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儒学的继承

2018-12-03刘东超

中国德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儒学诚信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儒学有诸多继承,这是由于二者都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过程之中,都是这个民族的重要思想者基于时代实践提出的重要理念,都使用汉语这一独特的语言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重要成果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和社会意识论,又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对我国现实进程的理论归纳。所以,它是多种思想资源和当代实践的总结和升华。

儒学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明显吸取了其中一些重要的理念。

儒学高度重视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甚至认为它有基础性的作用。孟子说:“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1]孟子把仁义比喻为人的安身立命之地,认为放弃仁义便是对自我的放弃,这里面包含着道德是人生之根本的意涵。《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这段话明确指出,无论是君主还是普通百姓,道德修养都是做人的根本,并认为如果在根本上出现混乱,其他方面肯定会出现问题。《大学》还进一步讲了在国家统治中,君主道德修养和财富获取的关系:“德者本也,财者末也。”[3]说明了从具备高尚道德到获得土地财富是一个必然的逻辑过程,强调了道德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和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没有像儒学那样将道德置于如此高的地位,但它仍然高度重视道德的社会功能。习近平总书记说:“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4]这里他强调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基础意义,并从此推出我党在人才使用上把品德作为前提和根本的原因。从以上引用中我们能看到:从传统儒学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着共同的理念。

和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在儒学中有大量论述。比如大家熟知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中庸》还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5]这是从人的情感控制角度谈到达和谐的途径,作者认为,如果人将自己的情感调整到“中和”的境界,就可以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而以今天的逻辑看,人的情感状态和天地万物状态之间还有许多复杂环节,《中庸》的作者没有详细讨论这些环节,因而文章有些不易理解,但毕竟提出了“中和”这样重要的概念,为理解和谐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儒学对和谐的思考是多个层面的,也是比较深入和有特色的。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和谐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多方的肯定。“和为贵”这样的表述就多次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值得重视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和谐有过较为全面的思考。早在2006年,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音律的和谐;青山绿水,山峦峰谷,这是自然的和谐;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天人合一,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谅解宽容,与人为善,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各阶层平等和谐,兼容而不冲突、协作而不对立、制衡而不掣肘、有序而不混乱,这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和谐。和谐就是指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以及社会内部诸要素之间等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生共荣。”[6]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全面阐述了世界上的多种和谐,强调了和谐就是多种要素的均衡和共振,实际上指的就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状态。

诚信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理念,在儒学中表述得非常多。从《论语》的“民无信不立”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到《易传·系辞上》的“人之所助者,信也”再到《礼记·儒行》的“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都在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南宋名相杜范有一首诗专门讲了诚信:“实之谓信,言巽行果。言有不实,自丧厥我。谁其掩之,不善已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7]这实际上是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演绎和解释,肯定了诚信对于个人道德的基础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曾从多个角度阐发诚信的重要性。他在巴基斯坦议会发表演讲时说:“巴基斯坦认为‘诚信比财富更有用,中国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两国传统文化理念契合相通。”[8]在讲到劳动时,他又说:“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9]诚信并非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从传统儒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

较之和谐和诚信,敬业是一个更为具体和专门化的观念。或者说,它不包含过于复杂的理论内涵。因此,对它的理论阐发并不多,反而对它的具体描述比较丰富。比如,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0]这是讲国家治理者的敬业,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这种敬业的优秀例证。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也是一个敬业的典型。他在医界成名之后,求医者络绎不绝,而他总是风雨无阻地出诊。他早年业儒的经历也许可以说明他的敬业和儒学的浸染有关,我们从他的著作《格致余论》的名字就能看出儒学对他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敬业的表述往往集中在某些具体领域。比如,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教师时说:“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11]这里解释的是教师的敬业。在讲到航空时他又说:“希望大家继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扎实做好首飞前的准备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装备制造能力、使自己的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再作新贡献。”[12]这里阐明的是航天工作者的敬业。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和传统文化(包括儒学)的敬业一脉相承、相通相连。不过,今天敬业的具体内涵比传统时代要复杂和丰富得多。

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两项内容,即爱国和友善,这在传统文化中也有明确的渊源。从基本原理上观察,这二者都符合儒学的基本精神,具有爱国、友善精神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有必要指出的是,传统社会的爱国往往和忠君纠缠在一起,这是那个时代政治制度作用的必然结果,我们要辩证看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儒学有诸多继承,这是由于二者都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过程之中,都是这个民族的重要思想者基于时代实践提出的重要理念,都使用汉语这一独特的语言体系。

参考文献:

[1]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507.

[2][3][5]大学·中庸[M].王国轩,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5,31,46.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6]叶辉.和谐社会需要平安—访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N].光明日报,2006-03-19(3).

[7]诗·杜范诗选(一)[EB/OL].[2018-05-11].http://www.tspoem.cn/menu/zpxx/song/SI/df.html.

[8]习近平.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5-04-22(2).

[9]习近平.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N].中国青年报,2013-04-29(1).

[10]论语[M].张海婴,译注.北京:中華书局,2006:4.

[11]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22].http://www.china.com.cn/news/2014-05/05/content_32283223_3.htm.

[12]习近平.“平语”近人—习近平谈航空航天事业[EB/OL].[2018-05-2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15/c_129283030.htm.

【刘东超,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和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 诗

猜你喜欢

儒学诚信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
谈儒学的“复兴”
儒学研究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