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2018-12-01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是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对唐太宗提出的理想境界,也是我的带班理念。这一理念既源于传统道家文化“无为而治”的思想,又是我校“自治自动”教育思想的传承。“自治自动”四个字镌刻在江苏省扬州中学实验楼东南角的一块大石头上,是学校杰出校友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勉励扬中学子的话语,被写进了扬州中学的校歌里——“人格健全,学术健全,相期自治与自动,欲求身手试豪雄,体育须兼重”,“自治自动”也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代代扬中学子的不断践行,“自治自动”已成为扬中学子的显著特质和独特能力。“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班级管理理念正是我对“自治自动”的自我理解和教育追求。
一、常规管理:记录班级日志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带班理念的理论基础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从学生中来,指班主任的教育理念要基于学生;到学生中去,指班主任要关心所有学生的发展。
在带班实践中,我强调常规管理和学科管理两手抓,为此我们制订了以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为主的值日班长制和以学科管理为主的课代表负责制,并组建了班级常规管理和学科管理两套班子,推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班级日志”是我们班进行班级常规管理的重要手段。值日班长负责班级每日常规管理的协调工作,并负责“班级日志”的填写。我们的“班级日志”不是用来记录学生违规违纪情况的,而是记录班级中发生的让人感动的事情,记录班级中师生间、生生间的美好情感。“班级日志”的定位是“记录美好,传递正能量”,这就要求记录者认真观察并用心书写,选取的角度、选择的内容、记录的手法都要用心取舍,最好有自己的创新并且能够感动人,班级里的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翻阅并点评“班级日志”。而且“班级日志”写作的要求更接近语文随笔,这与我的学科教学也有了一定的联系。
实践证明,在正面的、积极地、美好的事件引领下,学生们变得积极、阳光,能做到宽容相待,我班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而且学生通过“班级日志”的记录和互相点评,既能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又能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班级日志”引领整个班级向上发展,我们的班级和谐融洽,学生们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闹矛盾,“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让他们变得宽容、大度,学生们开始主动表现自己,因为他们发现,在这样的班级中,不会有嘲讽和不屑,只会有善意的提醒和真诚的帮助。
二、学科管理:组建学习小组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我的做法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以学科教学促进班级管理。我们班以学科管理为主的课代表负责制的具体内容是:课代表负责班级各学科的学习管理,课代表根据任课教师的要求及时跟进了解大家的学习情况,并进行调查、反馈。而课代表工作的主要方式是组建各种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创建本着自愿的原则,学习小组的研究主题和小组成员可以定期变化,既有常设的小组,也有临时组建的小组。这样的学习管理制度,主要是从我的语文学科的作文评改小组开始的。
最初组建作文批改小组是因为我发现,理化班的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存在不足,尤其是作文写作。我们都知道,要提高语文成绩,“多读多写”是不二法门。就学生写作而言,如果教师指导不得法,学生写得再多,也不会有什么进步,于是,我决定采用作文评改小组的方式来督促学生多写、多思、多交流。我把全班分为5个大组,每组10人,每次一个小组负责全班作文的评改和评讲。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教师挑选样卷—培训阅卷学生—阅卷组评改试卷—阅卷组交流讨论—阅卷组备课—阅卷组讲评作文。事实证明,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的表现往往是超出教师预期的。学生们在评改中互相讨论,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很快就掌握了许多作文的方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为了让自己的评价更有说服力,一些学生会主动查阅各种资料,引经据典,作为自己讲评作文的依据。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的视野大大开阔,作文水平大大提升。角色的互换、体验,让学生对如何写好一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作文评改小组的成功给了我启发,我与学生们商量,将这个做法推广到其他各学科。我们联系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组建了数学竞赛小组、高考试题研究小组等。除此以外,班级内部还会有一些不固定的学习小组,比如创意小组、作业展示小组、阅读分享小组、演讲小组等,这些小组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具体的学习任务确定参与的人员,根据组员意愿定期调整人员结构。学习小组使得班级的学习氛围更浓,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大大增加。
三、实践活动:重体验、重分享
班级管理离不开各种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在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中,我特别强调开展活动的意义,即重体验、重分享。不管是哪一个小组的活动,组员之间都要坦诚相待,以集体利益为重,要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拓展自己的见解。比如名著阅读交流活动,我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在共读中认真反思、提升自我。
我班的名著交流活动流程如下:学生自选一本名著—邀请同学共读—课间与同伴交流—课堂展示—同伴互评。这样的体验活动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学生在一轮交流活动后感慨道:
我有幸成了第一个讲演者。不同于平时独自阅读时,只满足于对作品朦胧而模糊的感性认知,讲演者的身份逼迫我走进它、亲近它、理解它。我要了解作品完成的背景、过程和他人的评价,并提出自我独特的认识。一部作品,因为这段重塑、建构、打磨的经历,我对作品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相信每个讲演者都是获益最丰的人。
轮到我做观众时,便又是另一重惊喜了。同学们的阅读面非常广,开阔了我的眼界,美学、哲学、社会学乃至政治宗教都有所涉及,另一个人便是另一种思维方式、思考角度,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视域的打开。——各种性格、各种审美偏好的人的阅读介绍呈现出外趋式的丰富性,这促使我与自己的读书经历建立了某种联结。而种种差异的背后,又深藏着同学们共同的情怀。我们一同被某个句子、某个情节猝然击中,一同被蕴含着眷顾、悲伤的美打倒……阅读书目、观点和体验的共享,本质上是我们的同情心、良知的共享,就好比一个在无边际的暗夜里独自摸索的前行者,有了同伴的呼喊和指引,就有了温暖和光亮。
名著阅读分享,让我们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有所憧憬,有所期待,有所感动。
这段诗意化的表述,写出了阅读分享的美妙,有了这样的阅读分享,整个班级有了浓厚的阅读氛围,有了浓烈的书香味。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将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和自己的思考分享给大家,也强烈地希望在别人的阅读中分享自己的体验,大家在自治自动中实现了学习的深入和深刻。
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重要的精神引领者,班主任只有抓住了班级管理的核心,才能将学生团结在一起,形成强有力的班集体。一个班集体有了自己的教育功能,就真的可以实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