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2018-12-03田晓清

消费导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田晓清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基本前提,是顺利推行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研究生个体能力发展的需要。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对学术能力的研究基础上确定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的基本内容。提出适合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学术能力 高等教育国际化 创新型人才

一、什么是学术能力

国内研究者认为,学术能力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相关素质,具体表现为: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能力、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的生成与厘定的能力、做出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以及对学术前沿的敏感。究者将学术能力归结为学习专门系统知识的本领,探究学问、发展学问过程中所采取的科学方法,以及该过程中所具有的批判创新精神等。

國外学者认为:学术能力是由能促进学习者获得学业成功的技能、态度和行为组成的一个多维概念,包括学术技能、学习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学术动机和学术参与等五个要素。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国内外学界对学术能力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外学者认为学术能力除了包括学术技能外,还包括学习技能、学术动机、人际沟通技能和学术参与。国外大学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学术技能的培训,主要目的是为了识别造成学习者学业失败的各种原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术技能提升,以便学习者获得学业成功和形成对学习者在校学习期间和将来都有用的研究能力。国内学界对学术能力的理解更倾向于将其等同于科研能力以及与科研能力相关素质的培养,譬如,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料的搜集,整理能力、系统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研究方法的掌握、创新能力的形成等等。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加强和深化各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开放各国教育市场,从而培养具有世界眼光、胸怀全球、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我国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培养的各个环节更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标准成为研究生的首要标准。由于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直接影响国家的学术发展水平。因此,学术能力的培养便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一)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效实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基本前提

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设立并实施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旨在促进中国高水平大学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国家建设所需各行各业的拔尖创新人才。2007年,国家公派研究生人数将近4000人,到2012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新派出13,394人;至2016年度派出人数已达30,014人,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年度派出人数增长了1.2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总人数为107,005人,此后公派留学人数持续快速增长。这一项目的实施,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也开阔了我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为中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与我校公派出国学习的博士生和访问学者以及自费出国留学的部分学生进行交流后发现,三类出国留学的群体比较一致的反馈意见是:中国学生,学者的学术能力比较欠缺,在学习和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外语水平较低,跨文化人际沟通技能较差,导致学生在课堂内外与教师和其他非中国文化背景的学生学术交流不畅;2)学术能力基础薄弱,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和科研素养,包括资料的搜集整理、批判性阅读、研究方法的系统学习、学术论文的规范写作,等等;3)学术道德意识不强,对于如何预防学术剽窃以及如何解决学术伦理问题缺乏意识。国外留学人员身上反映出来的学术能力欠缺问题,使全面提升我国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是顺利推行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2005年《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注意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问的学术活动”。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无论是改革目标还是改革措施,都强调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强调研究生培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导,要让研究生“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创新”。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同时支持高校走出国门,为世界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内涵发展的显著成效。

(三)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符合研究生个体能力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历来重视宽厚扎实的知识积累。不过,是以牺牲学生的自由活动、自由发挥时间为代价的。由此也牺牲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在传统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之下,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先天不足的情况已经得到证实。根据有关研究人员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的调查结论,我国目前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理论型人才缺理论,应用型人才缺实践”。硕士生和博士生均反映,在完成学位论文中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是“自身知识基础和科研能力的制约”。该项调查研究还指出,我国博士研究生学术视野比较狭窄、学术前沿意识不够、学术训练不足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已显得比知识积累更重要;综合素质,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因此,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也是研究生个体能力发展的需要。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

研究生是国家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的核心来源,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科研力量的培养和科研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创造能力,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动力,对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来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思维,对走上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和提升学术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提出了研究要从社会历史事实和社会生产实践出发的观点,强调应该从已有的事实和事件中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训练思维是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设置

首先,在基础课的设置方面,进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相互渗透的课程设置。强调研究生要跨学科和跨专业的课程学习。允许研究生生自己选择课程,学生不仅可以跨专业、跨院系,甚至可以准许研究生跨学校进行学习。其次,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将跨专业、跨学科的选修课程进行交叉设置。将选修课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根据个人专业领域、职业需要、学习兴趣、基础能力等来自己决定每个学期的选修课程。并要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扩大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层次,注重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学科的交叉融合,营造有利于学术能力创新的学科生态。学校要重视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培养研究生积极学习不同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努力尝试交叉学科知识的运用。只有长期的不同学科知识积累,才能逐步建立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使其具备敏锐地发现科研问题、捕捉科研创新点的学术能力。

(三)改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更长于思辨,善于创新

我国研究生教学情况普遍采用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模式,即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角,研究生在课堂上只是听、记。教师偏重继承、重复前人的知识,不重视、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上缺乏以问题探究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长此以往,研究生缺乏标新立异、开拓进取的勇气、精神以及科研创新的能力。因此,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主角,采取个人撰写报告、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讨论增强研究生的学术意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为研究生未来构建严谨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

(四)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兴趣,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

具有高水平学术成果的研究生,一定时刻保持着对该领域内研究动向的密切关注,凭借着对研究的热情和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浓厚兴趣,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来从事自己的研究。这种努力与坚持源于自身对科研的兴趣以及对研究的热情。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探索源头,发现本质,兴趣是最有力且最长久的内在驱动力。只有专注的进行学术研究,才能提升学术能力,产出更多的学术成果。

(五)提倡广博的研究生教育,扩大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哪一种新技术将会给未来世界带来何种变化都是未知数。因此,研究生的教育为未来所做的准备,不是为将来从事某一职业而进行的系统训练,而是使研究生在未来能够适应世界变化的一种教育。所以在研究生的教育中,应规定学生,必须有一半的时间,用于学习本院系以外院系所开设的课程,并准许学生依据个人特质、兴趣自主选择课程。使研究生在广泛的学习过程中有能力清晰地、批判地思考,并掌握了解和认识自然、社会的思维方法,了解不同的价值观、传统和制度,并最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此,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六)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促进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高

斯坦福大学校长在一次讲演中曾经提到:“学术自由是大学的不可或缺的灵魂。”大学中的研究生教育更应倡导学术自由,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鼓励研究生个人的个性化發展,支持学生表达不同的学术观点,尊重学生在科研上的选题。只有建立这种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才能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培养具有高水平学术能力的研究生。只有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科生态,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才能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七)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术能力

积极鼓励研究生采取各种方式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如提交会议论文、参加会议交流以及会议发言等。并将研究生的每篇会议论文纳入到研究生成绩考评体系中,核定为科研项目的成绩。只有建立这种长期的鼓励机制与制度,才能激发研究生对本研究领域最新动态了解的兴趣,并加以深入研究,从而研究生的学术交际空间,使研究生在实践中提升学术能力。

(八)建立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价制度,重视研究生学术原创的价值判断

建立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估制度,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学科交叉能力、理论基础能力以及学术活动参与能力等纳入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价体系。之后开展研究生学术典范评选工作,引导和激励研究生进行学术创新,鼓励学术争鸣,重视学术原创的价值判断,营造浓厚的争先创优氛围,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总之,提高研究生学术能力是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更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诉求。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科学领域人才和学术研究人才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并且正坚定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因此,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专门人才,创新和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论学术界的全球公民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服务性产业化发展初探
中国高铁“走出去”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