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院校应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核心任务
2018-12-03福建张珉豪
◆文/福建 张珉豪
近年来,全国各地区面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贸区政策试行的新形势,这对我们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提出了新挑战,从职业教育角度来看,应厘清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两者不同的界定。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分别代表着教育主体、能力测评主体和行业管理主体的功能定位。目前,在实践中尚存在着三者区分不清、混为一谈的情况。
一、名词界定
职业能力:一般认为,职业能力是对自身及其在个体、职业和社会领域中具有自我承担责任的才能。
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可利用的学习成果,是所学本领在个体、职业和社会领域范围内的可用性,不关心认知和精神运动领域的目标。
职业资格:职业资格是完成职业任务需要满足的要求。在职业描述中,资格一般通过技能等级的方式来确定和描述,因此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总是相互依存的,其核心是绩效与成果。
二、名词区分
1.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的区分:职业能力是完成任务所需的主观能力和潜力;职业资格则由工作任务的客观要求决定。职业能力与人格发展息息相关,包含了对工作的理解、评估和反思;而职业资格可通过训练获得,与人格发展无关,人是资格的载体。
2.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区分:职业技能可以标准化,可在测评中表现出来,获得了技能的人便成为资格的载体;职业
能力是以特有的人类智力和个性智力为基础由专业人员展现出来的那一部分能力。职业能力发展与人格发展息息相关,但职业技能学习不是人格发展的内容,只是适应工作要求的前提。
区分能力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不同目标取向,既要满足现实岗位的需要,还要确保并扩展学习者个体在未来生涯中的认知和行动能力,归根到底是处理“教育”和“培训”的依据。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应遵循上述关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设,同时深化道德教育的融合。
三、当前职业教育及评价存在的问题
传统职业教育以培养特定岗位专业的技术人员为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配备、场地设施等方面都围绕这一目标展开,这种称为岗位定向式教育模式,或称为专业定向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尽管包涵职业性的特点,但是定向的痕迹明显,目标单一。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不可避免地也具备了唯一的特性,无法扩展内涵。
1.课程政策匮乏,课程基础薄弱。课程体系薄弱导致人才培养系统性出现偏差,使得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偏离。
2.教学评价手段影响教育方向。在教学评价上,新课改下教育评价的运用,一个典型的误区就是过度地使用表扬。很多教师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分对象对学生进行表扬,并不理会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认为这样就是新课改环境下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还有一个弊端就是教学评价手段单一,再好的教育模式,若无法在教育评价手段上进行根本的改革,最终将使教育评价走向标准化的单一模式。
3.教学质量评价影响学习成果。多数职业教育课程考核仍然沿用传统单一的书面考试形式进行,重定量轻定性,重分数轻描述,重分流轻引导,重知识轻技能,以致产生了评价功能甄别化、评价目的功利化、评价内容知识化、评价方法数量化、评价主体单一化等各种偏差现象,而对学生能力成长的把握要么断断续续,要么一无所知。
4.实践教学设计影响教学成效。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重理论轻实践;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合理;经费投人不足,教学设计实施受限;实习基地数量在减少,实践流于形式。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其瓶颈制约在于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四、实践对策
职业教育必须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确立自身的教育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实施以职业能力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必须以社会经济需要为导向,从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从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抓起。朝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迈进。
1.分 析职业能力要求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分析学生在每一学年通过课堂学习和校内外实习后应当掌握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目标,并据此建立目标考核即“职业能力达标体系”。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素质拓展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均应根据职业能力达标体系的要求进行,由政、校、行、企共同组建权威的职业能力测评平台,建立职业能力测评题库作为测评职业能力的“标准”出处。
2.以 职业能力要求制定课程教学的评价标准
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素质拓展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均应根据职业能力达标体系的要求进行,由校、企、行业共同拟定权威的职业能力测评试题,建立职业能力测评题库作为测评职业能力的“试卷”出处。制定教学的评价标准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互利共赢,高度参与;协同运作,注重成效。通过职业能力要求的教学评价标准来体现教学方式的机动灵活性、教学效果的保障有效性和教学成果的实际应用性。评价标准要立足于学校、企业和学生多方面互利共赢的目标进行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培养、有利于教师成长、有利于学院发展、还要有利于企业发展。
3.评 价体系的主体多元化
职业适应能力的评价不是由学校一方所决定,而应采用教师、学生、社会相结合,开放的、多元的评价方法。具体设想为教师公开、公平评价,学生参与评价,企业加入评价,社会考证评价。
五、放宽多元化专项证书教育应实现职业资格、能力测评证、企业培训证等“多证融通”
1.职业院校,试点推行“多证融通”。有机融合学历教育专业教学要求与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岗位技能培训证书要求,通过认证标准对两类课程进行重组,确定若干门“多证融通”课程为学历教育专业和证书教育的共同课程。学习者按专业规则参加“多证融通”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成绩全部合格者,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力测评及技能培训证书,同时获得学历教育专业相应课程的学分。
2.职业院校双能教师建设。应根据学科特点,深化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具备教师资格证所要求教学能力同时,还需取得国家或第三方机构主持的相关实训指导能力测评资质,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双能师资建设。
3.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强化。学生在完成院校规定的学习课程外,应对未来职业与岗位中所需的相关技能证书、能力测评证书等提前做打算,在院校教师的指导下提前考取专项职业证照、能力测评证书。
六、关于政、校、行、企教育改革扶持政策的实施对策建议
职业教育发展,国家政府已出台很多支持政策,但要真正落地实施,还必须尽快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指导意见与细则措施。包括涉及到社会伦理道德观的改变,青年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提升职场适应力的训练,教师社会地位提升激励,尊重知识价值观的养成和引进专业素养高的优秀人才及热爱教育的工作者的教育家等,这就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多方面的协调和默契。
学校的培养计划是让学生能具备社会就业适应力。行业社团是承接政府公权力,推动行业公信力的核心职能机构,应作为行业发展所需与政府沟通的上下桥梁。
企业应有“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社会效益价值观,将企业的“职业能力培训”导入学校的“校中厂”培养计划对接建设企业中的“厂中校”,这是校企融合的新模式。
企业内训师与学校教师的互补,快速培养出“双师双能”的师资团队,教育改革方向,布局调整,扶持政策在实施上,如税收的优惠政策,企业用工补贴,企业兼职教师的优聘政策及院校教师企业顶岗绩效认定机制等,应尽快出台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和规定,对于公告公示审核条件,审报窗口,审批部门统筹部应统一协调,这些都是需要政府决策和全社会动员才能奏效的。
校企联合办学遵循:“以服务行业需求为先导,以能力和人格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优化了校企教育资源,建立高效的、实用的、校企融为一体的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
1.对学生方面:应加强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以“礼义廉耻”、“尊师重道”、“敬老爱幼”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承与培养的重点。
对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建议: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培养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学生是教育的宗旨,为使青年学生能具备真正的社会适应力,应加强对“德、智、体、群、仁、勇、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对学生职场适应能力的建议:青年学生在社会的生存力极为重要,即要培养学生有“一技所长”,又务必以综合职能的学习力为培养核心,应强化“自然科学”的吸收学习能力,“工艺技能”的动手能力,“经济财务”的分析能力,“应用工具”的使用能力,“法律法规”的遵循能力,“社会道德”的从善行为,以上是培养职场适应能力的核心。
2.对教师方面:应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尊重知识价值观,加强对“传、帮、带”、“传道、授业、解惑”、“职业道德”等中国优良“师徒传承”与“工匠精神”的培养。
对教师专业知识指导教学能力提升的建议:教师是传承的核心,教师在培养青年学子时应具备“耐心”与“爱心”并使用科学的指导方法,必须对专业知识有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因此对于教学评价应以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实训指导、学习成果、职需技能、日常辅导做为教师教学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对教师专业技能企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建议:科技应用日新月异、变化快速,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训是绝对需要的,而落实成效有几点激励建议,企业实训课题任务完成的激励;企业实训成果转化到教学上的激励;企业实训期间津贴福利的激励。企业实训对继续再教育(学分/学时)及职称评定的认定融通互认。
3.对学校方面:应发挥“招贤纳士”引进专业素养高的优秀人才及热爱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家价值观,以建设完善学习环境,充实完善图书馆、实验室、教学环境设施与内涵,为学生与教师提供打造优良的教与学的基础。
对学校(校中厂)建设方向定性的建议:学校在技职教育的实习工厂,应以职业技能的基础作为核心课程设计,以职需“基础技能”的实训项目作为设施设备建设的方向来设置(校中厂)规划,而不是把企业生产线搬到学校,应是将基础实验、检测、诊断、分析、研究作为(校中厂)建设的核心。
对学校课程设置与培养计划的建议:学校课程设置应导入能力本位先进技能分级来制定“理论知识点”及“技能要求点”,以综合通用性为核心来设计培养计划;不应针对特定品牌来设置课程,因学校的培养计划是以让学生具备社会就业适应力为核心。
4.对行业方面:发挥“行业公信力”作为行业发展所需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承上启下的职能,以资源整合,平台建设,信息共享,降本增效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辅导的作用。
对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工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建议:行业社团是承接政府公权力,推动行业公信力的核心职能机构,企业有生产资源,学校有学生资源,双方都是为社会做贡献,因此行业社会组织,应搭建平台桥梁为职业教育提供具体推动力,如引入学校到适合的企业建设(厂中校)及为学校推荐适合的企业进驻(校中厂),共同建设理实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对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工会)在行业就业方面的建议:企业需求有用人才,学校需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而行业社团应搭建岗前就业职需技能培训的流通枢纽平台,推荐具有就业培训的机构,为学校与企业进行对接。
5.对企业方面:应有“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社会效益价值观,充分并主动提供资源与学校深度融合,为自己企业打造“人才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创新创业的生命力,为校企办学共同培养人才与师资而贡献。
对企业(厂中校)联合办学功能的建议:企业为提升核心竞争力“人才团队”建设是重中之重;因此将企业的“职能培训”导入学校的“校中厂”培养计划来对接企业建设“厂中校”是校企深度融合的新模式,让教室不只在限定学校,而是入驻社会企业生产车间,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职场实境,包括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的融入现实。
对企业校企师资互聘机制建立的建议:企业内训师与学校教师的互补,可快速培养出“双师双能”的师资团队,行业技能认证与教师职称能互认融通,校企互聘上岗应建立一套互聘机制。
6.对政府方面:应出台具有公权力的指导意见及具体定性的配套措施与方案,明确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窗口及权、责、利规定及实施细则;让企业的参与能真正落地执行。
对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政策支持的建议:国家政府已出台诸多的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但要落地实施执行,必须尽快出台配套指导意见与细则及措施方案;如企业进驻学校联合办学政策方面的执行部门、窗口,审核条件流程及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定性认定的具体权责单位的确定,方能真正落实政府支持政策的落地。
对政府在企业办学方面政策支持的建议:国家在企业办学方面也出台了政策支持,但在实施上,如税收的优惠政策,企业用工补贴,企业兼职教师的优聘政策及院校教师企业顶岗绩效认定机制等,应尽快出台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和规定,让校企联合办学的行动能顺畅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