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的演变
2018-12-01柴搭木池卓纯
柴搭木 池卓纯
经过40年的社会发展,职业的数量和种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公布,将职业分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与此前1999版本相比,维持8个大类、增加9个中类和21个小类,减少547个职业。没有一个职业是常青的,在快速发展的年代,新的繁华层出不穷。
人们对“好工作”的定义不断刷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也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个体户,最初是个贬义词。但第一批个体户趁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赶上了流通领域市场化,成为最早的受益者。
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实际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随着外企进驻中国,诞生了外企白领群体,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应届毕业生一度以成为外企白领为荣,一份外企的工作意味着职业化、收入优厚、更加重视精神追求。
经济持续发展,投身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创业也成为当下年轻人一项重要的职业选择。
一批又一批新职业诞生,吸引从业人员。泥塑艺人、补锅匠等职业让现在的年轻人感到陌生,网络主播、程序员、淘宝店主等40年前未曾预料的职业正在走红。40年的进步,改变的不仅仅是社会分工。
7080 铁饭碗,方向盘,个体户
70年代末到80年代,驾驶员、售货员、邮递员等职业是一代人的梦想——收入高、体面。和文化、艺术相关的工作受到热捧,诗人、作家、教师是相亲时的热饽饽。那时人们追求的是稳定和体面。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还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由国家分配工作,负责到底。中国青年就业观念被动单一。接受中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由于社会就业制度、招聘制度比较硬性和僵化,强调一切服从社会需要、服从国家分配。无法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大多数子承父业,以农耕为主。城镇非大学生青年也是“接过父亲的班”。据媒体报道,1984年“中国青年的就业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当时青年人在评价职业时看重的依次是:社会地位、社会意义、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
在职业选择上,经商仍然是“末节”,大学生普遍對理工科感兴趣,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普通待业青年也以“上班”为第一考虑,实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才会走向“个体户”或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正是那时候的流行语。80年代初,机械行业大行其道,现任某国企“高级工程师”的张伟在高考时选择了机械相关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了该国企,“那时候能进入一家大型国企,简直是梦寐以求,比现在考上公务员都要兴奋。”刚毕业时,他只是个“技术员”,但因为是大学生,有“干部”编制,之后一级级考,最终成为了“高级工程师”。
四川省乐山市某中学教师王毅回忆,“全国重视科技和教育,教师成了当时受欢迎的职业。成为一名教师既能拥有编制,也有不错的社会地位。”王毅1982年从师范学院毕业,分配到了该中学教化学。在找对象时,这份口碑不错的工作让他拥有很大的优势。“我也想过跟朋友做点小生意,可是学校真的把我保护得太好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带来的人口集中、生活方式变革等促进了公共事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就业机会。出租车司机成为一种新兴的职业。80年代汽车十分少见,北京只有首汽一家公司有一些出租车,司机很少。大多是外国人乘坐,司机们挣的是外汇券。开出租一个月赚两三千很轻松,其他工作一家子也就七八百的收入,所以司机成了很多人向往的职业。
广州市民邓华在1985年就买了第一台电视机,当时邻居非常羡慕。“那可是80年代的‘方向盘,我儿子还说,他以后也要当司机,又体面又赚钱。现在想想,也真的是占了时代的‘便宜。”
“个体户”也在80年代走上了历史舞台,并开始在城市里流行。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作《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指出20世纪80年代要做三件大事:第一,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第三,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同年3月,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会议决定,根据社会需要,可以继续批准部分城镇待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根据这些规定,省委、省政府确定在全省适当发展个体工商业。9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批准从1981年起,把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工作在国营工业企业中全面推广,使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9月底,幼儿园勤杂工刘桂仙和丈夫郭培基在北京开办了全北京城第一家个体餐馆——悦宾饭店。同年12月11日,温州21岁的章华妹领取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合法的个体户。在填写“注册资本”一栏的时候,她根据实际情况写了150元。1981年底,全国的个体户首次突破了100万户,到了1987年底,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1000万。
章华妹所在的温州解放街是当时国内个体户发展的一个缩影,与她同一批次领取个体营业执照的有1844户。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首位个体科副科长陈寿铸是温州第一代个体户诞生的见证者,此前他接受温州当地媒体采访时回忆:“1980年,由于历史原因,温州城镇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回城的知青需要工作、部队转业的需要工作。当时有个调查报告,温州市有两千多个无证商贩,其中80%的人是原来没有工作的。为了让这些待业人员就业,1980年7月11日,温州革委会签发了《关于对个体工商户举行全面登记、整顿、发证工作的报告》。”
当时国家没有相关营业执照样本,他自己设计,并用毛笔画了一份个体营业执照,包括名称、地点、生产经营范围、开业日期等信息,再到温州市新华印刷厂印发。有了正规营业执照,很多人在解放路租了店面,生意由此开始做大。
1988年9月15日,武汉市青山区税务局税务专管员吴彧在青山区红钢城十一街要求漏税的个体商贩补交税款。改革开放后,多种经济成分十分活跃,偷税漏税现象也相应多了起来,促使全国各地的税务部门加强了收缴与管理
1995年,北京象牙胡同
1996年,深圳,城里人的婚纱吸引了很多打工妹驻足观看
90年代 下海,外企,农民工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国开启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征程。“下海”成了这个时代职业变化的主题。“下海”指经商。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一批约束经商的文件,全社会掀起来“下海”经商的风潮。
9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开始转型为市场经济,各种商业行为逐渐增多,“最早进入市场经济并且发财的,就是当初找不到工作的那批人。”张伟说。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工厂由于产品落后、设计落后等原因退出舞台,很多国有企业开始关停并转。工厂的衰败影响到了工程师的“地位”。
许多人放弃原来工作投身到私营工商界,“下海”成为这一时代的热词。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不少外资企业进入,金融等行业深度发展,热门行业由此变成了海关、外企、金融(银行、证券、保险)、税务等。
张伟的儿子在造纸厂工作,儿媳在食品厂,效益都不好。夫妇工资少到几乎难以维持正常生活。向来看不起经商的张伟对儿子说,出去单干吧。夫妻俩找朋友借了5000元,开了一个食品批发部,生意甫一开张就红红火火,至今已经开了快30年。
与“下海”一样流行的是去外企工作。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薪酬和工作前景成了人们求职时的首选,外国资本大规模进入中国,当时外企的中国员工拿到的绝对算高薪。凭借薪资优势,外企成为广受欢迎的职业选择。在90年代,一家外资酒店服务员的工资可能是普通酒店服务员工资的5-6倍。孙志第一份工作是在欧洲企业,之后又陆续待过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美国一家大型跨国企业,最后成为了高管之一。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外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他们带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一下让很多年轻人折服。同学聚会时,很有面子。其实,对于当时的许多中国人来说,都觉得看到外国人十分兴奋,学这么久的英语,从来没和外国人说过话,看到他们对我说‘hello,特别激动。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外企,以其母公司的强大实力以及成熟的公司文化,也让这些刚进门的年轻人,一下看到了一种清新、积极向上、与人为善的价值观。”孙志记得,那时候和朋友讨论,觉得在外企工作的人,言谈举止都和很多普通企业的人不一样。
1985年,我国开始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分步骤、分层次地进行改革。1989年提出的改革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这一改革将竞争机制引入高校,使毕业生就业逐渐走向市场化。《中国青年报》针对年轻人求职的调查显示,90年代,“经济地位”成为择业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当时青年在择业过程中考虑的第一因素是收入和福利待遇;青年最喜欢的行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工业企业、国家机关、服务业、科研机构。
他们希望到特区和沿海地区的中外合资或“三资”企业工作。毕业生不求高学位,只求高收入。1980年代后期考研人数急剧下降,1987年到1989年,全国共有七百多名研究生中途退学。对理工科感兴趣的大学生比例降到五成以下。“穷得像教授,傻得像博士”成为新出现的顺口溜。
第二职业和职业流动性增长。1990年代“国有企业”工人急剧萎缩,“集体企业”职工纷纷外流,“三资”企业“人丁兴旺”。1993年、1994年,出现了大學生踊跃奔赴沿海开放地区的热闹景象。
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实行了30年的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就业管理制度开始松动。
经济发展带来城市的全面建设,房地产开发、市政基础建设等领域向广大的县乡镇村的富余劳动力敞开大门。众多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企业,大量吸纳着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从事熟练劳动的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年。
1984年,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农业生产的收益下降。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也使得大量农民不再仅仅围着土地转。农村劳动力急需吸纳机构。大量年轻人谋求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二者一拍即合,由此引发了绵延三十余年的“民工潮”。
1984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在所长费孝通的带领下正在进行小城镇研究,该课题组的张雨林教授在《县属镇的农民工》一文中,把从农村出来、进入城市的工人,第一次称为“农民工”
1988年,农民工总量在1.2亿左右,其中乡镇企业职工约有9000万,外出农民工约3000万,而跨省流动的人数为500万左右。农民工流动较为活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
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乡镇企业、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对廉价农村劳动力产生强烈需求,使得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进入一个高潮期。其后的两年,每年的农民工数量均成倍增长。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列为产业工人。
2000 “互联网”,“程序员”
1995年10月24日,“联合网络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有关决议:将“互联网”定义为全球性的信息系统。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迅速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为人们提供计算机网络通信设施的同时,它还为广大用户提供了非常友好的人人乐于接受的访问方式。它使计算机工具、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不仅被科学家、工程师和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同时也为广大群众服务,进入非技术领域、进入商业、进入千家万户。“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领域。新浪、搜狐、网易、腾讯这四大门户网站以及阿里巴巴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成为了行业领头羊。
信息化逐渐普及,通讯、网络、IT等成为热门行业;文化娱乐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对外交流增多,外企依然受欢迎;职业的多样化,推动着一批下岗工人走上再创业之路。随着互联网改变世界的进程加快,程序员成为21世纪开始之后,中国职业变化的重要标志。
李佳是众多程序员中的一员,他在2005年考入吉林大学时就读的专业就是软件工程。“当时报志愿,主要就是考虑工科类,想的就是不管怎么样,都学会了一门技术。” 李佳进入大学时,中国的软件工程及IT信息行业都处于低谷期,毕业后他进入网易成为一名程序员。“当时大家都想去互联网企业,但要求很高,同学中只有少数人才能进去,多数都是去国企、中小企业。”
作为一种新兴行业,IT在外界看来非常“高大上”,IT兴起之初,电脑游戏和电脑科技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可是进入后,为了应对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程序员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工作压力巨大。
律师也是这一时期的热门行业,2002年之前,只需要大专文凭,就可以通过自学考到律师资格证从事律师行业。律师刘海说:“之前这个行业有很多人之前都是干其他行当的,比如厨师,还有修钟表的。”2002年之后,国家对律师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本科以上才能报考,另外用司法考试代替了原来的律师资格证,难度大大提高了。
刘海和大多数同学一样,看上了律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带他的老律师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国办所工作,“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收入在1000元左右,但那时我师父一个月的工资加提成就有五千多元,是别人的5倍。”
法治社会成为时代主题,涉及到的法律事务也越来越多,律师行业处于上升和拓展期,收入水涨船高,但律师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却下降了。“过去 律师少,大家也很少会打官司,请个律师觉得很新鲜,但现在大家和律师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神秘感也就随之消失了。”刘海说。
此外,随着法律系招生越来越多,真正能进入法院、律师事务所等相关行业工作的毕业生比例随之下降,法律系学生就业成为近年来的一个难题;加上律师的压力大、工作量大等因素,不少人如今对这个行业,也只能望而却步。
“公务员”也一度引发热潮。2005年全国31万人报考5456个职位,争夺8271个名额,到2006年,这一数字变成了54万人,6053个,职位10282个名额。2007年,人数超过74万,全国招录12724人,有6361个职位。公务员考试被称为“国考”。工作稳定,医疗、养老有保障,引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公务员还是成为了当时最热门的职业。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干部一般都是内招的,但是后来“干部”向“公务员”轉变,广大老百姓也可以应考了。社会竞争激烈、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公务员拥有编制,是无数青年人眼中的理想职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社会形势发生了改变: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政府机构精简,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就业矛盾突出,形势十分严峻。在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上,“自主择业”成为关键词。
根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新世纪的大学生更看重发展前景、施展才干机会、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在就业认识上,逐渐打破机关、事业、企业和国有、集体、个私单位之间的等级观念,“创业也是就业”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在择业意向上,由“重工轻商”转变为“工商并重”,往日不被看好的服务行业也成为择业的热门。在职业评价上,政治色彩更加淡化,向往适合自己兴趣的职业,把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在就业地点与父母所在地的距离上,对父母和他人的依赖心理淡化。“考证热”、“外语热”、“出国热”正是这种自主意识强化的证明。这个时期的毕业生勇于创业,由被动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2002年共青团中央青工部主办的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网正式运行,各地方团组织也相继成立并出台了青年就业与创业的支持平台和措施。
2000年12月,北京,北大南门,飞宇网吧
2010自由职业
进入2010年,金融和IT行业的丰厚收入,带动了各高校相关专业的火爆,应届毕业生趋之若鹜,毕业生起薪最高的接近两万元每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16年,年均工资最高的3个行业分别是金融业114777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2042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9410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5倍、1.81倍。国内某大型求职网站数据显示,毕业生期望就业的三大类行业依次为IT/互联网/通讯/电子、金融/银行投资/基金/证券/保险、政府/公共事业/非营利机构。
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特殊服务业”需求突增;通讯网络、IT依然热门,电子商务、软件工程、电竞、网络主播等职业备受关注,“自由职业者”屡见不鲜。
淘宝店主是伴随着电子商务而产生的新行业,一改过去低质低价的路线,个性品牌和高端成为新一代淘宝店主的服务方向,在商品中融入店主对品牌的认识,私人定制成为了一种风尚。差异化的个人追求成为不少店家的主打卖点。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让位于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网络主播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产物之一,同样受到热捧。播音主持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周婉婉并没有像她的同学那样成为媒体人,她成了一名网络主播。大四上学期她就开始做主播,一开始父母反对,“他们是很传统的人,对网络主播有刻板印象,后来他们因为我渐渐去了解这个行业,也就消除了成见。”
今年毕业季的时候,周婉婉决定继续将这份事业延续下去,“这一年多我积攒了一些人气,粉丝很喜欢我。而且我真的很宅很懒,所以对于这种瘫在家就能吃饱饭的工作,我真的是欲罢不能。”
国内某大型求职网站市场经理冯昌已在求职网站工作了十几年。他曾对媒体表示,职业是和经济一起走的,经济热点在哪里,行业热点就在哪里。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只要和互联网沾边的人才都很火,高校计算机系的分数线也急速提升。2007年左右,苹果手机第一代出世,之后iPad出现,通讯和手机人才便很抢手,计算机冷了下来。“随着如今用户体验需求的增长,例如视觉设计师、游戏体验师、心理咨询师等等以前的‘冷门行业,如今也散发出生机。“
但他还是认为,最受欢迎的行业,“依旧是那些占有资源、职务体面、收入高、工作环境和谐的单位,比如银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老牌外资公司等等。”
在王毅看来,未来职业的界限会变得模糊。“互联网带来的变化比预想的要快,这种移动数字平台让人们的活动范围、从业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一个人不再只从事一个职业,也就是所谓的‘斜杠青年。”AI成為当下科技发展的重要课题。李佳认为:“科学技术在进步,有许多职业容易被机器替代,如翻译、物流、纯体力劳动,翻译已经有成熟的即时翻译软件与设备,物流有无人机,而盖高楼大厦也有机器人;然而有些职业难以被机器替代,如艺术、美术、音乐等,以及体验式服务,如当地旅游向导、试睡员等。”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张国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结:“职业结构的变化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推动着职业结构的变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日异多样化,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职业结构也向着高级化发展,如金融、物流、咨询;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影视、文化、教育培训产业也蓬勃发展;生活服务业呈现多样化趋势,与健康、美丽、养老有关的行业欣欣向荣;‘互联网+时代也改变了许多行业和职业,创造力显得更加可贵。通过对职业变迁的研究,可以看到社会资源是如何分配、交换与转移的,这种分配、交换与转移的结果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观察到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产业化的社会影响。”
(文中提到人名皆为化名)
编辑 孙凌宇 rwzk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