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源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综述

2018-12-04辽源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吉林农业 2018年23期
关键词:辽源市示范村农村

辽源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自新农村建设以来,辽源市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以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突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农村美丽家园。

一、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为辽源农村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辽源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城市,面临转型和发展的双重考验。着眼于未来,辽源的发展空间在农村,潜力在农村,出路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因此,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高度重视,2006年1月19日,辽源市委就组织召开常委会,确定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重点,统领全市农村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辽源市2006-202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草案)》,相继召开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动员大会等一系列会议,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实施。

二、科学谋划抓住重点,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

(一)着眼科学发展,理清工作思路。新农村建设伊始,辽源市委、市政府就明确了市、县、乡共建、部门联动、主抓靠县、行动在村、主体农民、实惠到户的工作思路;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点面结合的建设原则;确定“一年突破、三年见效、五年大变样”的阶段性目标;制定走平坦路、住安全房、上卫生厕、喝干净水、用清洁能源的建设标准;实施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

(二)明确任务目标,合理规划布局。辽源市把全市518个行政村分成强村、中等村、贫困村三个档次,对不同经济基础、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村分类规划、梯次推进。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布局相对合理、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100个村,分阶段、有步骤地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示范村布局上,重点抓好以城区为中心的内环和以东丰、东辽为主体的外环和沿303国道线、沿辽长高速公路线、沿东那线、沿辽西线布局的“双环四线”建设,构筑起立体式、交叉式、全辐射、广覆盖、内外呼应、点线面结合的示范村建设格局,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

(三)立足夯实基础,抓实重点工作。一是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原则,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厚德蛋品、东北袜业园、东丰鹏翔牧业等龙头企业产业拉动作用,借船出海;依托明乾绿色禽蛋养殖专业合作社、正旭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升品牌效应,抱团闯市场。全力打造东辽河源头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高标准水田示范园、平欧榛子采摘园、紫花苜蓿种植休耕园、食用菌栽培科技园已初具规模。在产业布局上,优先在示范村摆布标准化基地、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基地、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等项目,集中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加快产业兴村、旅游富村、商贸活村步伐。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着力把示范村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的产业示范基地。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把示范村服务功能建设作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桥梁,抓住省里将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优先、集中向示范村延伸,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重点向示范村倾斜的有利契机,千方百计多谋划一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项目,尽可能多地争取省里的财力支持,不断完善配套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增强示范村吸纳人口、集聚资源、发展产业、活跃流通、社会管理的功能。目前,现有发往市区周边各乡村的客运线路72条,营运车辆109台,真正实现了让客车开到农民家门口,有效地改善了乡村百姓的出行环境。三是建设农村社区,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把示范村作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纽带,按照“微型小城镇”的思路,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完备、社会服务功能健全、文化生活丰富、管理民主规范的农村新型社区,用良好的环境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快形成,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推进示范村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进步。全市518个村,全部建设了“一站式”服务大厅。

(四)完善推进机制,确保责任落实。一是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在市、县、乡分别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分工落实的包保扶助体系。全市21名地市级以上领导干部和24名县区级领导干部,54个市直部门和33个县区部门,27户市级以上企业和21户县区企业参与了帮扶包保,并且要做到一帮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帮扶领导经常深入到新农村建设重点村,调查研究、靠前指导、解决问题,有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任务的落实。二是建立督查问效机制。把新农村建设情况纳入县区、市直有关部门年度岗位责任制和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之中,将重点任务分别落实到各县区和各相关部门,严格实行目标管理,明确责任范围、工作标准、序时进度、完成时限和具体要求,由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和组织部门严格督促检查,加强跟踪考核,对业绩突出的干部给荣誉、给待遇。三是建立投入激励机制。辽源市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奖励补助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的村。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等项目进行了补助。

三、全面发展群众受益,新农村建设成效斐然

一是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04.70亿元,可比价增长5.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55元,比上年增长6.7%;全市累计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28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达到26812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11户,其中国家级2户、省级25户、市级84户。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4601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400公里,农村标准化卫生室558个,改造农村危房353户,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9015人,完成农村厕所改造5200户。三是示范典型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建设省级试点村、推进村、示范村、重点村190个,先后培育了东丰县的驼腰村、合力村、孤山村、合兴村,东辽县朝阳村、三树村、凌镇村,龙山区苇塘村、西安区建国村等一大批典型,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培育省级美丽乡村18个,美丽庭院2万多个、干净人家近6万户,2013年东辽县金州乡德志村成为国家级美丽乡村试点。四是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加大对铁路线、公路线、旅游线和环城郊区“三线一环”和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环境整治力度,农村环境状况得到了切实改善。截至目前,实施农村减排、连片整治项目160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村261个。东辽县被国家评选为“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东丰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城。2017年8月全省新农村建设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培训班参观了东辽县辽河源镇公平村的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东辽县作了典型发言。

猜你喜欢

辽源市示范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贵州将建10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吉林:辽源市总“四不让”力推互助保障
薄山村:“问题村”蜕变为“示范村”
县域农村银行业金融服务需求匹配度分析——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
编外“人事科长”:记辽源市西安区安家街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刘玉芹
示范村热心助学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