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活动:学生德性成长的舞台

2018-12-01

江苏教育 2018年87期
关键词:集体育人班级

活动是育人的有效途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就明确将“活动育人”列为创新德育工作的“六大实施途径”之一。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和育人的主要形式和重要手段,借助班级活动锻炼和发展学生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品质,是班主任工作的意义所在。在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中,班主任要密切关注活动的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生成,在细微处育人,在活动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价值探索:班级活动促进学生的德性成长

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可见,个体只有在集体中才会有无穷的力量,个体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集体的帮助。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正是为个人的发展创设了在集体环境中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的组织、参与和总结中,发展素养,提升能力,强化对集体的认同,实现德行的生长。

1.班级活动,让学生在外显中绽放光芒。班级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个课堂学习以外的展示场域,也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班级集体活动中,学生得以各展所长,施展学习之外的各种技能,这是学生绽放自身独特光芒的舞台。班级活动,让想说的说出来,让想做的做出来,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充分得到表现,各美其美,成就最美。这就是班级活动带给学生个体看得见的成长,也正是班级活动育人价值的外在显现。

2.班级活动,让学生在内化中修炼素养。班级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有一定的实践性,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班级活动指向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生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是学生个体素养修炼和提升的关键。就拿班级报纸义卖活动来说,学生需要在公共场合独立完成卖报纸的全过程,从叫卖到揽客,从递报到收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敢于向陌生人开口,简单地将报纸推销出去,到有选择性地选择售卖对象,学习运用推销的技巧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社会经验的积累等。学生们在活动实践中自我体验、自我内化、自我提升,这是教师简单的说教所不能代替的,也正是班级活动育人价值的内在积淀。

3.班级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强化集体意识。班级活动往往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呈现,在倡导个体发展的同时,也注重集体规则的遵守,强调学生在团体中的集体认同。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规则意识的一种训练和集体凝聚力的一种培养。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会借助各种事例来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集体规则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会给孩子诉说集体生活中的法则,但是他们都没有班级活动来得实在。亲身的参与、切身的感受,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班级活动中感知、触摸和践行集体中的规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和价值观,也使强化集体认同感更具有现实意义。这就是班级活动对班集体建设和团队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价值,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班集体或团队中的每一名学生,促进个体与集体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策略研究:班级活动育人的实践策略

班级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组织一次学生活动,更重要的是要以活动为载体,发挥活动的育人功效,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成长。那么,如何有效组织班级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价值呢?

1.班级活动要紧扣学生的学情特点。对学生学情特点的把握是有效组织班级活动的前提,也是能否取得预期活动效果的关键。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感性思维占主导,喜欢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形式。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活动,对他们来说,活动“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对于中年级的学生,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心农场(种植)活动或者结合班级积分制组织相应评优活动,抑或是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仪式教育和节庆日、纪念日等活动,对他们来说,活动“有意思”和“有意义”同等重要,班主任既要考虑让他们玩得开心,又要尽量让他们在活动中有所得。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或是学校层面的主题活动,高年级的活动要突出“有意义”,通过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兼顾活动的趣味性,寓教于乐。

这种紧扣学生学情特点组织的班级活动,才是科学有效的,才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才能达成活动预期的育人效果。

2.班级活动要立足学生的实际问题。班主任组织班级活动的初衷主要还是借助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班级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团体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是班主任单纯的说教无法解决的,此时就需要通过系列活动进行辅助。如班级出现偷窃事件,即便教师能够揪出“肇事者”,那么对“肇事者”的教育和帮扶该如何体现?会不会就此播散开来,影响班风和学生今后的发展?此时,如果有针对性地召开主题教育活动,发现个体事件背后的共性价值,应该可以达到既教育当事人又警醒集体的目的。学生之间结成小团体,影响班级凝聚力,班主任该如何处理?是采取“硬手段”,批评训斥,强行解散,还是动用“软计策”,分别谈话,各个击破?事实证明,这两种形式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方海东老师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他在班级组织学生开展“同心鼓”游戏等团队协作活动,数次活动的“倒逼”能让学生在团队中感受到凝聚力的重要性,班级小团体问题也就不攻自破。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为学生服务,促学生发展,立足学生的实际问题,通过开展各类班级活动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这才是班级活动组织的真正意义所在。

3.班级活动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级活动的主体一定是学生,班主任在活动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直接关系到活动的育人效果。以笔者曾经组织的一次班级活动为例:在为高年级学生组织的一次“寻访老地名”活动中,我明确要求后,大胆放手,从活动前的老地名资料收集,到活动时的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再到活动后的老地名寻访资料归纳和整理,都请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学生在寻访“常府街”老地名时,由于周边变化较大,许多房子都已经拆迁了,要想找到准确的“常府街”遗址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学生们通过事先的资料调查,发现“常府街”得名于明朝的常遇春在此兴建的王府和花牌楼,而今天的秦淮区太平南路东侧,西起太平南路,东至复成桥都属于“常府街”的范畴。就这样,学生们通过一点一点地寻访和资料补充,“常府街”老地名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因为这次活动是自己全程参与组织的,学生们的感受特别深、收获特别大。活动结束后,大家把活动中的收获用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一些学生的作文还得以在期刊上发表,他们切身体会到了活动带给自己的成长。

4.班级活动要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效。班级活动的组织,一定要有评价反馈和价值提升。经过活动前期的精心策划、活动过程中的有序组织,学生们的激情被点燃,个个都感到内心充实、收获满满。如果活动结束以后,班主任没有继续跟进的延伸活动,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的活动成效,没有对活动价值进一步的提升,那么,学生对为什么参加活动以及参加活动对自身的价值依然是不得而知的。

笔者的教育实践证明,活动评价能够强化活动开展的教育效果。我们的活动评价主要有:一是学生自评和互评。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评价者,我们借助班会课或者暮省课,及时组织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学生简短的自评和同伴间的互评,成了展现活动成效最好的呈现形式。二是家长参与评价。借助家庭教育阵地,让家长参与评价,为孩子的成长点赞,同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足。三是班主任评价。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班主任对学生活动前、中、后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客观公正地指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白活动背后的深层次价值,可以让学生真正从活动中得到启发。而且,每次活动后,笔者都会请学生完成一篇活动心得,抒发活动中的感受,畅谈活动带来的收获,展示活动中的精彩瞬间。我们会围绕活动主题,呈现一期黑板报,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活动评价展示出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活动体验和感受。

班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育人价值显著而深远。班主任应在活动中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在活动中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不断体验,在体验中不断感受,在感受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成长。

猜你喜欢

集体育人班级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我为集体献一计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警犬集体过生日
不称心的新班级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
班级被扣分后