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华区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2018-12-04吕瑞瑞
文|本刊记者 吕瑞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就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等提出明确要求。根据深圳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要求,立足区域实际、紧盯行业前沿,2017年以来,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着眼于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智慧”上做文章,在“服务”上出新招,瞄准老年群体养老需求满足、生活品质提升,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穿戴等现代技术手段,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与供给侧改革相协调。
一、坚持实事求是,以大调研摸清底数、对标养老需求
为准确掌握养老服务现状和服务对象具体情况,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增进老年群体福祉,在龙华区率先开展全区老年人能力评估和需求调研,通过分析归纳调研信息,发现养老服务中存在 “四个并存”现象:
(一)服务场地浪费和不足现象并存
一方面,受活动能力、生活方式和传统家庭观念影响,老人不便于也不愿意前往日间照料中心享受服务,资源闲置现象较为突出。另一方面,设在社区的长者服务站场地空间小、环境简陋、设施简单,服务供给能力薄弱。
(二)老人服务需求多样化和保障不足现象并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特别是机能康复、心理疏导、适老化改造等高层次需求较为突出。但由于养老服务保障单一,主要依靠行政行为,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三)老人服务资源饱和与不足现象并存
各涉老部门及组织机构缺乏有效配合,在部分社区提供的服务过于集中,且服务内容同质性较高。部分社区老人享受的服务相对较少,服务供给结构失衡问题亟待破解。
(四)养老护理人员紧缺与人才不足现象并存
受薪酬低、职业发展空间窄、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制约,专业养老护理人员招聘较为困难。目前龙华区养老服务人员共约300人,其中持证率仅为35%,极大制约养老服务整体质量提升。
二、坚持问题导向,以深谋划系统布局、强化服务统筹
针对养老服务痛点及不足,通过在龙华区打造“一网两体系”(“一网”指“1+6+N”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两体系”指社区居家养老联动服务体系和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运用“互联网+养老”思维,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整合服务资源、优化服务供给,融入人文关怀、传递志愿精神,全面激发社会养老活力和老年人自身潜能,着力建立服务需求精准化、服务资源多元化、服务保障高效化的智慧养老生态圈。
(一)打造“1+6+N”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
通过建设1个线上智慧养老云平台,链接6个线下街道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N个长者服务站及微小机构,精准、高效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的需求。智慧养老云平台,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的核心枢纽,主要由政府监管平台、服务机构管理平台和客户端平台等组成,通过与云平台配套的APP、终端,快速甄别、量化、分拨老年人服务需求,建立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长者服务站、微小机构以及服务机构多方联动的服务体系,开展“互联网+养老”服务。6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的实体指挥中心、配送中心、培训中心,不仅囊括日间托老、短期寄养、健康管理、休闲娱乐等一般服务,而且兼具人才孵化培养、标准建设、监督指导等扩展功能。N个嵌入式、多功能、专业化的长者服务站及微小机构,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的毛细血管,密切链接日间照料中心和老人家庭,迅速向有需求的老年人输送专业养老服务,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建立社区居家养老联动服务体系
打通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长者服务站和老人家庭“联动通道”,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现服务、场地、资源、医养四大联动。
1.服务联动
在原大龙华、大观澜各设一个中央枢纽,以6个日间照料中心为输送平台,长者服务站、微机构为社区养老服务站,将服务精准便捷地输送到老年人家中,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有效联动。
2.场地联动
盘活日间照料中心、长者服务站、微小机构等场所,实现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老人不用走出社区即可享受康复、理疗、健康监测等多样服务,打造老人“10分钟生活圈”。
3.资源联动
整合各类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个人、志愿者等活力单元,统筹多样化、高密度的养老服务活动, 发挥各个活力单元社会服务资源优势,形成各类组织之间活动联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工作。
4.医养联动
对接社康中心,与龙华区中心医院达成战略合作,互通数据,建立医养结合机制,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专家咨询、健康讲座等,逐步实现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服务和家庭病房;在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站等植入健康小屋,为老年人开展血压、心电、血糖等测量服务,进行健康管理;引进智能装备和适老化产品,为老年人提供慢病监测、紧急救助等服务。
(三)健全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体系
弘扬共建共享养老服务理念,引导公益力量参与,强化非营利和志愿养老服务的“社会网”,扩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总量。实施“银龄互助行动”,发动60岁以上、80岁以下的社区活跃型老人担任“银龄志愿者”,以小组或个体的形式,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及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生活基础服务。“银龄志愿者”可前往社区慈善超市,将服务时长兑换为实物或储蓄为被服务时间,有效调动“银龄志愿者”在社区发挥余热的积极性。
三、坚持突出重点,以真行动聚力改革、实现老人“四有”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在龙华区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边行边试、边试边改,成熟一项推广一项,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更深入的改革还在继续。
(一)服务需求精准化
建立涵盖老年人家庭信息、健康状况、政策享受等50余项指标的户籍老人健康档案近7000份,并及时予以更新;将老年人信息接入智慧养老云平台,结合“一键通”和智能设备,提供快速查询、数据统计、紧急定位等功能,实时掌握老人身体、安全、出行、康复等信息。
开展居家养老消费券电子化改革,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消费券由纸质券向电子券转变;老人只需在手机服务端APP下单,利用居家养老服务电子券或微信、支付宝等方式结算,即能享受可靠、低偿的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养老云平台系统操作人员可根据最新政策和服务情况向老年人进行信息推送,向区、街道为老服务部门传送老年人享受政策预告信息,确保老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服务机构能否为老人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是政府监管的重点,也是监管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龙华区实现通过智慧养老云平台对服务工单进行智能化跟踪管理,政府工作人员可随时掌握服务机构开展服务时间、次数及质量等情况,实现全流程管控,公开、透明、规范,做到源头可查、质量可控。
(二)服务资源多元化
运用“互联网+养老”思维,激活、释放社会养老正能量,有效提升服务资源参与率和利用率,实现三个“更加充分”:
一是场地利用更加充分。通过民生微实事必选项目、居委会活力资金等投入,对日间照料中心、长者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等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配套各类老年服务场所20余家,由专业养老社工统筹,激活场地资源,形成功能完备、服务齐全、资源互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
二是优化资源运用更加充分。链接各类型服务机构提供老年康复、护理、清洁等服务,发展社区健康养老产业等等。2017年,各类机构开展康复理疗、知识讲座、健康培训、助餐服务等累计20000余人次。
三是信息技术运用更加充分。创新“互联网+养老”模式,在老年服务领域融合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通过生命体征监测、智能拐杖、智能手表等智能终端产品配备,让老年人享受科技发展带来养老新体验的同时,老人家属也能及时通过APP了解老人情况,更提供了即时通话,即使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也能通过电话给予老人更多慰藉。
深圳,在世人印象中是一个年轻的城市,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也在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作为最具有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将在智慧养老不断探索,呈现一个“年轻态”、有温度、科技型养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