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安全防线 关键在抓好细节
2018-12-02郭伟
郭伟
如同无孔不入的幽灵,交通事故总是在防范薄弱的环节发生。进入11月,四川京昆高速、甘肃兰海高速以及陕西西安连续发生多起惨烈车祸,给历来事故易发高发的冬季道路交通安全敲响了警钟。正如今年全国交通安全日的主题所言,“细节关乎生命”。痛定思痛,只有以始终清醒的认知、严密周全的部署和直达末梢的执行,才能赢得重特大交通事故防范这场输不起的硬仗。
道路交通事故是道路交通领域各类矛盾问题交织的反映。当前,快速增长的道路交通需求与相对滞后的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矛盾日益凸显,人、车、路、环境诸要素之间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令本已紧绷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更趋严峻。此种情势下,大量资质、实力参差不齐的企业涌入交通运输市场,承包、挂靠、租赁等多种经营模式并存,而配套安全管理往往被忽视。受短期利益驱使,部分企业和车主有章不循、默许放任,超载、超速、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人员临时雇聘、车辆带“病”上路、多拉快跑不修等现象较为严重,埋下大量安全隐患。
说到底,安全隐患的存在,一方面源于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另一方面也由于监管工作力有不逮,客观上形成了漏管失控的盲点和空白。对此,我们必须坚持系统性思维,着眼全环节、全链条、全过程,从一个个细节入手,有效消除盲点漏洞,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长效发展之路。
思想认知的盲点必须消除。交通安全隐患的出现是一个动态过程,如果固守见招拆招、静态应付的传统理念,必然陷于顾此失彼、处处失守的被动境地。因此,无论是监管者还是经营者、司机,应当走出这一认知误区,把握重特大事故发生的规律特点,未雨绸缪、预防为先,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同时,一些人对安全隐患忽略、漠视或存在麻痹、侥幸心理;一些人对相关法律规范和安全准则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等出了事故才痛悔不学法、不知法。诸如此类“无知无畏”等认识空白,也亟待填补。
工作格局的盲点必须消除。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仅仅依靠某一部门单打独斗远远不够。当前,“党委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预防体系正在建立完善之中,道路交通管理向社会化迈进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四梁八柱”已经搭建的基础上,更要把格局做细做实,防止大而化之、出现“灯下黑”。例如,交通安全纳入政府议事日程之后谁来执行、谁来督导;鼓励运输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举措谁来研究、谁来推动;长下坡、临水临崖等重点路段谁来排查、谁来整改,等等。总之,就是要确保道路交通安全这一庞大系统工程的每一个构成要件都不缺位、不错位。
责任落实的盲点必须消除。一次次惨痛的事故显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遏制事故的制度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要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完备的责任体系是最重要的抓手。当前,强化和落实运输企业的主体责任,把各项安全管理举措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落到各个细节之中,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工作。同样处于责任体系中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不能只做责任的传导者、不做责任的承担者,而是要转变理念思路、创新考评机制,在日常就把该负的职责,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市场准入、路面执法等抓得更好。只有各个责任环节同频共振,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体系才能顺畅运转,发挥出更大效能。
宣传教育的盲点必须消除。当前,我国广大交通参与者的法治观念和安全文明意识还亟待提升。这反映出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还存在洼地。从人群来看,交通安全教育对象主要是针对机动车驾驶员,对于非机动车驾驶员、行人等宣传教育相对不足。从地域来看,相对于城市地区,一些农村群众接受的交通安全教育频度、深度、系统程度不高。从时间分布来看,宣传教育的持续性和经常化还不够。因此,应当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实施有计划的交通安全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更加突出各类教育中的交通安全板块;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话语体系和方法手段,用群众听得进的语言讲述能让群众记得牢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国民交通安全素质和交通事故防范能力。
交通事故防范是一场长期艰苦的角力,既考量智慧也考验韧性,既要注重格局也要重视细节。对此,应将社会协同共治作为治本之策,让各类主体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作用,共同筑牢织密预防交通事故的防线,使人民群众出行更安全、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