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把握住“读”这一主旋律
2018-12-01黄迎秋
黄迎秋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三十余年,我有较充分的理由认为:语文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要紧紧把握“读”这一主旋律。语文课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解决学生语文方面的诸多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注这些问题,就要想法解决问题。首先,本人觉得导致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考试就不再注重考课本内容,或根本不考课本内容了。国家考试中心的一位负责人曾说:“语文考试命题材料原则上不选语文课本上的。”这不考课本本身是有道理的,问题是一些人没能正确理解,因而引出了弊端。因为不考课本,学生对课文就读得不认真、不仔细和读得太少等。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强化读的环节,重视对“读”的指导,有意识的让学生多读课文,熟读课文,咀嚼课文。
同时,随着考试命题的标准化,教学也“标准化”起来。即以标准化的客观题形式作为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所谓标准化训练。其目的是用教学的“标准化”来“适应”考试的“标准化”。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语文教学中读的要求放松了,读的训练减少了,出现了文被肢解、情被忽视的现象,让学生孤立地零碎地进行所谓的“多练”,这就完全背离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和语文教学的目的。如此一来,这些学生由初中升高中到以后上大学、参加工作,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语句不通顺等就成了难以“医治”的老毛病。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未來公民的语文水平,就必须走出“不考课本,就不教课本”的误区,建立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等。如此种种的说法中无不特别地强调了“读”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我由于始终坚持以“读”为本,要求学生扎扎实实的读好每一篇课文,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得到有效训练和确实加强,其语文水平也进一步提升。所教学生中,有不少语文成绩突出,在高中学习阶段获得了语文单科奖。
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未来对公民的语言素养要求所决定的。
1.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其教学必须坚持“读”。
我们都知道,单个的字、词谈不上美与不美。字、词、句的不同排列组合构成的篇章,却有着无法形容的魅力。所以,教学课文总得先让学生多读、熟读,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领悟和体味,并引导学生通解其语言美、人物形象的美,自然风景的美和作者情感的美,再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体验,不断地揣摩、品味,达到对文学作品整体的理解和内化。因此,学生在读书时养成仔细阅读的好习惯,并能背诵若干的好篇章,将一生受益无穷。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会本文。” 这里面的“会读书”,就包含有多读与熟读在内。鉴于语文学习自身的规律,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规定: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
2.根据语文教学目的,其教学必须坚持“读”。
语文是集基础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学科。语文学习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其作用更直接,更系统和全面。要让学生能说、会说、善说,就得多读,多向书本学习。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其中语言素养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最基本和直接的是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教会学生理解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并能正确运用,形成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3.根据社会对公民的语言要求,其教学必须坚持“读”。
在当今社会里,语言能力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处理工作和生活实际问题的快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成为人们最基本的需要。有专家通过广泛深入地调研,提出了在当代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中,语言能力受到高度的重视。未来社会,人际交往越来越广泛,无论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人们语言能力的要求也会相应地提高。广大中学生只有较好地掌握了语文这个工具,具备了较高的语言素养,今后才能适应更广阔的领域和更复杂的社会。现代社会告诉我们:口语在当今人际交往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担负口语训练任务的,在学生时代最为主要的是语文科,其主要手段就是的语文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