例——以吉林大学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为例
本文选取吉林大学学生作为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生态位实证分析的对象,考虑其拥有以下两点特征:首先,吉林大学学科全面学院众多,选取吉林大学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5位同学,分别来自工科、理科、商科、文科、艺体类,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多样性;其次,本文所邀请的信息生态研究领域专家均来自吉林大学,有便于对选取学生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评价。
3.1 数据收集与处理
为采集评价数据,受测对象分别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专业课程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献收集、整理、分析及总结。并对收测对象进行访谈,由测评专家根据测试内容与访谈资料为受测对象打分。针对受测个体分别为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打分,评价过程使用5级模糊语言评估标度为S={s0(差),s1(较差),s2(一般),s3(较高),s4(较高)}。
本文在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上所采用的方法主要为纯语言多属性群决策方法[6],根据对该方法的主要操作实现方式进行了解,其主要通过结合PLWAA算子,即所谓的纯语言加权算术平均,从而来对文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该方式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对属性权重影响提高了重视程度,这使得方案所得数据更加具有说服力。与此同时,信息生态研究领域的相关学者也为本课题的研究结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主要针对吉林大学的5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关于信息素养方面的评价。通过相关学者的算法淘汰与去主观化运算,其所得的数据结果被应用到本文当中,作为信息素养的实证分析。
其次,本文还以PLWAA算子作为辅助工具,从而对语言评价矩阵Rk中第i行的属性值进行集结,由此最终确定了评价专家ek对要素Ai的综合评价值,具体如公式(2)所示:
(2)
利用PLAHA算子对3位评价专家给出的要素Ai的综合属性值,进行集结,得到要素Ai的群体综合属性值,如公式(3)所示:
(3)
据此得出吉林大学大学生信息素养状态表,如表2所示。
表2 吉林大学大学生信息素养状态表
3.2 吉林大学大学生信息素养状态表结果分析
根据信息生态位测度模型计算,以及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得出吉林大学大学生信息素养状态结果,并进行具体排序和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信息素养状态排序表
从结果中可以发现:
信息素养宽度主要由3个不同方面组成,即主要是指信息生产素养宽度、信息传递素养宽度以及信息消费素养宽度,信息分解素养宽度4个方面构成。本文5个学生的信息素养宽度总体排名是:学生3>学生1>学生2>学生5>学生4。5位学生的具体信息素养宽度数值分别为:1.64386、1.636050504、1.635933、1.634911、1.59567。从中可以看出,除学生4信息素养宽度明显较低(1.59866987)外,其他4位学生的信息素养宽度较为平均,差距不大。
具体来看——信息生产素养宽度排序为:学生1(0.698744838)、学生5(0.54254109)、学生2(0.517388702)、学生3(0.517294456)、学生4(0.440682611)。说明学生1信息生产素养方面尤为突出,明显优于其他4位,具有良好的信息基本处理和创造能力。平日里注重对信息法律的了解,对信息行为的自我规范。能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发布,且对已经获得的信息创建新信息,具备创新性以及良好的信息伦理等优秀素养。
信息传递素养宽度排序为:学生5(0.320169171)、学生2(0.31787787)、学生3(0.219379292)、学生4(0.184695522)、学生1(0.182886519)。其中学生4和学生1两者信息传递素养宽度相近,并且相较于其他人较弱。说明两位学生在对待信息的输出与交流、传递与铺送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应注重培养正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并且以恰当的方式引用和展示信息的素养;学会顺畅地讲解自己要表达的信息;面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信息传达方式的信息表达能力。
信息分解素养宽度排序为:学生3(0.380196307)、学生5(0.314336295)、学生1(0.298666535)、学生4(0.281460416)、学生2(0.277290325)。信息分解素养宽度中第1名和第5名的差距较小,不如其他方面的信息素养中第1名和第5名差距明显。其中学生3的信息分解素养方面较为优秀,说明该生平日里在对待和处理信息时具备组织运用能力,能够依据信息的可靠性、时效性合法性等方面对信息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估及评价;也具备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扰信息选择能力;能够了解并预测信息对环境、事物的影响的能力。
信息消费素养宽度排序为:学生1(1.180297892)、学生4(0.691831321)、学生3(0.526989518)、学生2(0.523376124)、学生5(0.457864441)。其中学生1的信息消费素养宽度极高,比其他几位同学高很多,甚至比学生3、4、5信息消费素养宽度的2倍还要高。说明学生1对待信息的转化能力非常强,不但可以对信息进行定位,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搜集的工具和方法来获取所需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利用,基于信息准确表述结果,得到正确的结果和决策,完成特定目标。
图2 吉林大学大学生信息素养四维度状态统计图
由图2可知:学生1的信息素养宽度中,信息消费素养占比最高(1.180297892),接近于50%。其次是信息生产素养宽度(0.698744838),占比约30%;信息分解素养宽度(0.298666535),占比约12%;最后是信息传递素养宽度(0.182886519),占比约8%。说明学生1信息消费素养最强,信息传递素养最弱,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学生1应当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对待信息的输出与交流、传递与铺送能力,能够正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并且以恰当的方式引用和展示信息。在正确理解信息含义后,能用自己的话清楚地转达和表述信息,达到让对方了解并听懂信息的程度,进行信息的传输和交流,并在必要时能够恰当地引用原文信息引用能力。
学生2的信息素养宽度中,信息消费素养占比最高(0.523376124),接近于32%。其次是信息生产素养宽度(0.517388702),占比约31%;接下来是信息传递素养宽度(0.31787787),占比约20%;最后是信息分解素养宽度(0.277290325),占比约17%。说明学生2信息消费素养和信息生产素养相对较强,且两者相差不大,信息传递素养和信息分解素养稍弱。该学生应该加强对待信息具备组织运用能力,学会依据信息的可靠性、时效性合法性等方面对信息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估及评价;能够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扰进行信息选择;能够了解并预测信息对环境、事物的影响的预测信息影响能力具体包括信息评价能力和信息组织能力。
学生3的信息素养宽度中,信息消费素养占比最高(0.526989518),接近于32%。其次是信息生产素养宽度(0.517294456),占比约31%;接下来是信息分解素养宽度(0.380196307),占比约23%;最后是信息传递素养宽度(0.219379292),占比约14%。说明学生3信息消费素养和信息生产素养相对较强,且两者较为接近,信息传递素养和信息分解素养需稍加改进。该学生对待信息的转化能力较强,不但可以对信息进行定位,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在此基础上,也能够利用信息搜集的工具和方法来获取所需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利用,基于信息准确表述结果,得到正确的结果和决策,完成特定目标。
学生4的信息素养宽度中,信息消费素养占比最高(0.691831321),接近于43%。其次是信息生产素养宽度(0.440682611),占比约27%;接下来是信息分解素养宽度(0.281460416),占比约18%;最后是信息传递素养宽度(0.184695522),占比约12%。说明学生4信息消费素养明显较高,信息分解素养需继续加强;该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搜索能力,掌握信息搜索能力,熟悉资源的分类,熟悉互联网资源检索知识,会用检索关键词和检索机构;掌握检索语言,能够及时准确检索到重要信息。
学生5的信息素养宽度中,信息生产素养占比最高(0.54254109),接近于33%。其次是信息消费素养宽度(0.457864441),占比约28%;接下来是信息传递素养宽度(0.320169171),占比约20%;最后是信息分解素养宽度(0.314336295),占比约19%。说明学生4信息生产、传递、分解、消费素养4方面相对来说较为平均,各方面能力均衡,没有明显短板。
综合以上5位同学的评价情况来看:总体来说5位同学均信息生产素养和信息消费素养较高,信息传递素养和信息分解素养相对稍弱。说明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对待信息的输出与交流、传递与铺送能力;以及能够正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并且以恰当的方式引用和展示信息的能力,具备组织运用能力。
4 结 语
本文主要建立在相关专家及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理论基础之上,并从信息生态的视角,将“信息生产素养、信息传递素养、信息分解素养、信息消费素养”作为4大维度,以“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结合信息视角的特点以及基本原则从而来制定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相关指标,其中,包含12项一级指标和47项二级指标;在应用层面,运用信息生态位测度方法,运用专家评价的方式对吉林大学的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关于信息素养方面的测评,而通过上述方式所得到的结论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说服力,可以应用到信息生态视角下信息素养的评价,同时能够为当前各大高校在构建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学方式时[13],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