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物探技术在马兰矿10608工作面的应用
2018-12-01赵潇辉
赵潇辉
(西山煤电 马兰矿,山西 古交 030200)
1 工程概况
马兰矿10608工作面走向长1720 m,倾斜长216 m,工作面回采煤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02号煤层,属稳定可采近水平中厚煤层,煤层厚度1.00~2.60 m,平均2.11 m,煤层结构复杂,普氏硬度1.7。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主要水患有顶板砂岩含水层水和底板奥灰岩溶水。02号煤上部6.5m的K4砂岩和K5砂岩为承压裂隙弱含水层,局部含水较丰富。根据掘进期间涌水情况分析,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预计会有淋滴水现象,根据导水裂隙带高度公式计算,工作面回采后冒落裂隙带高度为58m,会导通上部K4砂岩(平均厚3.0 m)及K5砂岩(平均厚8.0 m)承压裂隙弱含水层,预计正常涌水量2 m3/h,如遇构造及裂隙发育段,顶板淋滴水会继续增大,最大涌水量30 m3/h。工作面底板奥灰水静水位标高+910 m,02号煤层底板标高+874 m~+905 m,施工段全部带压,02号煤至奥灰水界面最小间距175 m。根据带压开采宊水系数公式计算,工作面最大突水系数0.0159 MPa/m。工作面共揭露11条断层,落差0.7~3.0 m,工作面巷道实际揭露4个陷落柱,根据邻近工程及钻孔资料分析,工作面中部局部节理发育,节理面基本平行巷道,受力后节理面易张开,造成底鼓、顶板破碎及瓦斯异常涌出等情况。鉴于10608工作面地质条件,需将工作面区域内的富水情况探测清楚,为工作面安全回采保驾护航。单一物探方法受其技术特征限制,难以完全满足工作面探测要求。根据各种物探方法的使用范围及优缺点,综合应用无线电波坑道透视法和瞬变电磁法对10608工作面进行探测。
2 测区物探方法
2.1 无线电波坑道透视法原理简介
无线电波坑道透视法是用来探测顺煤层两煤巷、两钻孔或煤巷与钻孔之间的各种地质构造异常体。发射机与接收机分别位于不同巷道或钻孔中,同时做等距离移动,逐点发射和接收;或发射机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固定位置,接收机在一定范围内逐点观测其场强值。若在煤层中存在异常地质构造、破碎煤体及富水区等都会导致电磁波的能量损耗,出现透视异常区。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对煤层内存在的断层、陷落柱及破碎岩体进行探测,但对煤层顶底板地质异常探测有限。
2.2 瞬变电磁法原理简介
瞬变电磁法(TEM)通过不接地回线或接地长导线供以双极性脉冲电流,当回线中的稳定电流突然切断后,根据电磁感应理论,发射回线中电流突然变化必将在其周围产生磁场,该磁场称为一次磁场。一次磁场在周围传播过程中,如遇地下良导电的地质体,将在其内部激发产生感应电流,又称涡流或二次电流,这种涡流瞬变过程,在空间形成相应的瞬变磁场,又称为二次磁场。通过接收线圈测量二次场空间分布形态,就可发现地下异常地质体尤其是地下含水层(段)的存在,并确定异常体的电性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
3 综合物探方案设计
3.1 无线电波坑道透视方案设计
本次探测工作采用WKT-E型(大透距)无线电波坑道透视仪。马兰矿10608工作面实际探测长度1640 m,皮带顺槽与轨道顺槽间宽度约为216 m。经井下探测频率条件试验,试验区内发射频率1.5 MHz,接收值较小(<10 dB)且不稳定;0.5 MHz和0.3MHz频率穿透性较强,接收值稳定,兼顾到较高分辨率,故选用0.5 MHz频率进行工作面透视工作。本次探测测点间距设定为10m,发射点间距为50 m,每个发射点对应11个接收点。10608作面坑透工作在皮带巷和轨道巷之间进行,共布置330个测点,66个发射点。其中,10608工作面轨道巷测点编号为:508~672号;10608工作面皮带巷测点编号为:8~172号。点号都是从巷道入口(停采线)往切眼方向依次增大。图1中绿色框内为10608工作面无线电波坑道透视边界。
图1 10608工作面坑道透视
表1 工作量统计
3.2 瞬变电磁法方案设计
需采用瞬变电磁法查明工作面及顶底板上下60 m范围内的富水情况,数据采集采用YCS256本安型矿用瞬变电磁仪,重叠回线装置。仪器及装置相关采集参数如下:探测深度约80 m,测点间距为10 m,每个测点设计3个方向,对各测点进行编号并标记。工作量统计如表1所示。
4 物探效果分析
4.1 无线电波坑道透视
图2中蓝色曲线表示衰减场强值,红色曲线表示实测场强值,绿色曲线代表某测点的衰减系数值。根据工作面地质资料,本次探测区域工作面倾向长度不一致(216 m/100 m/216 m),倾向长度长的区域接收场强值相对比倾向长度短的整体偏小,且在局部大范围区域表现为强衰减,整体信号弱。本次数据处理采用了分段细化处理方法,以期实现对异常的较好反应。具体分段范围为:发射点10~55段;发射点55~95段;发射点95~130段;发射点130~165段。
从本次探测工作可以看出,无线电波对10608工作面的异常区域有较好的反映,探测总体衰减系数范围自0.37<η<1.06范围之间。根据总体衰减系数分布情况可知,80~500 m、1060~1310 m和1500~1720 m范围内,实测场强值相对500~1060m和1310~1500 m范围整体偏大,根据分段CT成果图发射点10~55段(η>0.55)、55~95段(η>0.58)、95~130段(η>0.95)、130~165段(η>0.50)区域为相对强衰减区,显示为蓝色或浅蓝色区域;0~55段(η>0.52)、55~95段(η>0.55)、95~130段(η>0.85)、130~165段(η>0.45)区域为相对较强衰减区,显示为绿色或浅绿色区。根据相对衰减强弱划分异常,结合矿方提供的已知地质资料及图纸进行异常范围划分,本次探测共圈定10处较为明显的异常区,分别编号为:E1~E10号异常区。图3中下边边界为10608工作面轨道巷,上边边界为10608工作面皮带巷,探测起点为巷道入口的停采线前12m,即皮带巷08#测点,对应轨道巷508#测点位置。结合地质资料,推断工作面内的隐伏构造(如断层、陷落柱)是造成异常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工作面轨道巷536#~543#测点之间,对应皮带巷40#~43#测点之间的区域,场强衰减范围为-5~13 dB,场强衰减相对其他非异常区域较大,推测该区域为掘进过程中轨道巷揭露的落差0.8 m正断层所致,大概延伸至轨道巷544#测点相对应工作面内部的位置。在工作面轨道巷639#~645#测点之间,对应皮带巷139#~147#测点之间的区域,场强衰减范围为-5~12 dB,场强衰减相对其他非异常区域较大,推测该区域为掘进过程中两巷道揭露的落差1.0 m正断层所致。
4.2 瞬变电磁法
图2 马兰矿10608工作面无线电波坑透成果
井下采集的数据须经过进一步的处理和解释,才能将所测得的数据转化为生产中所需要的物探和地质成果。在视电阻率断面图上,若地层中无含导水构造或富水区域,则视电阻率变化平稳,反之则会出现明显低阻异常区。
在皮带顺槽和轨道顺槽3个方向探测范围内,纵向深度0~15m为物探盲区,视电阻率均大于5Ω·m,无富水异常区。
切眼探测结果见图3,切眼内三个方向探测范围内,纵向深度0~15 m为物探盲区,红线圈定的视电阻率小于10Ω·m的区域为富水异常区,位置见图2。
经过对视电阻率拟断面图的分析得出13个富水异常区,具体位置如下:
①切眼斜向上45°探测异常区5个:
(a)E1:切眼横向0~5m、纵向40~60 m范围;
(b)E2:切眼横向28~115m、纵向35~80 m范围;
(c)E3:切眼横向135~150m、纵向55~75 m范围;
(d)E4:切眼横向170-205m、纵向55~75 m范围;
(e)E5:切眼横向215~220m、纵向45~65 m范围。
②切眼顺层探测异常区4个:
(a)E6:切眼横向0~100m、纵向30~80 m范围;
(b)E7:切眼横向120~140m、纵向65~80 m范围;
(c)E8:切眼横向160~185m、纵向45~75 m范围;
(d)E9:切眼横向195~220m、纵向25~75 m范围。
③切眼斜向下45°探测异常区4个:
(a)E10:切眼横向0~10m、纵向20~70 m范围;
(b)E11:切眼横向50~60m、纵向70~80 m范围;
(c)E12:切眼横向75~85m、纵向45~70 m范围;
(d)E13:切眼横向170~185m、纵向70~80 m范围。
图3 切眼电阻率拟断面
5 结语
1)本次坑透共发现异常区10个,异常区域可能是受各类地质构造影响,也有可能受煤厚变化、煤质变化及瓦斯积聚的影响,而这些异常区域往往存在应力集中和瓦斯积聚的隐患,因此在后续生产过程中需进一步对异常区域进行验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2)由于瞬变电磁法探测时,皮带顺槽和轨道顺槽金属干扰较多,对探测数据产生较大影响,可能会屏蔽真实的低阻异常。因此,在回采时要加强涌水量观测,工作面内部有断层和陷落柱,回采过程中有滞后导水的可能,回采时应密切注意,保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