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2018-12-03马振清杨礼荣

中国德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校园

马振清?杨礼荣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中,就是要在文化熏陶中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认知,激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和信念,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行为习惯。

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集中反映了师生的精神气质和风貌,对学生思想品格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深远持久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规定了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内容和方向,而且是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

学校文化的逻辑必然

中小学学校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是增强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1.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境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日益推进和多种意识形态的出现,国家形势更为复杂。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尚小,知识储备不足、思维方式单一,很容易成为各类意识形态渗透的目标。而中小学作为青少年的聚集地,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牢牢占领和把握中小学思想阵地具有紧迫性、必要性和必然性。

然而在现实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的落地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大多是口头诵读,对其中所蕴含的深意缺乏思考,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教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需要深入,自觉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落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并身体力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多是理论讲解,学生的理解主要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仅仅停留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表层,力度远远不够。

2.中小学学校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时时感受着学校文化,因此,学校文化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这是中小学学校文化得以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以文化人的关键所在。其一,学校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呈现,使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有着更为直观、深入的理解。其二,学校文化贴近中小学生生活,集中展现了学生的思想特质和精神追求,从不同方面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深刻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其三,学校文化无处不在,渗透于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能够对学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促进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首先,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小学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等多个维度。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导向渗透于各维度中,才能实现学校文化建设在各个维度的同向发展。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情况还是学校文化建设成效评判的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推进得越深入,越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净化中小学学校文化。网络信息时代,中小学生接触的信息鱼龙混杂,不良信息对中小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同时,同辈群体对于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诸多不良价值观就是在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中扩散开来,进而对校园主流文化产生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整合、转化和引领中小学生思想的作用,能够引导学校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领奋发有为的学校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价值标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能够激励师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奋发向上、励志图强,从而推动美丽校园甚至美丽中国的建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学校

文化建设的精髓所在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小学学校文化的有机融合,最根本的是要在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及精神特质,在尊重规律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的常态化。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三个主题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学校文化中,要选择适合的主题,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至少要包括爱国主义、民主法治、文明礼仪这三个方面。

爱国主义是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中,是鼓舞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爱国是情感,是义务,是思想,也是行为。以爱国主义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就要将国史国情融入文化中,以文化的形式阐释爱国的内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形成健康的爱国情感和理性的爱国行为。

民主法治是重要内容。民主法治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将民主法治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就是要使中小学生在学校文化的熏染中正确把握民主法治的性质,认识到民主法治的实现有赖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继而从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争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文明礼仪是基础保证。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形象名片,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风貌。文明礼仪是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关键,关系到个人前途与国家未来。将文明礼仪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就要发挥校园榜样的示范作用,营造懂文明讲礼貌、懂规矩守纪律、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校园氛围。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三个体现

学校文化建设要体现战略高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就要体现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的内容,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和引领个人行为。

学校文化建设要体现价值立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就要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性,满足师生自我提升的需要;就要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指向,使中小学生认识到国家与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均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落脚点。

学校文化建设要体现精神品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就要突出问题意识。要将中小学生关心的问题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素材,使中小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逻辑。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两个规律

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第一,把握青少年身心特征。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时期,精力充沛,愿意参加各类活动;观察力强、情感丰富,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具有批判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就要尊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为学生提供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机会,增强学校文化的感化力和说服力,在认识与实践的互动共进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第二,把握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知情意信行的现实情况及其矛盾转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中,就是要在文化熏陶中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认知,激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和信念,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行为习惯。第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即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总和。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立足学生需要,以学生感兴趣的视角和形式为突破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助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尊重学校文化建设规律。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同辈群体文化中,以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学校文化,这需要中小学校各部门的协同配合。教师应主动承担起建设学校文化的责任,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有章可循。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中小学

学校文化建设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就要在校风营造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力渗透,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呈现,在文化活动参与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感知。

1.在校风营造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力渗透

首先,要抓好学风建设,以良好学风推动良好校风的形成。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还是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都需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此外,还要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端正学习动机,从自身做起,为国家贡献力量。第二,培育学生的规矩意识。懂规矩守纪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前提。中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自制力相对弱,这就需要有力的规矩约束。教师要完善班规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和要求落细落小落实。第三,营造良好的班风。班风是建立在班集体共同的價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的基础上生成的一种无形环境,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班级归属感和集体意识,班风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因此,教师要营造勤奋好学、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勇于创新的班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

其次,要充分发挥多种传媒的作用,以多种传媒引领校园风尚。校园广播、校刊等校园传媒以校园新闻及中小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主要素材,能够引起中小学生思想震动和情感共鸣,从而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将校园网建设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实现网络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推动。

2.在校园景观设计中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呈现

校园景观以其自然美感及人文意蕴体现、涵养和承载校园精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产生隐形影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的重要切入点。要在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计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特质,充分发挥学校文化景观的育人作用。

整洁、有序、富有美感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在无声中浸润学生的心灵,而且能够陶冶他们的情操、规范他们的行为。学校应选择多种类型的植被,优化色彩搭配,创新造型设计,利用植物设计出“爱国”“文明”“友善”等文字造型,全方位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精神。总之,要努力营造绿色、和谐、美丽、充满活力的校园自然景观,使校园的一草一木散发人文气息,使学生在美的浸染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3.在文化活动参与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感知

各类文化活动是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可以集中展现学生的青春活力,是中小学生理解、体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机,因此,学校要重点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学校文化活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娱活动的主题,着力打造以爱国将领、革命英雄、科学先驱、道德模范、敬业典型、志愿服务标兵等为原型的歌舞剧、话剧,将宣传教育融入节目编排、展演、宣传等环节中。鼓励以诗词或歌曲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来,使中小学生在视听盛宴与情感冲击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魅力和现实意义;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演讲和征文活动,为中小学生搭建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表达的平台。

组织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实践空间。学校可以定期带领中小学生走进红色景点、博物馆及展览馆等地方,使学生切实感知历史,在现实与历史的比对中感受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及文化自信,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认同;鼓励中小学生参加公益服务活动,通过做敬老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等走进社会生活,在了解社会现实的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先进人物、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使中小学生在铭记历史、展望未来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以多样仪式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仪式具有神圣感和庄严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强化意识。中小学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仪式中,通过入学仪式、毕业仪式等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通过升旗仪式等爱国主义教育仪式激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促使中小学生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及实践认同。

参考文献:

[1]王帅,肖文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5(6):78-80.

【马振清,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礼荣,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诗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校园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