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学校最理想
2018-12-03吴非
吴非
每到升学季,总会有很多家长为择校而焦虑。而老师要回答家长的询问往往很难。比如:许多家长关心的是“这所学校抓得紧不紧”——如果告诉他“抓得紧”,你以为他放心了,但他可能又会担心“作业多”;如果告诉他这所学校“负担不重”,他又会认为“负担不重”就是“抓得不紧”……我接触的家长,常有这样没完没了的焦虑。这是“输不起”又“想赌一把”的矛盾,我理解他们的焦虑。择校应当考虑哪些因素,如何权衡,是家长面前的难题。我们当然希望不存在择校的矛盾。但如果有机会,能做选择而放弃选择似乎也不对。
那么,什么样的学校才算是理想的学校呢?
遵守教育常识,按规律办学,“把学生当人对待”的学校,是理想的学校。学校严格遵守教育法规,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首要保障。学校坚持按规律教学,不吹牛浮夸,不胡乱折腾,保护学生安静地学习,即使不得不考虑升学率,也能守住底线,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这样的学校,可以算比较理想的学校。学生在这样的学校,能看到值得尊敬的人和事,能获得教养和智慧,同时能找到一生的朋友。
时下一些学校为“创名牌”,想方设法给学生家长灌输“成功学”,他们蔑视教育法规,不择手段地追求升学率,靠加重学生负担来掩盖教学能力的不足,牺牲学生健康以换取文化考试成绩,公然在教学中鼓吹“丛林法则”,把教育扭曲成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等等。这些不良行为,败坏了教育的声誉,污染了社会风气,更值得警惕的,会破坏学生对“教育”的敬重。给学生宝贵的童年、少年和青春留下痛苦记忆。如果在选择学校时不考虑这类因素,不管今后“成功”与否,都会给人生留下不堪回首的一页。
理想的学校,是适合孩子就读的学校。学校的升学率要考虑,可是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愿望。你的孩子是什么样的状态,适应性强不强,心理承受能力如何,有没有个人的意愿,不能不考虑。因为是他在读书。择校不是为家长的面子。择校风起,众说纷纭,大多数家长有从众心理,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学习状态,盲目地攀比,别人去A校,我的孩子也得想法子去上A校,至于孩子是否适应A校,完全不考虑。这样择校造成的后果,最终要由孩子承受,很不公平。
有些因素也被家长忽略了。在大城市,择校不能不考虑“就近”原则,孩子往返可以节约比较多的时间,休息时间有保证,未必要舍近求远。近年“租房上学”的现象普遍,住在一个“不像家”的地方,孩子会不会有所失?换作我,可能不太愿意,更不用说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我不止一次地听家长抱怨,贪图读名校,结果“择了大门没法择小门”,孩子遇上一两个无法接受无法适应其授课方法的教师,进退两难,后悔莫及。
家长在择校时,还须注意不要超越家庭经济能力,虽然为了孩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但客观上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许多家长虽然放言不求孩子用成绩回报,一切只是为了爱,可是也要看到孩子在成长,你埋藏在内心的期望,他不可能一点也没感觉。而当他一时无法报答这种爱的时候,他的内心会不平静,会出现新的矛盾。家长不如给他一个正常的环境,让他没有任何精神负担地学习。说不定他能高飞。
基础教育中的择校矛盾困扰了很多家庭,目前社会还没有条件彻底解决矛盾,这个难题也许会长期存在。现今家长能做的,是尽可能地克服焦躁情绪,和教师一道,学习并遵守常识。我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家庭在升学问题上一直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包办代替,毕竟这是学生自己的事,应当让他们从小就有思考和选择的机会。我观察这些学生,在学习上不一定全是出类拔萃之辈,但他们有个人意志,有选择判断能力,有自信心,比别的学生有更强的克服困难的能力。
如果真的有什么“起跑線”的话,也许指的是家庭文明教养水平。有一个充满亲情、富有理性和学习智慧的家庭,我看远比学校的牌子重要。
微言
中学教室装“天眼”:开小差立马被发现!近日,杭州一中学引进“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在教室前安装包含三个摄像头的“天眼”,不仅能监视学生是否开小差,甚至能捕捉学生面部表情。一天8节课,320分钟,有几分钟你是在专注听课的?不专注的时候你在干什么?系统都会得出结论。
@小碎花裙:有点心疼现在的学生,各种各样的发明都要在他们身上做实验。
@哈喽肖:如果系统得出学霸的专注度其实不太靠前,而最靠前的人成绩又不是最好的,那就尴尬了。
@云深不知处:要是装在我们教室,不好意思,马上转学,我连一秒钟分神都不行吗?那老师上课打个喷嚏喝点水,我还得全神贯注地研究鼻涕喷得多远水喝了多少毫升吗?学生也是人。难道老师上课的时候就永远不会开小差吗?
@水瓶座轻骑兵:天哪!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背啊?生下来就放“监狱”里。
@挡不住的飞哥:评论为什么都是一边倒啊?人家也可以作为判断老师教学水平的一项指标啊,可以分析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规律啊。
11岁娃写回忆录: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最近,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写的回忆录火爆朋友圈。文中有很多在外人看来过于成熟的表达,比如“那年秋天,似曾相识,每个瞬间,堪称经典”“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等等。小学生的父亲说:“孩子快小学毕业了,对小学生活很不舍,所以有了这样的感触。”
@雾蓝皂角:愁的定义是什么?边界是什么?什么年龄段都有自己的“愁”,请不要忽略和小觑孩子的“愁”,或者说,至少应该给他们的“愁”一点点尊重。
@玫瑰牛奶糖:当时我们班主任不许我们在作文里写年轻,他说他才是年轻。
@蘑菇怪四月睡不够:大概上了初中就不年轻了吧!
@安静的酱油:我看了全文。现在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已经这么高了?且不说最后那句引用的,整篇文章写实跟抒情切换自如,用词丰富,而且感叹的点更像老年人回忆起年幼时光。
@张兆瑞:真的不要低估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写作水平,有的人的文字功底真的很强,不知道一些人在酸什么!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