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班级成为学生的班级
2018-12-01
从案例来看,这是班主任如何开展活动的问题,但深层问题却不仅于此。案例中,班主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给予学生锻炼和展示才华的平台,而班主任也因为小C,不仅拿到学校荣誉,还得到其他班主任的羡慕,真是“一荣俱荣”。运动会的成功让班主任顺理成章地以为班级活动交给小C就无往不胜。歌唱比赛的布置,自认对班级工作已经“得心应手”的班主任毫无疑问地把任务又交给小C,却忽略了小C进入班级以来那种“淡淡”的不甚积极的态度。诚然,班主任是在发挥学生的作用,却只是集中于个别学生身上,面对比赛和学业的矛盾,也只是简单认为歌唱比赛是学校布置的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班主任看似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但确切说,只是班级干部为主的精英管理。从活动布置到完成,管理链条是从上而下,其中能力强的班级干部自然成为管理层级的权威,执行班主任意志,而一旦这个层级发生问题,班主任就不得不由教育活动的引领者变成班级问题的处理者。从班级活动的布置来看,班主任没有完善的制度章程和管理机制,诸如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流程、活动的评价机制几乎没有,所以活动也就成了一项苦差事,活动的实施也就不得不寄托在个别学生身上。所以,看似是一个活动的问题,但实质上却是班主任管理理念的问题,是班主任管理上的价值取向。班主任在建班育人之初,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而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对“班级是谁的”本原的认识,也就决定了是否有对班级发展长程化的设计。
班级是谁的?毫无疑问,班级首先应该是学生的。但有些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却更多背离了这一指向,要么个人意志为上,要么采用部分学生为主的“精英管理”,学生成为班主任的助手,也更多体现班主任的意志。这种班级管理中的管理价值取向,追求管理效率,忽视学生个体感受,不尊重学生情感和思想,常带来学生和教师关系的对立,及学生对班级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案例中,班主任对小C的一系列表现反应迟钝,只是把她当成获得荣誉的“法宝”,不仅没有获得小C的支持,也没有得到全班学生的认可。班主任不仅没有尊重小C的想法,更没有对她和班级学生想法的调查和问询,所以,才有了小C的反抗和部分学生的呼应。故而,在笔者看来,案例的核心问题是班主任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班级建设的主体来看待。
班级是学生的,显示班级作为一个组织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体现的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的价值取向。班级,是学生的公共生活自治组织。“班主任以班级的组织和管理为手段,通过对班级活动的设计和班级公共生活的营造,充分开发班级的教育性资源和功能,使班级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学生自治组织。”[1]因此,班级建设中班主任首先应转变理念,以学生作为班级建设的主体,立足学生生命成长,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
首先,班主任要建立以“育人”为核心的班级建设目的。坚持以生为本,尊重、理解、宽容学生,接纳学生的意见。班主任把学生能力获得、学生利益获得以及学生的成长体验放在首位,那么,对于学校的一些规定或是学校的奖惩制度就会“泰然处之”,并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条件。学生也就有了动力,进而把活动转化为实现自身价值并成就班级价值的利器。
其次,班主任要树立“班级是学生的”班级建设理念。班级是一个组织,组织就有自己的共同愿景和发展规划。班主任在建班之初就要有这样的意识,师生共同制订班级发展规划以及班级发展的各种制度,通过所有学生的参与和民主评议来确定独有的班级制度。这样,学生才能在共同的发展目标引领下,与班级“荣辱与共”。很明显,案例中的班主任没有关注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缺乏积极向上的氛围、学生缺乏以班级为荣的意识,所以学生在学业压力小的时候可以参与,压力大了直接放弃,这已经可以看出班主任建班育人的短视行为。
最后,班主任要创设学生成为班级主体的条件。班主任要能充分利用班级建设中的各种契机和资源,保障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班级的公共生活中。班级管理岗位创建,包括因人设岗、因需设岗、岗位轮换等;班级管理制度健全,包括诸如管理团队的产生、监督以及管理章程的制订和完善等;班级公共话语平台的建立,包括活动项目落实、考核以及班级信息沟通的机制等。以上种种,班主任可结合班情和班级发展的阶段,让学生以班级主体的身份参与,并在其中逐渐获得对班级的归属感和“班级是自己的”的认同感。如果班主任通过项目责任制,班级活动开展实行招标,岗位轮换,不仅能激发小C的积极性,也能给予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班级自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为此,笔者给出几点建议。班主任首先应对学生小C进行深入了解,和这个多次为班级活动有过贡献的学生进行沟通,掌握这次她不愿意组织和参与的真实心理,了解她的情感需求;其次,在班级进行问题调查,了解学生对这次活动的想法,并深入了解学生对以往活动的看法和意见;接着,班级召开会议或主题班会,商讨这次活动的处理意见。在斟酌学生意见的情况下,决定放弃还是参与。如果能够参与,再讨论活动项目的方案——或由原来的班级干部负责或是重新招募组织者;如果不能参与,可以考虑与学生一起提出可以说服学校的理由。最后,如果活动完成了,班主任要组织学生针对活动过程进行有效评价,使得学生生成对活动以及班级新的认识,彰显其教育意义。
虽然,班级已经进入到高中阶段的最后时期,但班级建设的理念以及衍生的具体做法关系学生长久的人生。班主任如果能利用好这次机会,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在班级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参与班级具体的活动中,并能通过参与感受到协商、合作以及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美好,那么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也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