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工作中的几种认知偏见

2018-12-01邢会兰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11期

邢会兰

摘 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他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身体素质、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要善于全面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以免在工作中产生偏见心理。本文主要是阐述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的几种认知偏见。

关键词:认知过程;初次印象;晕轮效应;近因效应;态度定势;逻辑推理定势

认知过程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对事实的分析,进行判断、归纳和推理的过程。班主任与学生的联系、接触最深、最广,经常要处理学生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的认知活动往往由于其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不高,而产生一些心理偏见。

一是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又称初次印象,主要指班主任初次获得学生的外貌、衣着、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印象。这种初次的印象对以后的教育工作会發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会影响全面正确的认知,从而产生心理偏见。比如,一个衣衫不整而又长得较丑满嘴脏话的学生,往往会遭到班主任不公正、不合理的对待。相反,长得漂亮、惹人喜爱的孩子即使犯了错误,也会从轻发落。

二是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某方面的特点突出,于是这个特点就掩盖了他的其它特点和品质,容易把他的一切都认为是“好”的,反之则都认为是“坏”的。在班主任工作中,如果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点没有作深入仔细的了解,就容易根据学生的某个方面比较明显的外部特征进行结论性的评论,产生心理偏见。这种偏见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得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固执己见,刚愎自用,结果事与愿违。例如,有个别学生性情暴躁,平时给人造成了蛮不讲理的表象。班主任受晕轮效应的影响,仅凭他平时的个性特点来看问题,思想上产生了“此人蛮横、不可教化”的偏见心理。这种“不好”的效应作用,一直影响了以后班主任对其的教育态度,于是产生了“偏袒”现象。

三是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由于熟人(亲戚、朋友)的关系,班主任对其子女给以特殊的照顾,在学习上生活上都给以更多的关心、帮助,这看似很正常,但问题在于:有的班主任往往出于熟人的情面,在这些人的孩子犯了错误以后,听之任之或敷衍地说几句,以为这样就是爱护了他们,给了熟人面子。甚至在这些学生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时,不作详细具体的调查,有意的偏向这些学生。而对另一些学生则狠狠地批评。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滋长许多不良习惯,他们认为即使自己犯了错误,班主任也会包庇,从而产生可悲的后果。而另一部分学生看见班主任不分青红皂白包庇不对的同学,他们对班主任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当然就不会听从教育。这样不但使班主任在学生中失去了威信,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是态度定势。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头脑中已有的固定模式,会对学生形成不自觉的较为肯定的看法,并以此作出不同的结论。这种现象称态度定势。它支配着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班主任的态度定势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对学生教育的效果。譬如,有的班主任认为只要是聪明的孩子就一定有前途。如果对某个学生产生了此人反应太迟钝,像个“木头”,不会有什么前途的态度定势,那么他就不会经常鼓励、耐心地帮助这个学生进单独的训练,使他重新树立学好知识的勇气和信心。许多班主任都不知道“木头”依然能成为栋梁,只要你给以一片真诚、热爱、关心,帮助这些学生,他们也会变得反应敏捷,成绩优良。

五是逻辑推理定势。逻辑推理定势属于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从班主任的认知活动过程看,基本上是演释推理的三段论。即:

大前提:凡遵守《规范》的都是好学生。

小前提:某位学生遵守(或不遵守)《规范》

结论:所以,这些学生是(或不是)好学生

在实践中,有的班主任没有调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仅凭一般的经验,少量而不很可靠的信息和一些表面特点加以逻辑推理,造成判断错误。比如,一个平时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与一个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吵架,班主任往往首先把差生训斥一顿,因为好同学总是遵守《规范》的,而差同学一定是违反《规范》的。这样就有可能会把事实给弄颠倒了。大前提一错,则整个逻辑推理就出现错误,导致判断失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推理方式简单化、机械化,没有考虑到事情各方面问题复杂的情况。

以上几种因素都会造成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的偏见心理。这几种因素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往往对班主任的认知活动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要善于全面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釆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以免产生认知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