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徒步群体的群体动力效应研究——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2018-12-04旷晓琴杨杰夫

运动精品 2018年8期
关键词:年收入均值动力

旷晓琴 杨杰夫



休闲徒步群体的群体动力效应研究——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旷晓琴 杨杰夫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选取196份徒步调查问卷作为样本,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影响休闲徒步群体的内部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交往动力效应、活动效应、舆论宣传动力效应、情感动力效应、价值观动力效应均对休闲徒步群体动力效应的形成有积极作用,作为徒步组织者应加大群体动力效应的开发。

徒步;群体动力;效应;方差分析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运动和旅游需求日益增长,户外运动已经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而大众化的徒步运动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徒步运动的参与者来看,他们以某种目的相聚在一起,并借开放的信息渠道,如微信、QQ等社交软件,形成相对稳固的群体。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徒步群体中群体动力的探索,研究群体在运转过程中群体动力形成的因素,以填补徒步运动在群体组织、人际交往研究方向的空白,同时,也能为徒步团队的后续研究留下理论依据及建议,进一步促进户外行业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参加 2016 年徒步中国靖西、德保站的参赛者,他们分别来自于全国各地。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2参与观察法

通过参加徒步运动,深入到徒步团队,与团队成员进行交往、互动,对他们的日常活动进行观察。

1.2.3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设计:参考张铁明的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形成的群体动力效应研究》所使用的问卷设计,并结合徒步的实际情况进行问卷的修订,增添几道与情景有关的部分项目,以符合徒步的实际情况,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来设计问卷,共编制了32个条目。

问卷的论证:针对量表的论证,对30名参与徒步的成员进行了问卷的预试后(发放两次,每次发放30份,均收回30份,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100%),采用重测信度法进行分析。重测结果显示:27个题项的相关性高,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1,予以保留。

1.2.4访谈法

对参加徒步的部分参与者及徒步活动主办方进行了访谈,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

1.2.5数理统计法

在中代谢组62例中,有8例换用替格瑞洛,其中3例再发心绞痛(含1例发生再次靶血管重建);在54例继续口服氯吡格雷的患者中,18例再发心绞痛,其中有8例再次靶血管重建。

应用SPSS19软件建立数据库文件,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徒步群体收入水平、职业统计见表1。

表1 徒步群体收入水平、职业统计

职业 收入水平 学生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企业人员自由职业其他合计 没收入460005253 2万以下235105126 2—5万052219643 5—10万0451216441 10—20万03048419 20—50万0102317 50—100万0000134 100万以上0000123 合计481612494823196

在因子分析基础上进行了不同个人特征变量和休闲徒步群体动力特征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

2.1 不同个体特征变量的交往动力效应分析

表2结果显示,在略高于95%的水平下,群体动力中的交往动力效应特征变量在年龄(F=2.13,P=0.044)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交往动力效应特征变量的均值10岁以下(1.9592)最高,11-19岁(0.3855)其次,50-59岁(0.0461)最低。从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看,10岁以下童年期,20岁以下包含了少年期、青年期,此阶段的社会性认知及社会性交往的发展最为突出: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开始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由深入浅,思维也逐渐抽象化。他们天真活泼;乐于分享、合作;面对新事物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且愿意探索。因而,在交往方面,他们的表现尤为出色。而50-59岁的人群,目前还是家庭的中坚力量,一般是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担子最重,即使孩子毕业工作,但也在操心阶段,这个年龄层的经历相对复杂,最好的年华却出现在最动荡的年代,所谓的老三届也有包含在里面的,当时的工矿,农场,插队,参军是分配的,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和事业当中,许多人曾艰苦奋斗,但结果还是成两级分化,有的很有建树,有的到现在还默默无闻。他们的吃了不少苦,因而面对交往,会比较相对谨慎。相较于上述三个年龄层,除60岁以上人群均值(0.0932)稍低外(可能由于老年对亲情更加看重,对社会关系的关注度有所减弱),其他年龄层的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大,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的交往的需求也越发强烈。因而如何理解这部分人的需求,也成为了解决诸多社会性问题的一个重点。

表2结果显示,在略高于95%的水平下,群体动力中的交往动力效应特征变量在年收入水平(F=2.255,P=0.032)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多重比较(方差齐性用Post Hoc Tests中LSD方法检验,方差不齐性用Games-Howell方法检验,下同)的结果显示:没收入人群与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人群有显著性差异(P<0.05);年收入2万元以下人群与年收入在2-20万元人群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年收入在20-50万元者有高度的显著性差异(P<0.01)。从表1可看出:没收入人群总人数53人,年收入2万元以下人群26人。没收入人群与其相对应的职业分别是学生(46人)、自由职业(5人)和其他职业(2人),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而年收入2万元以下人群所对应的各项职业皆有。学生群体平常都处于学校,学业的压力及各类补习让学生们处于压迫状态,他们需要交友、需要放松的动机强烈,其二是由于社会经济的提高,父母对子女的体能培养也越发重视,中、小学生没有经济能力,但父母会主动为他们报名参与各项户外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又缓解了压力。而大学生已为成年人,他们没有生活压力,敢闯敢拼,除去父母对其生活上的支持,他们也愿意靠自身努力赚取一定的生活补贴,可以跟随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相比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人群,无收入者更愿意相信群体,更愿意与群体中的参与者互动交往,来满足他们的交友需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如今的生活来说,年收入2万元以下属于经济窘迫状态,要忙于工作、养家糊口,甚至休闲的时间都会挤出来去赚外快,生活压力、及囊中羞涩让这部分人群交往的时间变少。2—20万元算不错的年收入,工作的稳定、待遇的优势及良好的心理状态,会让他们有更多时间与人交往。而年收入20—50万在国内属于中层收入,用俗语说已达到了小康水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划分,这一类人群已跨过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分界线,进阶到了社交需求的层次,这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群体动力学的交往因素。

2.2 不同个体特征变量的活动动力效应分析

表2结果显示,在略高于95%的水平下,群体动力中的活动效应特征变量在职业(P=0.021)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则无显著性影响。活动效应特征变量的均值其他职业(0.6024)最高,事业单位人员(0.2421)、自由职业(0.2102)次之,学生(0.071)、公务员(0.0702)、企业员工(0.0503)最低。从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其他职业与学生、公务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企业员工、事业单位人员、自由职业人员非常有显著性差异(P<0.01)。原因可能是学生处于学习阶段,学生们的活动群体大多在学校和班集体;在所有职业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公务员都是“香饽饽”,不仅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而且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公务员是指在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较强的保密性,因而,职业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的活动圈。企业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及自由职业者(从访谈中可知,大部分自由职业者都为个体经营户)可以看做同一层次,他们虽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工作压力也不小;休闲时间虽然相对固定,但大多为法定节假日,参与活动的人流量会影响到他们对活动参与的热情程度。“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机”。通过访谈,了解到其他职业的人群大多来自各个户外文体公司及户外俱乐部,他们的年龄在18-50之间,对户外有着极大的热情,他们精力充沛、对陌生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有探险精神,他们是懂户外的专业人士,对待事物的认识和想法多,他们深刻明白户外锻炼的作用,愿意与其他人交往互动,更希望成为活动集体中的队员,他们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最强,因而他们是休闲徒步群体的主力。

2.3 不同个体特征变量的舆论宣传动力效应分析

表2结果显示,在略高于95%的水平下,群体动力中的宣传动力效应特征变量在年龄(P=0.024)上具有显著性差异,10岁以下的均值为0.5540最高,60岁以上的均值0.0326最低,从数据上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值呈下降趋势,可以得到的反馈是宣传动力对年轻人的影响较大。多重结果显示,10岁以下与60岁以上具有高度的显著性差异(P<0.0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认知过程中的三种技能分别为:同化、顺应和平衡。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心理过程,当人们在接受新事物时,需要主体(自身)和客体(外部刺激)相互作用而实现。10岁以下的人群处于前运算、具体运算阶段,在面对新事物时只凭感觉认识事物,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能运用思维但逻辑性不强。因而,他们对新鲜事物的热情最高。而60岁以上的人群,历经世事,对事物的判断有着自己的看法,价值观已成固定的模式,难以更改,因此受舆论宣传的影响小。

表2结果显示,在略高于95%的水平下,群体动力中的宣传动力效应特征变量在职业(P=0.029)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从均值上看,学生(0.0199)最低,公务员(0.3626)最高,其他职业的均值差距较小。原因可能是学生为特殊群体,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面对的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对外界的信息接触较少,获取的信息的渠道及其认知事物的角度均不相同,所以,学生群体在休闲徒步群体中舆论宣传信息影响最小。公务员作为稳定的群体,一般为高学历、高收入人群,他们收集信息的速度快、方式多、且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及其认同度极高,因此,他们收舆论宣传动力的影响大。从多重比较的结果来看,除学生与公务员群体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职业均无显著性差异,这也能侧面体现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的流通速度加快,人们认知事物的速度也在加快。然而,新事物的出现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户外行业在国内的发展刚刚兴起,各个活动的模式均在摸索阶段,针对户外的法律也并不完善,因而,国家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户外休闲运动的认知,也能号召更多的爱好者参与到户外运动中来。

2.4 不同个体特征变量的情感动力效应分析

表2结果显示,在略高于95%的水平下,群体动力中的情感动力效应特征变量在性别(P=0.007)上具有高度的显著性差异。情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性别上表现出不同。从均值来看,男性(0.1076)低于女性(0.1168),说明在情感需求上,女性比男性更强烈。根据国内的历史脉络,男、女地位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男尊女卑,男性占主导,女性为附属,因而,在社会地位上,男性高于女性。从核心家庭来看,男性发挥着工具性功能,而女性发挥着相夫教子的功能。社会地位的不同会造成男子的支配欲望强烈,女性受传统文化影响所扮演的角色特征为:温顺、体贴、安分。因此,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从各种信息渠道中接受了女性为弱者的信息,从而产生自卑感,使得女性在情感上的依赖性强。虽说目前社会中,女性地位有所上升,绝大部分女性有经济上的独立,但对于家庭、子女、丈夫所承担的责任、义务的价值观却变化不大,女性在自我牺牲的同时,她们的内心深处无时不刻在寻找着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释放,以充实自身的情感生活,减轻生活的压力。

表2 不同个人特征变量和休闲徒步群体动力特征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个人特征值交往动力效应活动效应宣传动力效应情感动力效应价值观动力效应 均值F值.sig均值F值.sig均值F值.sig均值F值.sig均值F值.sig 性别男0.04160.3110.5770.08771.3910.240.07080.9050.3430.10762.492**0.0070.03850.2660.606 女0.03830.08080.06530.11680.0355 年 龄10岁以下1.95922.13*0.0440.23620.9910.4330.55402.337*0.0241.98502.079*0.050.61640.390.885 11-19岁0.38550.10160.35380.31880.0756 20-29岁0.05630.09760.25660.12290.0771 30-39岁0.08260.08750.19980.04980.1390 40-49岁0.10630.03600.11730.04680.1447 50-59岁0.04610.23970.05430.04910.0329 60岁以上0.09320.88720.03260.64600.1750 学历水平小学0.02590.5520.7360.11301.3070.2630.37740.8620.5080.86831.4350.2030.00460.4410.819 初中0.34500.49090.19391.46450.4473 高中或中专0.26400.07870.07760.13440.1714 大专0.01200.04660.22420.10070.0659 本科0.05540.04410.09970.04520.0600 研究生及以上0.13840.76370.27490.19170.1709 年收入水平没收入0.02922.255*0.0320.02512.255*0.1520.00750.3810.9120.01522.061*0.450.11282.216*0.035 2万以下0.12800.04590.25650.16670.0569 2-5万0.01850.12270.00810.32430.0950 5-10万0.07570.33230.03170.25480.0892 10-20万0.10160.13140.17500.39470.1907 20-50万0.88460.13430.23100.36821.2987 50-100万0.37991.11000.06360.23010.4584 100万以上0.80370.05670.02150.78650.1306 职 业学生0.07430.670.6470.07102.454*0.0210.01992.316*0.0290.04541.1170.3530.14360.5760.719 事业单位人员0.33660.24210.29750.26120.0044 公务员0.09580.07020.36260.05850.2691 企业员工0.02410.05030.05520.26310.0734 自由职业0.11370.21020.23610.14150.0813 其他0.15320.60240.17280.01720.1430

表2结果显示,在略高于95%的水平下,群体动力中的情感动力效应特征变量在年龄(F=2.079,P=0.05)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从均值结果来看,10岁以下及60岁以上的数值较高,11至29岁次之,30至59岁较为稳定。从心理学角度看,感情必须经历四个阶段:共存、反依赖、独立、共生,笔者认为情感需要与年龄的关系也存在这四种表现。10岁以下的人群大多在少年期,少不更事,对父母及家人的的依赖性极大,处于共存阶段;11至29岁历经少年期、青年期及成年早期,他们的心理也从心理断乳期开始过渡,此阶段他们处于皮亚杰理论的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对情感需求有自己的看法,情感表达一致时,他们愿意接受。不一致时,他们会强烈拒绝,因而,此阶段为反依赖阶段;30至59岁阶段是人类经历最旺盛的阶段,此阶段会为优质生活、理想工作而打拼,会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在情感表达上会稍低,因而,此阶段为情感的独立阶段;60岁以上的人群处于老年期,这可能是由于辛苦了半辈子,自我价值实现已基本完成,人老了以后对物质需求下降,他们更在乎情感的释放,愿意与人亲近,也需要找寻倾诉的场所,回归本我,所以,老年人处于共生阶段。从休闲徒步群体的情感动力需求来看,此四阶段的形式也在情理之中,户外活动的组织者应重视共存、反依赖及共生的三个阶段的情感动力,并开发独立阶段在情感动力需求的效应。

表2结果显示,在略高于95%的水平下,群体动力中的情感动力效应特征变量在年收入水平(P=0.045)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从多重比较的结果来看:年收入在2至5万元的人群与年收入在5至10万元、10至20万元的人群成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与其他各收入阶段的人群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年冬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报告显示全国32个主要城市平均月薪酬为6070元,即个人年收入均值为72840元,人均年收入在2至5万元的人群生活表现出“手头紧张”,5至20万在均数上下浮动,甚至超过均值,达到“舒适水平”,因而可以推断在徒步群体中,经济收入越高的群体,在表现情感需求方面更有优势。而年收入超过20万以上的人群可能参与此次户外徒步的人数较少,所以没有体现出显著性差异。但从均值数据显示:没收入群体(0.0152)均值最低,100万以上群体(0.7865)均值最高。100万以上的人群收入相对稳定,不需要为物质生活承受家庭的压力,他们不需要操心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能充分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他们追求精神生活,愿意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块参与活动。而无收入人群因为承受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休闲的时间他们的重心都放在考虑解决此类问题上,可见,绝大多数情况下,收入的高低也影响情感的表达。

2.5 不同个体特征变量的价值观动力效应分析

表2结果显示,在略高于95%的水平下,群体动力中的价值观动力效应特征变量在年收入水平(P=0.035)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从均值上看,除无收入者群体,其他年收入在10万以上的人群,均值都大于0.1。户外运动在国内的兴起,既为休闲体育带来了活力,也拉动了体育消费水平,进一步促进了体育爱好者的消费。低收入人群在消费的同时会考虑收入情况,产品情况,个人习惯和喜好,以及对市场的预期等等方面,这是由中国一些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而高收入人群通常是因为需要才进行消费,在此的过程中不会太在意旁枝末节,因而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的消费观念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此次徒步调查中,没收入群体大部分为学生,从消费者职业和身份特征上分析,花钱相对不仔细的就有高校学生,原因是学生花费的并非自己所挣,心理上难以体会挣钱不易,因而消费的观念与高手者相似,其均值也相对较高。当前我国社会上存在着“高收入者不想消费、中收入者不敢消费、低收入者不能消费”的问题,这正是受消费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也是作为休闲体育组织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交往动力效应对休闲徒步群体动力效应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在个体特征中不同年龄阶段之间有显著性性差异,20岁以下的徒步人群交往动力效应最明显,其他阶段随年龄的增长,交往动力越明显。除此之外,年收入水平与交往动力效应有显著性变化,除学生群体外,收入越高,交往动力越明显。

活动效应对休闲徒步群体动力效应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在个体特征中不同职业在活动效应方面存在差异,部分职业的局限性限制了其活动圈,活动效应对企业员工的影响最小。

舆论宣传动力效应对休闲徒步群体动力效应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在个体特征中不同年龄阶段之间有显著性性差异,舆论宣传对年龄层低的人影响较大。其次,舆论宣传动力与职业也呈显著性差异,职业的稳定对收集信息更有利。

情感动力效应对休闲徒步群体动力效应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在个体特征中不同年龄阶段之间有显著性性差异,年龄层次低于10岁、高于60岁的人群,情感需求越强烈,群体动力形成的情感效应女性比男性高。除此之外,情感动力与年收入水平也呈显著性差异,经济收入越高的群体,在表现情感需求方面更有优势。

价值观动力效应对休闲徒步群体动力效应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在个体特征中与年收入水平有显著性性差异。收入水平层次较高的人群,其消费的价值观越相似,收入水平层次越低的人群,则相反。

3.2 建议

户外徒步运动作为我国城镇居民低碳生活的方式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而户外运动的不断发展最核心的落脚点在于每一个参与的个体。从上述结论来看,群体动力效应对休闲徒步运动的发展有直接影响。要使徒步运动健康的发展下去,作为徒步运动的组织方,应重视徒步运动及其作用的推广,扩大徒步运动的影响力,满足大众对户外休闲运动的需求,使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对于休闲徒步群体动力效应的开发,应针对个体特征的不同,加强户外运动的场地设施的多样性、管理方式的开放性、法律保障完善性,以给予户外行业更强劲的动力。

[1]朱华.休闲体育的概念与内涵[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8):107-108.

[2]李腾.徒步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13-23.

[3]郝光安.钱俊伟.浅析徒步运动的当代社会价值[J].第二届国际(中国)徒步论坛论文集,2010:21-22.

[4]朱焱,张孟昌.企业管理团队人力资本、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3:45-48.

[5]王涛.群体动力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91-93.

[6]刘家用.群体内聚力与领导行为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1):77-79.

[7]张铁明,谭延敏,陈善平,等.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形成的群体动力效应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4):51-58.

Study on Group Dynamic Effect of Leisure Walking Group——Based on Single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Method

KUANG Xiaoqin, etal.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0, Guangxi, China)

2015年度广西高校高等学校科研项目(KY2015YB494)。

旷晓琴(1991—),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户外运动。

杨杰夫(1973-),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户外运动。

猜你喜欢

年收入均值动力
No.3 海底捞预计2021年最高亏损45亿元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年收入3000万美元的玩具网红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最难成为1%人群的美国州
动力船
均值不等式失效时的解决方法
均值与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对偶均值积分的Marcus-Lopes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