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2016年贵州省中药材生产状况分析△

2018-12-01宋雪陈宁代玉洁陈军义王璐

中国现代中药 2018年11期
关键词:铜仁市黔南州毕节市

宋雪,陈宁,代玉洁,陈军义,王璐

(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2)

1 数据来源与指标取值

1.1 数据来源

研究所用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报告》,数据为2011—2016年中药材种植情况。

1.2 指标取值

指标选取中药材种植面积、中药材产量、中药材产值。

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包括草本类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草本类中药材野生保护抚育面积、木本类中药材种植面积,采用当年面积年末数。

中药材总产量:包括草本类中药材鲜品产量、干品产量、野生保护抚育产量、木本类中药材产量,采用当年产量累计数。

中药材总产值:包括草本类中药材产值、木本类中药材产值。

2 中药材种植面积分析

2011—2016年,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19 万hm2增加到2016年的40.16 万hm2,增加20.9 万hm2,年均增长15.8%。见表1。

2.1 从区域分布看

由表1可知,贵州省中药材种植全省9个市(州)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遵义市、黔西南州和黔南州。2016年,贵州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是遵义市,种植面积达到10.31 万hm2,占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25.7%;其次是黔西南州、黔南州、铜仁市、毕节市;面积最小的是贵阳市,仅为0.99 万hm2。

2.2 从时间维度看

由表1分析可知,2011—2016年,药材面积增加最多的是黔南州,增加了3.66 万hm2,年均增长32%,其次是黔西南州、铜仁市、毕节市,面积增加均超过3 万hm2。面积增加最快的是六盘水市,增加了2.13万hm2,年均增长32.4%;其次是黔南州、安顺市、铜仁市,年均增长均超过30%;面积增加最慢的是遵义市,年均增长为0.5%。

2011—2016年,全省各市(州)药材面积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六盘水市、铜仁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4个市(州)中药材面积6年间保持稳定增长,增长速度逐渐减缓。贵阳市、黔南州药材面积在2011—2015年间呈稳步增长趋势,在2016年小幅下降。安顺市、毕节市药材面积在2013年小幅下降,在2014年迅速增加到2012年的水平,之后2年稳步增加。遵义市药材面积变动较大,在2013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之后2年稳步增加但仍未达到2012年的水平。

2.3 从品种看

据统计,2011—2016年,贵州省中药材种植品种数量不断增加,由2011年的90多种增加到2016年的176种,上1万hm2的品种由2011年5个增加至2016年10个,上1万hm2的药材品种总面积占全省药材总面积的50%以上。由表2可知,杜仲、金(山)银花、厚朴、薏苡和花椒等5个品种的面积6年间均保持在1万hm2以上;五倍子、刺梨、太子参和生姜的面积自2012年保持在1万hm2以上;黄柏面积在2016年增加到1万hm2以上。其中,杜仲面积呈下降趋势,金(山)银花面积呈倒V波动,厚朴、五倍子、太子参、生姜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刺梨面积呈迅速增加趋势。

表1 2011—2016年贵州省各市(州)中药材种植面积 万hm2

注:*2016年与2011年差值。

表2 2011—2016年贵州省面积1万hm2以上的药材品种情况 万hm2

3 中药材产量分析

2011—2016年,贵州省中药材产量总体呈增产趋势,由2011年的62.52 万t增加至2016年的165.78 万t,增加了103.26 万t,年均增长率为21.5%。其中,2011年总产量最低,为62.52 万t,2015年产量最高,为181.03 万t,2016年出现的减产,较2015年减少15.25 万t。见表3。

3.1 从区域分布看

由表3可知,2011—2016年,贵州省各市(州)中药材产量变化较大,累计产量最高的是安顺市,达123.57 万t,其次依次为毕节市、黔南州、黔西南州,其他市(州)累计产量均在100 万t以下,累计产量最低的是贵阳市,为39.1 万t,这与贵阳市种植面积小有很大关系。

3.2 从时间维度看

由表3分析可知,2011—2016年,除安顺市总体产量减少外,其他市(州)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产。其中,增产最多的是黔南州,增产18.57 万t,年均增产39.8%,其次是六盘水市、铜仁市、黔西南州、毕节市、遵义市、黔东南州,均在10万t以上,增产最少的是贵阳市;增产最快的是贵阳市,年均增产57.9%,其次是铜仁市、黔南州、六盘水市、毕节市,年均增长均超过30%。

2011—2016年,全省9个市(州)6年间的产量变动幅度不一,除铜仁市保持6年间产量不断增加,其他市(州)均出现减产年份。其中,贵阳市、毕节市、铜仁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产量在2011—2015年持续增加,2016年出现回落,回落幅度最大的是毕节市;六盘水市产量整体呈较大增加,但在2014年出现较大减产,之后2年迅速增加并超过原来产量水平;遵义市、安顺市产量在2011—2014年持续增加,2015年出现小幅下降,2016年出现较大增幅。黔南州产量在2013年出现小幅减产,之后3年趋于稳步增加。

3.3 从品种看

据统计,2011—2016年,贵州省中药材产量上万t的药材品种数量不断增加,数量由2011年11个增加至2016年25个,涉及药材品种34个,6年间上万t的药材品种产量总和均超过全省药材总产量的70%以上。

表3 2011—2016年贵州省各市(州)中药材产量 万t

续表3

注:*2016年与2011年差值。

由表4可知,薏苡、刺梨、太子参、生姜、桔梗、何首乌、鱼腥草、白术、山药等9个品种的产量6年间均保持在万t以上;金(山)银花、党参、丹参和板蓝根自2012年产量保持在万t以上;天麻和玄参自2013年产量保持在万t以上;前胡和艾纳香6年间有5年保持在万t以上,半夏、续断和百合有4年保持在万t以上,益母草、射干和葛根有3年保持在万t以上,砂仁、魔芋、茯苓和头花蓼到2016年产量才达到万t以上。

4 中药材产值分析

2011—2016年,贵州省中药材产值呈稳步增长趋势,由2011年的34.04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129.24亿元,增加了95.2亿元,年均增长30.6%。见表5。

表4 2011—2016年贵州省产量1万吨以上的药材品种情况 万t

表5 2011—2016年贵州省各市(州)中药材产值 亿元

注:*2016年与2011年差值。

4.1 从区域来分布看

由表5可知,2011—2016年,全省9个市(州)中药材产值最高的是毕节市,6年间累计产值113.8 亿元;其次是遵义市、黔东南州,累计产值分别为94.3 亿元、91.2 亿元;最低的是贵阳市,累计产值15.9 亿元;其他市(州)差距不大,累计产值在50~70 亿元之间。

4.2 从时间维度看

由表5分析可知,2011—2016年,贵州省各市(州)中药材产值均呈波动增长。其中增加最多的是毕节市,由2011年的2.99 亿元增加为2016年的28.24 亿元;增加最少的是贵阳市,由2011年的0.19 亿元增加为2016年的2.72 亿元,增加了2.53 亿元,但年均增长率最高,为70.3%。

4.3 从品种看

据统计,2011—2016年,贵州省中药材产值上亿元的药材品种数量由2011年11个增加至2016年25个,涉及药材品种33个,6年间上亿元的药材品种产值总和均超过全省药材总产值的75%以上。

由表6可知,金(山)银花、薏苡、太子参、生姜、桔梗、半夏、金钗石斛、山药等8个品种的产值

表6 2011—2016年贵州省产值亿元以上的主要中药材品种情况 亿元

续表6

6年间均保持在亿元以上,其中产值最高的是太子参,2012年达到最高产值29.42 亿元;刺梨、天麻、党参自2012年产值保持在亿元以上;杜仲和何首乌自2013年产值保持在亿元以上;前胡、丹参、砂仁、射干自2014年产值保持在亿元以上;花椒和鱼腥草6年间有5年保持在亿元以上;艾纳香有4年保持在亿元以上;白术、百合有3年保持在亿元以上;魔芋和板蓝根有2年保持在亿元以上;茯苓、头花蓼、苦参、白及、玄参、续断和厚朴只有1年产值上亿元。

5 结论与讨论

2011—2016年,贵州省中药材生产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由2011年19.26 万hm2、62.52 万t、34.04 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0.16 万hm2、103.26 万t、129.24 亿元,分别增长了2.09倍、1.65倍、3.79倍,初步形成了品种多元化、布局基地化、经营规模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格局[10]。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贵州省中药材生产还存一些短板,主要表现在:第一,中药材资源采挖过度,野生资源濒临枯竭。第二,中药材生产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低,质量良莠不齐。第三,产业经济总量不大,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贯通全产业链的大品种。第四,产业发展配套起点低,仍以传统粗放的加工方式为主,中药材市场化程度不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综上所述,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实现了可持续稳定增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第一,抓好中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开展天麻、杜仲、半夏等贵州特色中药民族药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评价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库、资源圃。开展山豆根、重楼、石斛、紫金莲濒危药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评价研究,建立中药材种子低温长期保存与活体保存相结合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开展野生中药材资源的栽培驯化、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繁育技术攻关,加强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引种筛选和示范推广[11-12]。推动优质种子种苗基地培育建设,加快大方和德江天麻、施秉太子参、赤水石斛、罗甸艾纳香等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品牌的良种繁育基地的培育。

第二,推进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着力建设质量稳定可控、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加强优良品种的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提供和适用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规范化种植水平。加快中药材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13]。大力实施中药材基地县建设示范工程,以天麻、石斛、太子参、半夏等贵州大宗、常用、道地、药食两用药材为重点,进一步强化39个中药材种植重点县产业规模和若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产业带的形成。

第三,拉通产业链,打造“黔药”品牌。大力扶持企业以中药材为原料的药品、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以及中药农药、中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相关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支持龙头企业创立拳头品牌,注册优质中药材产品商标,打造“黔药、苗药”品牌。重视推进产品质量认证和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鼓励龙头企业取得ISO9001、2001认证、ISO14001认证和 HACCP认证等权威的国际质量、环境、安全认证,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四,强化科技支撑与技术服务。加强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田间管理技术、土地整治技术研究和推广,建立规范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在全省药材种植基地推广。加大对生态型初加工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的扶持力度,提升一批初加工企业产能、技术和装备水平,保障中药材后续加工生产产品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保障主产区和集散地的生态安全。

猜你喜欢

铜仁市黔南州毕节市
春日花田映红颜
发现非遗之美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
毕节市旅游文化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
黔南州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赴黔南州农业产业发展协会交流工作
瑞雪兆丰年
夏日荷景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关于对铜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