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价格扭曲、收入分配与我国居民消费※

2018-12-03韦朕韬赵仁康

现代经济探讨 2018年11期
关键词:土地价格消费水平居民消费

韦朕韬 赵仁康

内容提要:探讨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一直是学者关心的话题之一。首先从理论机制上分析了土地价格扭曲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然后利用2000-2016年30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并使用了空间杜宾模型对土地价格扭曲、收入分配与我国居民消费三者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有:(1) 在我国,土地价格扭曲会抑制本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但能增加相邻地区的消费需求。土地价格扭曲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抑制作用要强于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2) 在机制检验中,土地价格扭曲会减少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从而抑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并且,土地价格扭曲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从而抑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升。(3) 在溢出效应中,在本地区土地价格扭曲情况下,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并不会促进本地居民到相邻地区消费,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后,却能抑制本地居民到相邻地区消费。最后,提出了加快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以及土地流转改革等政策建议。

一、 引言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根据西方经典消费理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也会相应提高,但是我国消费市场长期低迷,居民消费率一直处在偏低状态,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率存在较大差距。居民的消费不足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内在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不完善,要素的价格扭曲现象普遍存在,要素市场的扭曲对我国社会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在要素市场中,土地要素价格的扭曲尤为严重。那么,土地价格扭曲现象是否会抑制我国居民消费增长?背后的机制又是什么?基于这些问题,研究土地要素市场的价格扭曲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成因,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① 收入及收入差距。李军(2003)采用定量方法得出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水平呈负向关系。刘东皇、沈坤荣(2012)用实证方法验证了要素分配可以通过收入水平以及收入差距来影响消费增长,并且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占了43%。② 人口年龄结构因素。少儿抚养比与消费率具有正相关性,而老年抚养比与消费率有负相关性(张乐、雷良海,2011),少儿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会使消费需求下降(张玉周,2016)。③ 金融环境及社会保障体系。消费金融的发展、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消费信贷的发展都会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会抑制居民消费(万广华等,2001),同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居民消费(方匡南,2013)。④ 产业结构。李自琼(2015)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效应。王业雯(2016)用VAR模型实证得出广东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相互促进机制。⑤ 要素价格扭曲因素。冼国明、石庆芳(2013)用GMM方法研究了我国劳动力和资本的要素价格扭曲、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指出要素扭曲不利于居民消费的增长。谢冬水(2017)认为我国土地要素价格扭曲抑制了居民消费,我国土地市场的要素价格扭曲程度越高,则居民的消费倾向就越低,并对影响机制进行了检验。

根据文献回顾,笔者发现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一些改善:① 目前学者就要素价格扭曲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上。然而,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会对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是值得研究的视角之一,本文将研究土地价格扭曲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② 在研究指标选择上,学者较多采用土地出让金占比、国有土地出让面积等作为衡量土地价格扭曲的衡量指标,本文还采用不同用途土地价格之比作为衡量指标。③ 土地价格扭曲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空间关联性,已有文献的计量方法往往采用VAR模型、GMM回归等方法,但这种孤立的个体研究将存在估计误差。本文将基于空间面板模型,就土地价格扭曲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且对其中的影响机制进行检验。

二、 理论机制分析

1. 土地价格扭曲与我国居民消费

我国土地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存在严重的价格扭曲现象。在我国,土地价格扭曲更多表现为结构性扭曲,即工业用地价格偏低,而住宅、商服等用地价格偏高。廉价的工业用地成本让工厂即使大量生产低端、低附加值产品仍有利可图,不需要在新产品开发、技术研发上投入大量精力,这种低水平生产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由于工业用地价格偏低,政府为了收回土地成本,获得更多的土地财政收入,将住宅、商服等用地价格抬高(Yan等,2014),这使得居民需要用更多收入来购买这类商品,降低了居民的实际财富,降低了居民在精神层面消费的能力和欲望,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各地居民可以“用脚投票”,本地区的土地价格扭曲抑制了消费群体人数的上升,会引导一部分消费人群外流,增加了相邻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由于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的土地增值收益损失较大,实际财富严重缩水,再加上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与城镇居民相比,土地价格扭曲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更为不利。基于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假设:

假设1:在我国,土地价格扭曲会抑制本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但会促进相邻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

假设2:在我国,土地市场的价格扭曲对本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抑制作用要强于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抑制作用。

2. 土地价格扭曲、要素收入分配与我国居民消费

在我国土地市场上,土地价格扭曲表现为政府既是一级市场的垄断卖方,也是二级市场的垄断卖方。住宅、商服类的土地价格过高,会造成财富在政府和居民之间重新分配,即居民的一部分收入会向政府转移,从而造成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下降,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不利于其消费需求的提升。高房价一直是影响我国居民生活的基本问题之一,居民为了买房都会提前若干年进行储蓄,在大城市买套房甚至要花费居民一生的收入,严重影响到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和储蓄决策。在我国,由于城市中房价一直居高不下,买房甚至成为了城镇居民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房子成为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工具,许多城市都先后出现了“炒房团”、“炒房热”,许多楼盘甚至出现了“一房难求”现象,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房价的上涨趋势。如果城市中的房价上涨过快,居民无论是要买房住还是为了使自己的财富保值增值,都会增加在住房上的消费。社会中穷人往往主要依靠劳动报酬作为收入来源,而富人往往依靠资本收入,一部分住房成为了资本品后,会扩大贫富差距,会降低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土地价格扭曲情况下,即使居民的劳动报酬提高了,为了财富的保值增值,城镇居民也会将大量的收入消费在住房类商品上,相应地会减少在其他用途上的消费。

为了招商引资,政府采用压低工业用地价格的方法吸引企业前来投资,这其实是变相给企业发放补贴,随着用工成本的不断上升,资本价格相对下降,许多工厂更愿意用资本来替代劳动力,这会抑制部分居民的就业,引起居民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抑制消费水平的提升。同时,由于挤出效应的存在,政府吸引工业企业的入驻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第三产业的发展,会造成产业结构的扭曲(Li,2014),进而影响到居民消费需求提升。基于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土地价格扭曲会减少要素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从而抑制本地区居民消费水平提升。

3. 土地价格扭曲、城乡收入差距与我国居民消费

由于政府在土地市场上处在垄断地位,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政府与农民在土地补偿收益分配上存在不对等性,农民的土地收益受到了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降低了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会引起社会收入分配不平衡,从而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不利于我国居民消费的转型升级。根据2004年修改通过的《土地管理法》,为了公共利益,国家可以对土地进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该法规指出我国土地征收补偿费主要有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以及青苗补偿费。其中,土地补偿费的标准为土地在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费的标准为不超过土地在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15倍。这一标准显然没有考虑到土地要素在未来的增值收益,对农民来说并不公平。就目前情况看,我国现阶段的土地价格补偿金过低,在政府主导的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村居民处在弱势地位,这种情况造成了土地收益在两者间的分配不合理(Lichtenberg & Ding,2009),农民无法得到公平的土地补偿收益。农村土地虽然归农村集体所有,但农民没有自由的土地转让权。农民的收入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许多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仍然买不起房,拿不到城市户籍,享受不到在城市中应有的福利待遇,成为了半城镇人口,由于自身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低于城镇居民,在城市中也难以找到高收入工作,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由于未得到土地收益的合理补偿,农村居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财产性收入,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这种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更多集中在基本生活品上,降低了其在发展性产品和服务上的消费。基于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土地价格扭曲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从而抑制本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

三、 计量模型、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1. 计量模型设定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以及本文实际研究对象,本文将构造空间计量模型进行研究。为了不失一般性,本文先构造出基准模型,即空间杜宾模型,在下文实证分析中再看杜宾模型能否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或空间误差模型。并且,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将分别检验要素收入分配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机制的影响,下文为基准回归模型:

(1)

(1)式中C表示常数项,i代表各地区,t代表各年份,j为系数β的下标,ZX表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W表示权重,本文用的是邻近距离权重(0-1);NQ表示我国各省份的土地价格扭曲;KZ为本文控制变量,包括的变量有经济增长(GDP)、第二产业发展(EC)、第三产业发展(SC)、城镇化水平(CZH)、政府财政支出(ZF)、社会抚养比(FYB);μi表示地区固定效应;δ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下文将根据机制检验的需要,分别在基准回归模型中加入变量城乡收入差距(CXCJ)以及劳动收入份额(LDBC)。

2. 变量选取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居民消费水平,使用的指标为我国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本文的核心变量为土地价格扭曲,本文采用住宅用地价格与工业用地价格的比例作为衡量土地价格扭曲的指标。由于中国地价监测网上的数据为各个城市的地价,本文借鉴了尚晓晔(2016)的做法,如果只有一个省会城市的地价,以该省会城市地价作为该省份地价的代表;若是有多个城市的地价数据,以城市的GDP占该省GDP作为权重计算出新的地价作为该省地价的代表。但与该学者不同的是,本文没有采用不同地价的价格指数比例,因为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在2000年所有省份的土地价格扭曲程度均为1,这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本文用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实际价格之比反映不同省份土地价格扭曲程度的差异。当然,衡量我国土地价格扭曲的指标具有多样性,本文借鉴其他学者的方法,如采用国有土地出让面积作为指标(左翔和殷醒民,2013),国有土地出让面积越多,代表土地扭曲程度越大。也有采用政府财政中土地出让金占比作为指标的(谢冬水,2017),地方政府财政中土地出让金占比越高,代表土地扭曲程度越大。在下文的稳健性检验中将使用这两种指标进行研究。

在控制变量选择上,本文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支出、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以及社会抚养比这6个变量。①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采用GDP这一指标。西方经典的消费理论认为收入是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收入往往取决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② 城镇化发展水平将使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这一指标,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地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将会改变。③ 政府财政支出的指标为地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政府支出往往起着干预地区经济的作用,对居民消费可能有促进作用,也可能有挤出效应。④ 第二产业发展采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第二产业发展可以影响居民就业、收入、消费的变化。⑤ 第三产业发展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第三产业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消费品。⑥ 社会抚养比采用的指标为(0-14岁人口+65岁以上人口)/15-64岁人口,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

3. 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为2000-2016年我国30个省级区域(除西藏自治区外)的面板数据,被解释变量居民消费水平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核心变量土地价格扭曲的各项指标数据来自于中国城市地价指数动态监测网、历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机制变量劳动收入份额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数据以及控制变量中经济增长、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政府财政支出的指标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地区社会抚养比数据来自历年《中国人口和就业年鉴》。本文数据是绝对值的都以2000年作为基期进行平减处理,由于篇幅问题,本文没有列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注]有兴趣的读者可向本文作者索取。

四、 实证检验

1. 空间自相关检验

本文首先对我国30个省级区域(除西藏自治区外)的人均消费水平进行了空间自相关检验,如果各区域的人均消费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则需要采用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并且可以避免由空间效应带来的估计误差。如果不存在空间自相关,则采用普通计量回归模型即可。此相关性检验使用的空间权重矩阵为0-1矩阵(相邻地区取值为1,不相邻地区取值为0)。如表1所示,2000-2016年,我国30个省市居民消费水平的Moran值在0.2-0.3之间,基本上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我国各省份的消费水平确实存在空间相关性,需要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表1 2000-2016年我国省域消费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检验

2. 空间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

下文回归结果由Matlab软件得出,为了降低异方差等问题,本文将所有变量取对数处理。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选择上,本文采用Hausman检验。本文首先对非空间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并用LM检验和稳健的LM检验去分析模型的空间自相关性,模型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说明确实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由于篇幅原因,表2只列出空间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未列出非空间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本文空间面板回归同样需要进行Hausman检验,本文发现t统计量为46.74,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实证中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通过LR检验,本文发现采用时空双固定效应比较合适,如表2中的模型(3)。通过Wald、LR检验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表明空间杜宾模型不能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如表2所示),因而本文可以采用时间和空间双固定的杜宾模型进行分析。从表2的回归结果来看,模型(3)中居民消费水平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也从侧面说明本文用空间杜宾模型的合理性。回归中,LNNQ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土地价格扭曲对本地区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是,W*LNNQ的系数显著为正,土地价格扭曲对相邻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却有促进作用,这与模型(1)的回归结果较为相似,验证了上文中的假设1。从表3中的变量土地价格扭曲的效应分解中可能得出相同的结论。本地区的土地价格扭曲会促使本地居民去相邻地区消费,比如在高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情况下,由于本地区土地价格扭曲较高,本地区居民会去相邻地区买房,促进相邻地区的住房消费市场的升温。如表3,控制变量中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水平对本地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而政府的财政支出对本地区居民消费存在挤出效应,可能由于在我国消费市场中,过度的政府消费替代了居民消费。某一地区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发展对相邻地区的居民消费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可能由于地区之间的竞争激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提升会吸引相邻地区的消费人群,增加了本地区的居民消费,也使得相邻地区的居民消费需求下降。

表2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3. 稳健性检验

上文的回归结果表明,土地价格扭曲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抑制作用。但是,该回归结果可能会受到指标选择以及地区不同的影响。下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

(1) 如表4,在模型(4)、模型(5)中分别采用国有土地出让面积和土地出让金占比作为衡量我国土地价格扭曲的指标。变量土地价格扭曲的直接效应都显著为负,说明了土地价格扭曲对居民消费会产生抑制作用,上文的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模型(5)中土地价格扭曲的溢出效应为正,说明某一地区的土地价格扭曲在抑制该地区消费水平的同时却增加了相邻地区的消费水平,与上文结论一致,验证了上文中的假设1。

(2) 本小节将进行分样本研究。本小节将观察土地价格扭曲对不同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影响的差异。如表4,从系数上来看,土地价格扭曲对城镇地区居民消费的直接效应为-0.0630,对农村地区居民消费的直接效应为-0.0719,这意味着土地价格扭曲对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抑制作用要弱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从而验证了上文中的假设2。从模型(6)中溢出效应不显著,说明本地域中城镇地区的土地价格扭曲对相邻城镇地区的消费水平影响不明显。但模型(7)中的溢出作用显著,说明本地域中农村地区的土地价格扭曲在抑制该地区消费水平的同时却增加了相邻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

表3 各变量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分解

表4 土地价格扭曲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分解(稳健性检验)

4. 机制检验

下文将检验假设3和假设4,即土地价格扭曲是否通过收入分配机制来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机制分析主要参考学者温忠麟(2004)的检验方法。本文的机制检验分为二步:第一步,先将收入分配作为被解释变量,对核心变量土地价格扭曲以及各控制变量进行回归,用以检验土地价格扭曲是否对收入分配机制存在影响;第二步,将变量劳动收入份额和城乡收入差距分别加入上文的空间杜宾模型中,观察土地价格扭曲系数大小和显著性的变化情况。如表5所示,本文通过Hausman检验后,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土地价格扭曲通过要素收入分配以及城乡收入差距都会抑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在模型(8)中,土地价格扭曲对居民的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在模型(9)中,土地价格扭曲却显著地促进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如表6所示,将变量劳动收入份额和城乡收入差距分别带入模型(10)、模型(11)中,结果表明土地价格扭曲仍然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模型(10)中土地价格扭曲的直接效应为-0.0345,模型(11)中土地价格扭曲的直接效应为-0.0213,这两系数的绝对值都小于没有加入机制变量的模型(1)中土地价格扭曲的直接效应-0.0454。加入机制变量后,土地价格扭曲对本地区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下降了。并且,模型(10)和模型(11)中变量劳动收入份额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而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说明了土地价格扭曲确实可以通过减少劳动收入份额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来抑制本地区居民消费,验证了上文中假设3和假设4。在加入劳动收入份额机制后,土地价格扭曲对相邻地区居民消费的正向溢出效应不显著,经过Sobel检验后,发现Z值为0.65,小于临界值0.97,说明在劳动收入份额机制下,土地价格扭曲对相邻地区居民消费的溢出效应不明显。在加入城乡收入差距机制后,土地价格扭曲对相邻地区居民消费的溢出效应由正向变为负向,说明在本地区土地价格扭曲下,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后,无论对本地区消费需求还是相邻地区的消费需求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表5 机制检验(第一步)

表6 机制检验(第二步)

五、 结论与建议

我国的居民消费不足现象一直存在,并且影响了经济的内在稳定性,本文试图从我国土地价格扭曲视角进行解释。本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土地价格扭曲、收入分配和居民消费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论:一、 我国的土地价格扭曲会抑制本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但会增加相邻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与城镇居民相比,土地价格扭曲对本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抑制作用要强。二、 土地价格扭曲会通过减少劳动收入份额以及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来抑制本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三、 在溢出效应中,本地区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并不会促使更多本地居民到相邻地区进行消费,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后,却能抑制本地区居民到相邻地区消费。

基于这些结论,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一,加快我国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弱化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让各类用途的土地价格能够反映它们相对应的市场价格。在控制房价上,政府采用行政命令往往收效甚微,强行压低住房价格往往会引发更大的“抢购潮”。政府应学习新加坡的组屋政策,主要提供给中下层收入的居民来购买,减少居民对商品房的依赖,这样可以增加居民在其他领域的消费支出。第二,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更应该考虑土地未来的增值收益,“让利于农”,让农民得到更多收益。政府应加快农村土地营运权流转,让农民获得能够反映出市场价格的土地增值收益。土地流转以及适度的规模经营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并且还可以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猜你喜欢

土地价格消费水平居民消费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中国人均消费世界排名与增长预测研究
——基于指数增长模型
2018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地价与房价的相互影响关系
我国31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2007)
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
城市土地价格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