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沙县双季超级稻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2018-12-03柳意能李胜军王永兴

作物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双季稻示范片长沙县

李 平,袁 烨,苏 翔,柳意能,李胜军,王永兴,徐 泽

(长沙县农业和林业局,湖南长沙410100)

为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双季稻种植优势,打造粮食绿色高产创建“升级版”,确保区域产能和国家粮食安全,从2014年开始,长沙县针对县域劳力、气候、土壤和水利等具体情况,重点解决双季稻机械育插秧及全程机械化中“机艺”融合[1]等问题,开展双季稻机耕、机育、机插、机防、机收、机烘等技术集成配套研究,着手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经过两年探索,到2015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季超级稻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体系,并普遍应用于大面积生产,年应用面积在1.33万公顷以上。

1 技术与效益指标

1.1 技术指标

广泛收集早、晚稻超级稻品种,运用全程机械化栽培手段,筛选适合长沙县区域化栽培的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插秧品种、育秧基质,规范和确定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秧苗秧龄、栽插密度,明确双季稻目标产量为15 750 kg/hm2以上,形成机耕、机育、机插、机防、机收、机烘的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体系。

1.2 经济效益指标

双季每公顷平均增产稻谷1500 kg以上,节约成本2250~3000元,实现每公顷纯收入增长6000~7500元。

1.3 生态效益指标

结合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项目,优先在全程机械化生产区域,通过推广镉低积累品种、深翻耕、绿肥还田、生石灰施用、化学调控等降镉措施,确保稻米质量安全;结合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实现化肥、农药施用的“零增长”。

1.4 社会效益指标

2014~2015年,通过集成水稻高产技术推广应用,培育50个以上全程机械化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带动和辐射全县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面积1.67万公顷以上。

2 主要技术措施

2.1 选用超级稻品种

早稻选择株两优819、陵两优268、陆两优996或中早39,晚稻选择H优518。根据本地温光条件等灵活搭配。品种搭配注重三个原则:一是有效保证双季稻产量稳定;二是有效减少早晚稻季节矛盾冲突,促进“机艺”融合;三是确保晚稻安全齐穗,降低生产风险。

2.2 确定播种期与播种量

播种期:早稻3月20日左右;晚稻以保证秧龄不超过22 d为前提确定播种期。大田播种量:早稻杂交稻 52.5 kg/hm2,常规稻 105 kg/hm2;晚稻杂交稻 37.5 kg/hm2。

2.3 专业化集中育秧

早稻采用基质大棚或基质拱膜育秧,以简易大棚为优,基质选用在本地表现较好的基质。每公顷大田播58 cm×22 cm×2.5 cm秧盘600盘。做好浸种消毒和苗期防病、防霉、防脱水工作,确保苗齐苗壮。晚稻采用泥浆或基质育秧,每公顷大田播58 cm×22 cm×2.5 cm秧盘525盘,采用120mg/kg多效唑溶液喷雾拌种。做好苗期防病、防虫和秧田管水、施肥工作,确保苗齐苗壮,苗高不超过20 cm。每公顷用75个左右备用抛秧盘育秧备用补蔸。

2.4 大田精细耕整

早稻在插秧前7~10 d耕翻泡坯,插秧前2~3 d施肥平整,要求田面平整,高低差不超过3 cm,田面无杂物,沉淀2~3 d后“花泥水”(水深处不超过2 cm)机插。晚稻在早稻收割后即耕翻、施肥、平整,早稻稻草还田不超过50%,要求田面平整无杂物,沉淀1~2 d后机插。

2.5 机械插秧

选用行距25 cm插秧机和操作熟练的机手插秧,插秧密度早稻株距12~14 cm,每公顷插足34.5万蔸,晚稻株距14~16 cm,每公顷插足30万蔸以上。每蔸基本苗约4株。调节插秧深度,控制插秧深度约3~5 cm。空蔸、漂秧率5%以上时及时补蔸。

2.6 科学合理施肥与管水

根据机插秧品种的需肥特性,普遍采用“三定”栽培法[2]:一是定目标产量。根据示范区地力优势和主导品种产量潜力优势,确定单位面积的目标产量。二是定肥料水平。根据目标产量确定全生育期N、P、K总需求量。三是定施肥时期和具体数量。分时期精确安排具体施用量,保证肥料供给和有效吸收。四是增施穗肥和粒肥。根据大田苗情长势,机插秧普遍增加穗肥和粒肥施用环节,以有效提高成穗率,增加穗长和粒数,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机插后立即灌浅水活蔸,第一次追肥和施用除草剂时水深4~5 cm,以不淹没心叶为宜。其后浅水勤灌,适度露田促根。在总苗数达预期有效穗数时适度晒田,干干湿湿管理,抽穗期适度灌深水,灌浆期干湿管理,收割前7 d停止灌水直至成熟。90%黄熟时收割。

2.7 专业化统防统治

采用专业化统防统治方式,防治好绵腐病、立枯病、稻蓟马、稻瘟病、纹枯病、南方黑条矮缩病和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水象甲等病虫。杂草防除:早稻在移栽前7~10 d翻耕,平整时结合施基肥每公顷施18.5%异丙草胺·苄可湿性粉剂450 g或18%苄·乙·甲可湿性粉剂450 g,灌浅水封杀杂草。移栽后5~7 d结合施第一次分蘖肥每公顷施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225 g或30%苄嘧磺隆·丙草胺可湿性粉剂1500 g;移栽后15~20 d,或当田间稗草和千金子长到3叶1心或4叶1心期,每公顷叶面喷施2.5%五氟磺草胺(稻杰)乳油900 mL或10%氰氟草酯(千金)乳油750 mL。每次施药后保持3~5 cm水层5~7 d,充分发挥除草效果。

3 示范推广成效

3.1 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

一是筛选出了适合长沙县生态区域内种植的双季稻机插秧品种。广泛收集当前双季杂交稻和常规稻主导品种,分组进行品种对比实验。通过田间系统观察各品种的分蘖动态、生育期特征特性、抗性表现和经济性状等,筛选出了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早稻品种6个,晚稻品种3个。二是筛选适合双季机插的育秧基质。针对流水线播种和工厂化育秧的需要,引进江苏淮安、浙江杭州及本省生产的几种成熟推广的基质肥进行试验对比,筛选出了2种适合长沙县大面积生产的育秧基质,确定了早晚稻育秧最佳基质搭配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解决了双季稻全程机械化大面积生产的育秧难题。三是确定了双季稻机插秧最佳秧龄。通过开展同品种秧龄弹性试验和不同品种秧龄调控技术试验,确定了双季稻机插秧最佳秧龄期,有效解决了晚稻秧难控苗的问题,为双季稻夺取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优化了双季稻机插秧高产栽插密度。普遍推广25 cm高速插秧机,通过开展同品种不同密度试验研究,确定了早晚稻高产群体结构的最佳栽插密度,有效破解了双季机插产量偏低的难题[3]。五是配套了双季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围绕晚稻“按时移栽”和“安全齐穗”两个关键环节,进一步简化育插秧操作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有效促进了“农机农艺”融合。六是攻克了双季稻烘干难题。针对早稻收割天气多变、农时紧迫等特点,2014年制定了机房机库用地审批特事特办制度,首先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加大对购买烘干机的累加补贴力度,县级补贴按1∶1进行配套,在全程机械化生产区新增烘干设备79台套,有效解决了“谷难晒”的问题。

3.2 促进了全县全程机械化生产快速发展

在全程机械化大面积推广之前,长沙县已经实施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项目8年。参照高产创建的推广路线,借助成熟的技术服务平台,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推进顺利,生产面积快速扩展。2014年在全县布点16个片,落实全程机械化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面积0.56万公顷,2015年布点20个片,示范面积1.01万公顷。通过开展广泛宣传、典型示范和技术培训等工作,辐射带动双季稻种植的作用明显,全县双季稻粮食生产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特点:一是由抛栽为主逐步转向机械化插秧;二是由农户分散经营逐步向种粮大户等新型种粮主体集中经营;三是由原来脱节式机械化逐步向全程机械化转变。

3.3 进一步提升规模经营和机械化水平

截止2015年底,长沙县农机达23.97万台,总动力149.04万千瓦。其中联合收割机3021台、拖拉机3861台,耕整机械36 308台套、排灌动力5.6亿千瓦、机动喷雾机械3555台套、农田基本建设等机械9.61万台,插秧机513台,烘干机组79台套。全县机耕机收已实现全覆盖,机烘面积发展迅速,农机综合水平提高到79.3%。全县新型农业主体蓬勃发展,其中农机专业化合作组织57家,涉粮种植合作社175家,家庭农场127个,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15家,服务规模1.92万公顷,村级机防队伍268支,服务规模突破2万公顷。全县2 hm2以上种粮大户2355个,较上年增加128个,种植面积2.51万公顷,增加0.59万公顷;2~6.67 hm2种粮大户1919个,同比增加82个,种植面积1.01万公顷,增加0.29万公顷;6.67~33.3 hm2种粮大户387个,增加40个,种植面积1.1万公顷,增加0.18万公顷;33.3 hm2以上种粮大户49个,增加6个,种植面积0.41万公顷,增加0.12万公顷。

3.4 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获得新突破

通过实施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加强双季超级稻品种选择、培育壮秧、适时机插、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专业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环节的研究和创新,高产示范片产量优势明显[4,5]。2014年长沙县“四双”超高产技术集成攻关示范片,经省农业委员会粮油作物处组织专家测产验收,早稻平均产量 7828.5 kg/hm2,晚稻 8589 kg/hm2,双季平均产量达16 417.5 kg/hm2。2015年经专家组测产验收,早稻平均产量 8466 kg/hm2,晚稻 9355.5 kg/hm2,双季平均产量17 821.5 kg/hm2。全程机械化大面积晚稻每公顷突破了9000 kg,增产增效十分明显。

4 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推广效益

4.1 经济效益

全面推行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是巩固双季稻种植制度、保持粮食持续稳定增长、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举措。长沙县2014~2015将该技术大面积应用于核心示范片,累计推广面积达0.79万公顷,辐射带动全县双季稻种植面积达14.47万公顷,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4.1.1 2014~2015年项目区的产量产值

(1)新增产量。2014年16个核心示范片平均产量16 417.5 kg/hm2,比前3年平均增产3177 kg/hm2,增长率为24%;2015年20个核心示范片平均产量17 821.5 kg/hm2,比前3年平均增产4392 kg/hm2,增长率为32.7%。加权平均后,2年推广期间每公顷稻谷产量为17 119.5 kg,平均增产3784.5 kg,增产率为28.4%。

表1 2014~2015年核心示范片产量结果

(2)新增产值。2014年核心示范片推广面积0.56万公顷,每公顷增产稻谷3177 kg,双季稻谷当地收购价为2.75元/千克,新增产值4892.6万元;2015年核心示范片推广面积1.01万公顷,每公顷增产稻谷4392 kg,双季稻谷当地收购价为2.8元/千克,新增产值12 420.6万元。2年推广期间,共增加产值达17 313.2万元。

表2 2014~2015年核心示范区新增产值结果

4.1.2 项目核心示范片节本增收情况

2014年核心示范片推广面积0.56万公顷,生产成本比非项目区少2025元/hm2,折合纯效益为1134万元;2015年核心示范片推广面积1.01万公顷,生产成本比非项目区少3180元/hm2,折合纯效益为3211.8万元。

表3 2014~2015年核心示范片与非项目区生产成本统计(元/hm2)

4.1.3 经济效益

2014年获得的经济效益为6026.6万元,2015年获得的经济效益为15 632.4万元。2年期间通过推广双季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面积逐步增加,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通过进一步示范和推广,努力发挥其规模效应,为全县粮食生产再添新动力。

4.2 生态效益

2014~2015年,长沙县粮食生产全面融入“零碳县”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粮食绿色生态种植。继续在全县系统布点进行土壤取样检测、水样监测、农产品抽样检测等,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结合重金属耕地修复治理项目,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生产战略。在全县范围内推广镉低积累品种、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防范面源污染、推行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计划和开展“稻稻肥”生态种植模式等,全力打造和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粮食生产体系,切实保障稻米质量和安全。

4.3 社会效益

至2015年,长沙县新型种粮主体数量大幅增加,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适度规模优势凸显,集中经营思路清晰,为全面推广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双季稻示范片长沙县
长沙县湘龙幼儿园
海南杂交水稻双季稻单产突破1500千克
双季稻秸秆还田下减施钾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比较研究
理想的风帆从这里起航——长沙县实验中学简介
理想的风帆从这里起航——长沙县实验中学简介
理想的风帆从这里起航
——长沙县实验中学简介
记不住的乡愁,更与何人说
冬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湖南今年推广再生稻26.6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